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9

对三个毛病忏悔,写完发现都是一件事。

强态度在拥有足够信息实践验证时,也许可以说是有立场有自己的想法,但情况不是这样或自己不确定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断定时,拒绝、反驳、先入为主其实都是一种封闭。

1、对人的态度迁移到对事上。

前段时间,一个专业问题上老Y给了我第三方意见,鉴于我是整件事的亲历者,自觉更有经验,加上他基本是这方面门外汉,推了不熟且不明确是否有经验的人给我,指望我去取取经。基于对他的不认可,所有的回复都保持了拒绝态度,后面大吵不欢而散,最后求同存异,各解决各的事儿。

回忆起来,其实我不是不明白这是一种好意,但事情发生之时,依旧受情绪裹挟,没有分离人与事。说实话,这个度我觉得不好拿捏,有时候对一个人的综合评价是简化与其共处的经验,但这种经验或多或少还是会使人带上一层偏见,进而也就对相关事件有了个态度。

虽然该不该努力拿掉滤镜这件事我还没想通,但下次我也许可以改变一点态度,减少一些固执,面对善意先只看事情本身,付出多一点点的时间与精力。然后再脱离事情,仅表示感谢,切忌争论对错。

2、开放性不足

今天小s指出我生活中的一个小毛病,她说得没什么错,但我把重点却放在了态度问题上,好像对方没好气说话我就不该直视问题了。客观的来说,首先,我没做好课题分离,对方的态度不是我应该来管的,更何况我自己的毛病都没解决好,实际更没资格去指责他人。其次,我也试图采取防守式的攻击,指望我提供的理由可以模糊问题,这也是种态度的问题。

先思考对方的合理性,扔掉反驳,这是未来的课题。

3、先入为主

收取片面的信息后形成的判断,不应该成为固有的态度,甚至只能算一些单方面讯息。前段时间,我勉强接受了一个事物,目前也持有负面看法,但仔细考虑我的想法本身,其实观点的形成就没有基于多方面或全面的信息,且未由实践所检验,这可以说是一种武断。就算现实符合我目前的认知,我在事情本身中可以进行采取的态度仍是另一码事,其实怎么会有白忙一场的情况呢?从头到尾,不都是我的心做的筛选吗?

所以,下次试着晚持态度,先全力收集,用个成长的思维去总结。


如果总选择关门,可能别人进不来,我们也出不去了。手握在门把上久了,突然手里没了东西,难免不习惯,但因为不舒服或者痛苦就后退,那么退到哪里是个头呢?问题就在这,不是看不见就不存在了,得试试闯过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