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躺着赚钱的秘密
-存贷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银行主要是通过资金的规模、期限、和风险转换来赚取这个差额的;
-利率管制和高经济增速是中国银行也黄金十年的一个大背景;
-利率市场化和经济增速下行,使得中国银行业结束了全部躺着赚钱的时代,它的贫富差距拉大,全国性的大银行仍然是豪门,地方性的小银行生存状态会欠佳。
2017年,全球最赚钱的物价公司中国占了四家,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
银行通过存贷差赚钱的秘密: 资金的规模、期限和风险转换
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存贷差,也就是银行吸收的存款和放出去的贷款,中间的利率差额,存贷差占了银行利润的75%左右。
另外25%分别为:
- 投资:银行吸收存款以后,进行投资,90%以上的国债都是商业银行买的,银行主要会投资在债券这些比较安全的资产上。
- 通道业务:我们平时到银行买的理财产品,其实大部分都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的合作,银行在这里其实只是“通道”的作用,收取通道费用。
我们所熟知的银行的手续费,其实在银行的利润里面是非常低的,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为了吸引顾客,都会把手续费免掉。
存贷差、投资业务收入、通道费用,都依赖与银行的规模和吸收存款的能力。
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越强,日子也一定会越好过,也一定会更赚钱。
存贷差的意义
有两个村庄,一个村的村民富裕,有余钱,另一个村子正在搞各种工业,酿造,伐木等等,需要资金,所以大家都想着去隔壁村借钱。
问题是搞加工业,需要资金量多,但是哪家哪户都不会有那么多的闲钱,所以要多借很多家,这就是在规模上有差异。搞加工业要好几年的时间,但是借钱的人都担心自己的资金流动性,不愿意借出去那么长是件,这叫期限上的差异。大家也不信任你,你就借不到钱,这叫风险上的差异。
这几点在经典的银行学中叫做资金匹配的规模、期限、风险问题。
除此之外,每家每户签合同,还得去讨债,这叫交易成本。
而银行在中间起到了规模转换,期限转换,风险转换,资金从此在两个村子期间实现了有效流通,两个村子都受益,银行也从中获取了价差,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中国银行业躺着赚钱的两个原因:垄断和高速的经济增长
中国金融的准入门槛是很高的,拍照也控制的很严格。2012年利率市场化之前,存款利率一直稳定在3%左右,具有一个很大的市场垄断性。
我们国家这十几年一直处于告诉增长的状态,投资机会多,利润高。
银行贫富分化的状态:利率市场化和经济增速下滑
2000年,国家推行银行也的市场竞争,放松了银行牌照的发放,中国从2000年的40家银行发展到了如今的4000家银行,银行之间的竞争增加,分化也开始加大。
2012年到2013年,国家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把存款利率的管制放开了。
道理很简单,银行为了吸收储户,必须提高存款利率,利润自然下滑。同时国家的经济增速从两位数下降到了7%以下。
当下的中国银行业处于严重分化的状态,那些吸收存款能力强、金融创新能力强的银行获得特别滋润,比如四大行和金融创新搞得好的股份制银行,但是很多的小型地方银行、信用社却穷的濒临破产。
你所认识的余额宝早已是差等生
-银行在资金短缺或者盈余的时候会相互拆借,形成金额大、高流动性、高利率的银行间货币市场,但这个市场个人投资者进入不了
-货币基金源自美国70年代的金融创新,汇聚资金投向银行间的货币市场,更多的普通人可以分享到银行间市场的高收益率。
-中国会抽出基金的产生和美国很类似,老百姓分享到了较高的银行间市场利率,货基的利率主要跟随着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波动而波动。
货币性基金和银行的关系
简单来说是这样,银行之间经常会有资金短缺和盈余的时候,因此经常拆借,因此形成了银行间市场。这种拆借一般是大额,利润高。
但是普通人是进入不了这个市场的。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 Q 条例规定活期存款没有利率,定期存款的利率有上限。
但是资金旺旺会自然而然的流向利润高的地方。
美国一个投资银行家建立了一个基金,吸收老百姓的存款,投向利率比较高的银行间货币市场,帮助老板姓用少量的资金参与到高收益的银行间市场。这就是传说中的货币型基金。
货币基金不用缴纳存款准备金,也不受利率管制,于是美国从1978年美国货币基金占比1%到了1999年的时候的63%。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融脱媒。
最终银行废除了 Q 条例,货币基金的出现是美国金融自由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中国的货币型基金
由于货币基金绕开了存款准备金和并且让老百姓分享了高收益的银行间市场利率,同时活期存款的利率是0.3%,而货币型基金的利率是3%以上,至少10倍以上的收益。
于是,各大银行纷纷推出货币基金。
银行间利率浮动,货基的利率跟着浮动
很简单的道理,货币基金主要赚的是银行间市场的收益,如果银行间利率下降,货基的利率也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