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7

十四、强大的主教


埃德雷德虽然再次统一了英格兰,但是更多依靠的是运气。他虚弱的身体没能支撑他享受王国一统带来的荣光,过了仅仅一年就去世了。从他开始,威塞克斯王室走向了衰落。

埃德雷德一生未婚。他二十三岁登基,三十二岁去世,正值盛年。纵然身体不好,作为国王,找个王后也并不困难。可能的解释是,他和他的哥哥埃塞尔斯坦一样,为了宗教的信仰而守独身。

他对宗教的虔诚,也可以从他和一位教士的关系反映出来。

这位教士名叫邓斯坦(Dunstan)。他出生于威塞克斯一个贵族家庭,至少有两个叔叔都成为主教。他年少即投身修道院学习,展示了对宗教知识的天赋,还精通音乐绘画。不过直到成年,他还在犹豫是否守独身。

听闻他的才名,国王埃塞尔斯坦把他召进王宫。但他很快遭到其他王宫侍从的嫉妒和陷害,不仅被逐出王宫,还被陷害者毒打之后扔进粪坑。

邓斯坦靠侥幸才活了下来,但不久生了一场大病,浑身脓肿,几近丧命。这场病改变了他的想法,决定全身心地侍奉上帝。痊愈之后,他成为专职的教士,进入一家修院隐修。他给自己建了一个非常狭小的房间住进去,在里面都没法平躺,终日在里面读经、思考,也会弹奏竖琴。

关于邓斯坦最有名的传说是魔鬼在这时来试图引诱他,结果邓斯坦用大钳子夹住魔鬼的脸,魔鬼狼狈逃走。这可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也可能是邓斯坦自己产生的幻觉。

国王埃德蒙再次将邓斯坦召入王宫。谗言又至,好在埃德蒙没有轻信,还委任邓斯坦出任修道院长。邓斯坦在修道院里推行严格的戒律,该修道院很快就远近闻名。

到了埃德雷德,邓斯坦更进一步,成为国王的重臣。在国王的支持下,他把当修道院长时的作法推广到王国的各个地方,包括被收复的丹法区,重建基督教的纪律和秩序。这种宗教上的统一,帮助埃德雷德实现了英格兰政治上的团结。埃德雷德和邓斯坦相互倚重,共同克服来自威塞克斯传统贵族们的阻力,推进变革。邓斯坦甚至两度辞谢外放出任主教的机会,誓言在埃德雷德国王的有生之年,将不离左右。

可惜埃德雷德命不长久。由于未婚无后,王位由侄子,也就是埃德蒙的儿子埃德怀(Eadwig)继承。955年,埃德怀十五岁,邓斯坦已年近五旬。

双方未能如父子般和睦相处,而是迅速结下死仇。在埃德怀加冕礼之后的宴会上,邓斯坦发现国王不见了,即去寻找,结果发现国王正和一名贵妇和她的女儿三个人一起寻欢作乐。到底是怎样的寻欢作乐,没有再进一步的描写,但估计性质比较严重。邓斯坦请求国王返回宴席遭到拒绝,他怒火中烧,把国王从两个女人身边拖走,并且逼迫国王在宴席上宣布那名少女是婊子(strumpet)。

少年国王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冷静下来的邓斯坦也意识到这一点,迅速逃回到自己的修道院躲藏。国王仍派兵追杀,邓斯坦不得不乘船出海,来到法兰西北部的佛兰德斯流亡。

此时的法兰西,一场大规模的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兴起,史称“克吕尼(Cluny)运动”。

克吕尼是一个地名,位于法兰西东部,里昂的西北。910年,一批修士在这里建立起一个修道院,过起严格的修道士生活。早在四百年前,罗马教会就推行过一套修院制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荒弛,加洛林王室衰落造成的混乱,再加上维京海盗带来的破坏,法兰西的修道院已经残破不堪。

克吕尼运动就是为了重振修院制度。它强调服从和秩序,修士服从于院长,院长服从于罗马教宗,拒绝世俗权贵的干涉。它坚守独身,禁止修士结婚,并且主张修道院以外的所有教士都应该守独身。修士每天七次祈祷,熟读圣经,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宗教当中去。不过同之前的修院制度不同,克吕尼的修士们基本不参加体力劳动,依靠捐赠来的地产和金钱维持修道院的运转,并且逐渐积累起大笔财富。

克吕尼运动很快扩展到法兰西其它地方,很多修道院开始效仿克吕尼修道院的模式。到后来,克吕尼修道院甚至建立起多个“二级修道院”,以连锁店的方式经营。

邓斯坦在佛兰德斯期间,正好委身于一家受到克吕尼影响的修道院。克吕尼运动的主张,似乎和邓斯坦自身的理念十分接近,这无疑坚定了他坚持走下去的决心。

在英格兰,支持和反对变革的两派力量也在角力。支持变革的一派在957年起事,宣布埃德怀十四岁的弟弟埃德加(Edgar)为国王,控制了威塞克斯以北的英格兰地区。邓斯坦立即返回英格兰,投入埃德加旗下,被授予主教之职。

兄弟两个国王对峙的局面没有持续很久。959年,埃德怀去世,弟弟埃德加统治了整个王国。邓斯坦则被任命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成为英格兰最有权威的教士。不仅如此,他还成为埃德加最为依靠的辅政大臣,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国王身边。

埃德加执政十六年,被称为“和平者”。据记载,在他治下,英格兰四海升平,八方宁靖。王国维持了稳定,没有发生叛乱、战争,教会的各项改革也平稳推进,纪律得到加强,教会也借机从贵族手中得到不少土地。英格兰同邻国保持和平,处于霸主地位。973年,埃德加召集了一次会议,来自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八位国王应邀出席。他们在会上向埃德加宣誓效忠,并且一起为埃德加撑船,在河上畅游。

不过,苏格兰的史家决绝否认他们的国王曾出席过那次会议,更没有向英格兰称臣,因为除了英格兰方面的记载,在苏格兰的历史文献中找不到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就不得不令人对关于“和平者”埃德加记载的真实性提出疑问。

在中世纪,记录历史的往往都是教会人士。盎格鲁——撒克逊的早期历史,就是分别由两位教士吉尔达斯和比德写下的。因为教士受过教育,识文断字,才能承担修史的重任。修史之人必有自己的立场,教士编史自会从教会的角度来褒贬臧否。

埃德加一朝,幕后实权者是邓斯坦。作为坎特伯雷大主教,他代表英格兰教会,死后被奉为圣人。为埃德加修史之人,就是在为邓斯坦修史,执笔者如何取舍,不言自明。

埃德加之时英格兰确未经过动乱战争,这种基本史实无法随意编造篡改。但这其中的运气十分重要。英格兰最大的外部威胁维京人此时陷入了内乱,斯堪的纳维亚的丹麦人和挪威人自己打了起来,使他们无暇南顾,英格兰得以从维京人的袭扰中稍作喘息。

埃德加本人也远非什么明君圣贤。关于他记载最多的,是他的私生活。他先从修道院抢走了一名修女,并生下孩子,为此被邓斯坦指责,七年不能佩戴王冠。

之后他又看上了一家贵族的女儿,直接提出露骨要求。贵族在无奈之下,挑选了一名侍女送到国王房中,试图乘黑夜偷梁换柱,事毕走人。怎料国王太过享受,一再挽留,直到天明,以至事情败露。不过埃德加并未恼怒,反把这名侍女带回宫中。

埃德加并没有止步于这名侍女。他又听说另一个贵族的女儿貌美多金,有意迎立为王后。他派宠臣前往打探,这名宠臣竟然色胆包天,在爱德加面前谎称该女子姿色平庸,自己却瞒天过海,把该女子娶入家中。纸包不往火,爱德加听到消息,决定亲往宠臣家中一探究竟。宠臣知道大难临头,肯求夫人设法遮盖美色。该女子假意应承,在国王驾临时却盛妆出迎,极尽娇媚之能。爱德加将一切了然于胸,没有当场发作。不久在一场狩猎当中,这名宠臣中箭而亡,爱德加遂公开迎娶该女子,并立为王后。

埃德加的私生活可谓多姿多彩,与邓斯坦所奉的信条南辕北辙。但二人并未如邓斯坦与爱德怀一般发生冲突,难言是主教变宽容了,还是出于政治需要而奉行了双标。

埃德加于975年去世,留下两个同父异母的儿子。长子爱德华时年十三,为那名修女所生,幼子埃塞尔雷德年仅七岁,为爱德加那位功于心计的王后所生。爱德华继承了王位,邓斯坦继续辅弼幼主。

显然,邓斯坦和王太后发生了矛盾。原因很简单,没有一名王后不希望亲生儿子成为国王。这个女人出身于威塞克斯望族,身边本就有一批支持者。现在,反对邓斯坦的势力在王太后身边联合起来,两派形成对峙局面。

在这一时期,关于贤人会议的记载又多了起来。爱德华执政三年,至少开了三次贤人会议。会议主要目的是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贵族们要求索回被教会拿走的土地,不过会议也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在一次会议上,地板突然塌落,所有与会者都摔到楼下,还有好几个身亡。唯有邓斯坦没有坠落,安然无恙。支持他的认为是天佑圣贤,反对他的人则认为是邓斯坦策划的阴谋。

爱德华似乎天性敦厚,没有意识到王太后对他的敌意,还主动拜访王太后。978年,在一次打猎途中,他顺路去王太后居住的城堡拜访,被王太后的手下刺杀身亡,年仅十六岁。

爱德华短暂的一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但在死后被仍奉为圣人,称为“殉道者”。这一方面出于人们对他的同情,同时也出于对谋杀他的王太后,还有接替他王位的弟弟埃塞尔雷德(Ethelred)的憎恶。

埃塞尔雷德时年十三岁。他在国王的宝座上呆了三十五年,给英格兰带来的似乎只有痛苦。

他的绰号是“不纳谏者”或者“无准备的”,英文是Unready。其实,按当时的英文,应该是Unred,Red是建议之意,Unred意为未被好好建议的,或者是被误导的。他的名字里本就有-red一词,起这么个绰号颇有调侃之意。

埃塞尔雷德即位后,身为政敌的邓斯坦离开王宫,回到坎特伯雷,专心于教会事务,直到去世。他连续为六位国王效力,到埃塞尔雷德终于退出政务。如果说埃塞尔雷德没有被好好建议,那也是修史之人认为,没有了邓斯坦,王宫里只剩一群庸才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