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作者:吕承欢

        年、暖至,寒迀,风藏酒,雨含烟;孩子打闹,翁叟悠闲。除辞旧岁,初二拜年;鞭炮粽香故里,衣裳春色人间;此去东西南北客,又是三百六十天。

        人生有如花开花落,不必追赶,偶尔让心静静,避开红尘份扰,闲看花开,静待花落,内心的山水清音,才是灵魂最美的安放……

        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亲戚之间拜拜的时间,一般按“先至亲后普通”的顺序拜年。一般为初二母党,初三妻党,初四后才是其他亲戚(如果袓母在世,则初二先要去拜老舅公的年,其他亲戚按顺序后延)。正月初二外甥必须拜舅舅的年,俗话说“天上雷公大、地上母母大”(湖口方言称舅舅为“母母”),所以这一天不管你舅舅家有多远,也不论天气有多差,外甥给舅舅拜年是雷打不动的。有的地方,旧年刚出嫁的女儿这一天回娘家,要夫娟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要在饭前赶回婆家。初三,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但湖口初三定至拜红年(意思就是故逝人本年去世,就得要拜红年,给故的人烧纸钱、点香、跪下拜年祭,祈祷保护家人、亲人平安)。初四开始才是到姑妈姑父、姨妈姨父,表伯表叔等亲戚家拜年。初七以后去拜年就有失礼貌了,如果是有是有事耽搁去迟了,还要口称“拜迟年”,表示歉意。

        初七以后是接女客的时间。以前,女人不拜年,只在家里忙着接待客人拜年。初七以后,年基本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拜年,俗称“出方”(新年第一次外出)。

        拜年有规矩,一般人先喊称呼,再双手合拳于胸前,弯腰作揖,口称“拜年”。不要正对着受拜人,要向其身边拜,不然,就是拜菩萨的姿势。受拜人如果卧病在床,也不可入房拜,只需在堂前喊某某“拜年”就可以,不然,就是拜死人了。有的地方,女婿拜岳父岳母,外孙拜家公家婆,要下跪,行大礼。而门三,登门拜年大多要备份礼物(如果年前送了节的可免)。上世纪70年代前,每家拜年的礼物仅为大约半斤饼干(或差不多的其他糕点)。80年代,每家也仅一斤糖,或者再加瓶梨粑或橘子罐头而己。进入21世纪后,拜年的礼品大上档次,一份礼品的价值值少则几十元到一佰多年,甚至更多,反正“礼多人不怪”。

        招待来拜年的人也有讲究,客人来,烧好火盆,装烟、倒茶,摆上果盒,果盒里有糕点、爆米糖,花生、瓜子、蚕豆等,供客人喝茶时吃。无论是早餐还是中餐都要煮一碗面条(如果吃两餐,只煮一次),里面放三个以上的荷包蛋(风俗讲究一个蛋太少,两个蛋是卵蛋),还有少许猪肉和鸡肉。还要喝酒,而且主人极力劝酒,大有不醉不散席的势头。乡民淳朴,坚守“无酒不成礼仪”的古训,又有“东不敬不不欢”的说法,于是,正月里“家家扶得醉人归”是正常现象。这是我儿时记忆犹新拜年韵味吧!更是我人生的阅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