论语|| 时常复习之快乐从哪里来?

【齐帆齐微课】

01——

《论语》中最熟悉的一句话: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出处:《论语·学而》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以前我们在课堂上跟学生解释的是:

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学生一定会很疑惑的,每天学习就已经很痛苦了,还要叫我复习复习,你能感觉到快乐吗?

特别是临近期末,每天都是复习——试卷,复习——试卷轮番作战。

今天看到有一位老师在教一个学生,这位学生的单元试卷、期末综合考试题卷早已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让他写一个字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于是他懒洋洋地趴在桌子边,有气无力地配合着老师的教学,偶尔用一个低低的声音来回应着老师。无奈的老师只好尝试着让他做一些趣味的练习来吊提起他的兴趣才能够继续课程。

虽然这是个例,但是好多学生已经痛苦不堪,谈何快乐?!

该怎样去跟他们解释?学习的快乐从哪里来?

后来又看到: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见解是:

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就是说你学习了之后时常去复习它,你就会对你所学的东西更加熟悉,这时候你心中就会有喜悦之感,然后这种学习,这种进步之心就永远不能停下来。

我带了一个学生,前段时间她的病句有很大的问题,可是经过反复训练之后,病句基本的技能掌握了,现在看到病句感觉就比较亲切了,好像是见到熟悉的老朋友一样。即为“则所学者熟”吧?也就是熟能生巧?

⒊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哦,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内容要经常在生活中去不断的实践,这样也能体会到学习的一种快乐。

原来学习的快乐从复习中来,从熟能生巧中来,从实践中来。


02——

从这句话我还突然想起我的同事来:

同事C是一位数学老师,特别敬业的那种。

他每天下班回家都会带回教材、教参和备课本,还有很多的学生作业。有老师问他带这么多回去不休息吗?

他竟然是这样回答的:“我今天给学生上了新课,我再回去好好研究一下这些教材教参,然后再结合学生的作业,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明天好给学生进一步讲解。”

“再说回家也不好玩,备备课改改作业还充实一些。”最后这句话简直是把同事们雷倒了。

休息、打牌、喝茶干啥不好?备课改作业才好玩?

我们再回到原点: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对于这位老师来说,那么教材备课也是一种学习,他不断地钻研教材其实也就是一种复习,他从这个钻研教材中体会到了一种快乐,不是一种很高境界的“不亦乐乎吗 ” ?

教师中流行一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二三十名学生可能有二三十种不同的反应。“生本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教材,不断研究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事先预设好了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案是否正确,要能向医生学习,做到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既然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当然,这些“意外”也给教师一个挑战,教师要时刻更新知识,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


03——

扩展资料:

在整个《论语》或者说儒家的思想当中,一个基本观点是: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极为快乐的事情,孔夫子的一生便是“学”之“乐”最为极致的表现。

生命的本质就是生长、成长,君子不能始终处于生长的状态,就与天地不相应,有负于自己的天命之性。所谓“仁”就是生的种子,仁心的表现就是源源不断的生机发显。一个人一旦体认到自己的内心之仁并涵养生发,自然就会展示出自强不息的生命状态。


这种境界即蕴含在努力学习而乐在其中的生命过程之中。在儒家自强不息的生命哲学中:“学”是生命的成长,“乐”是生命成长的情态。诸多先圣先贤都以其生命过程向人们昭示了这种生命状态。


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7)篇1670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 时常复习之快乐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