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盲点】

每一个现象,都能从能量场域中升起:每一个想法,每一份感受以及每一个身体的动作都是某种能量的展现。

【解读】:当我看到刚出生的孩子,很喜悦的和孩子咿咿呀呀。这就起一个现象,背后的能量是生命本体的共振,在这个能量上升起的感受是喜悦,做出的动作是和孩子咿咿呀呀,想法是这个孩子好可爱。

在人类这种不平衡的生灵的内在,不断会有某一种能量升起,从而淹没其他的能量。在这种头脑,感受和身体无休止的争斗中产生了一些列不断变化的力量,每一股力量都坚定地谎称它自己为“我”。在各种欲望的不断更替中,只有混乱的冲突模式一再上演,持续的意愿和真正的渴望都不可能存在。在这种混乱的冲突模中,我们走过生活,而我们的小我则幻想着。它已经拥有了意志力和独立性?葛吉夫将这种情况称为“恐怖的处境”

【解读】在3-5岁的时候,我们形成了我们的模式,本来我们是脑区,心区和腹区的智能都是具备的,但是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远离本我,进入头脑的世界,头脑的世界是不平衡的,就会发展出一种能量占主导的模式。也就是我们遇到事情最先启动的能量。也就形成了脑,心,腹的分类。脑区,心区,腹区的模式当中,制造了一个仿制品,我们把这个仿制品,坚定的认为就是【我自己】。为了维持仿制品的形象,我们行动的动力,是满足仿制品的各种欲望,作为驱动力。通常就是,情的满足,利的满足,名的满足。用这要的方式,来巩固小【我】的地位。其实就是小我爬上了愚昧的高峰,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幸福无比,感觉良好,被人羡慕。无觉知的时候,就在里面沉睡不醒。葛吉夫称为恐怖的处境。

宇宙中的一切都要进食,也都是食物,这是一条法则。无论是对于银河还是原子微粒,上帝还是各种生灵,地球还是人类,这条法则在各个层面都行的通。与此相关的另一条法则是:得到滋养的会更加强壮。得不到滋养的会死亡。这条法则也适用于各个层面,在物理学上为真,在超自然科学里也自然为真。我们的心灵围绕着一个核心要素或者说一个固定的神经模式建立,在不同的体系里我们队它有着不同得称呼,“污点”“局限”“主要特征”“主要问题”“主要缺陷”“卑鄙的专治者”,或是“盲点”,这些都是不同得工作体系给自我最为主要,显著和重要得核心起的名字,也是自我最基本的神经症或信念系统。

我的心里机能正是围绕着这样的缺陷建立起来的,这个缺陷把自己隐藏起来以便控制我的整个内在世界。要命的是,我竟然被我的缺陷迷住!我很信任它,并让它掌控我的生活:它控制着我的理智-情感复合系统,它会捕捉和消耗我的注意力,它需要被不断地滋养。我很喜欢“卑鄙的专治者”这个称呼,因为我的缺陷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种表现。萨满的体系里经常使用这个称呼,但为了方便我将我的缺陷称为“盲点”,这个词简洁而精确的描述了它对于我的意识所采取的行动:它依靠消耗我内在的能量而存活,它的构造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它。就像基督曾经在《新约》中说过的那样,“我们很容易在邻人的眼中看到污点,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这是一个法则。我们的构造决定了我们无法看到自己的缺陷,但却很容易看到邻人的缺陷。地球就是为有缺陷的灵魂开设得学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缺陷,它可以滋养成长中的灵魂。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盲点,我们的心里模式是围绕一个盲点建立起来的。这个盲点主导我们的生活,控制着我们的关系。其他人都能看到我的盲点,而我们自己却看不到。一个精明的人会发现,当其他人指出他的盲点时,他会否认,并且会为他人这样看待他而感到气愤。只有通过不带评判的,最为耐心和诚实的自我观察,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个人才会获得看到盲点所需的清明,诚实和力量。

【解读】

这段话,描述了我们的生命树。我的盲点就是自我怠惰,也是我的核心限制性信念。

在我的生命树上,树根部分,我的基本恐惧是与人群疏远。小时候被妈妈忽略,形成可我的被忽略,以至于读生绝望,对情绝望了。

所以我的生命观点:这个世界是冷漠的,这个社会是冷漠的,家事冷漠的。这种冰冷的感觉,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这种浑身冰冷的感觉就会呈现出来。

为了保护自己不再经历这样的冷漠,产生了基本欲望,我要与人和平共处并获得接纳,来获得温暖的感觉。

要实现被接纳和与人群的和平共处的终极目标,所以我塑造了一个【好我】,就是我的阳光面。我是平和与友善的,我无害的,你们要接纳我,并好好对待我。

所以我的意识焦点落在发现对方的需求上,最好能直接说出需求,说不出来我也会创造机会去挖掘你的需求。只有满足了你的需求,看到你的满意的笑脸,我才会觉得被接纳,心里踏实了,一个夸奖,一个友好的互动,我都会有温暖的感觉升起来。

所以我对自己的定位:我是豪不重要的,我用来满足和配合你的需求的。

这种感觉转瞬即逝。那种空虚,那种孤独,那种无价值,那种冰冷还会袭击我。所以我的意识焦点又散落到小休闲,看书,喝茶,插花,收拾房间,看视频。这些休闲大把大把的使用我的时间和精力,会获得短暂的安宁。

这样长期的精力散乱到小休闲,聚焦到别人需求上的习惯,让我把自己遗忘了。活出了【怠惰】。

我的一切都围绕这个怠惰展开:要努力的证明自己是没有能力的,这样就不用承担责任,要努力的证明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无力的,这样就能获得别人的照顾和保护。要努力的去做一些实现自我无关的小怡情的事情。来长长久久的待在自我遗忘的怠惰状态里面。呈现出来,说话缓慢并且没有重心,做事慢条斯理里没有先后,看人一片模糊,没有谁近谁远。善于遗忘,从不记仇,因为万一自己有责任,还得承担。对生活要求不高,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就要勤奋,就不能保持怠惰了。

能说我无力,不能说我懒惰,不能说我受害,不能说我作,你一说,我就生气,我就愤怒,甚至还要攻击你。尤其在婚姻中,对方看的更清楚,戳的更疼,更深。所以斗争不断。

是的,我们模式的结构特点,让我们不容易看到自己。只有带着觉知,不带评判的自我观察,才会获得那种清明,诚实和力量。盲点会窃取注意力的能量作为自己的食物。它并非只是活在我们内在的某一个中心里。它会与理智和情感中心协同运作,创造出一个理智-情感复合系统(有的体系称它为迷宫)。有时它会展现为一种思维模式,有时是情绪模式或者习惯,而思绪常常会触发情绪。由此它们形成了一个复合系统。我的盲点是自我憎恨,但它却被一系列的习惯保护和掩盖了起来。

这些习惯包括:对被拒绝的恐惧,对关系的恐惧,对亲密的恐惧,疑虑,欺骗,愤怒以及自我毁灭等行为。多年以来我的盲点看起来像是说谎,随后又像是对被拒绝的恐惧,随后又好像是一些其他的习惯。我一层层地穿越,每一层习惯的背后总是有另一层东西。而我的盲点一直隐藏着。我的盲点在最核心的地方就是自我憎恨。对其他人来说,那盲点可能是贪婪,嫉妒,不诚实,缺乏耐心,歇斯底里,喜悦,色欲,嫉妒,搬弄事非,罪恶感,指责,虚荣,骄傲或其他的东西。对我来说“认为我不够好”就是我的盲点展现自己的形式。

【解读】核心的执念自我怠惰,会大量消耗我的注意力。他存在于我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和行为里面。

怠惰思维模式:

我相信了,我是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我需要有一个人在上面顶着,我自己不行。所以我就要努力的证明这一点,对下面的职工,我就会讨好,讨好他们,让他们去做事,对上面,我就会唯唯诺诺,应声如小鸡捣米。所以我成功的证明了,我是做不好一件事的,所以我安心的在老二的位置上待着。不承担,不负责,悠闲而怠惰。

怠惰的情绪模式:惯常的情绪模式是平稳,淡定。遇到事情不慌不忙,怎么也不会从脸上看出慌乱。但是当感觉到焦虑的情绪时,会有一些行为出现,比如想吃辣辣的东西,睡觉时间比较长,穿很厚的衣服,去运动。用这样的方式为维持平稳,淡定的状态,逃避了去面对和观察那份感受背后的东西,维持了那份怠惰。

怠惰的习惯:

制造被忽略的环境并重复体验被忽略的痛。

制造小怡情的环境,散落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但怡情过后,仍然是无边的落寞。这似乎是一个陷阱,在惬意和舒适中消耗我的生命力。

依赖一个人,依赖一个集体,用大把的时间满足你的需求,获得契合。这样你成功,我就荣耀!

散乱的焦点:比如。我在写这个读书分享的时候,每几分钟,就要看一下其他的。每几分钟就要转移一下。所以就大大延长了我写分享的时间。所以客服怠惰,就要尽可能让自己投入。

盲点得到滋养,就会长的更加强壮。它以一个滋养系统的方式运作着,也就是说它由来自于同一个整体的两个共生的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总是一起工作,其中一半跟随另一半,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这两半都处于滋养系统中,如果自我观察只是捉住这个系统大一半,那么这种观察就是不完整的,这样也就符合了这个滋养系统的目的。这个系统只有一个目的:捕获和消耗注意力。他需要获得注意力来获得滋养,因为注意力就是我们,就是意识,所以这个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吃掉我们。于是,这里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是盲点消耗注意力,以他为食,要么盲点被注意力所消耗,成为注意力的食物。而后者也正是灵魂成长的方式。这印证了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清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是被转移了。在这里我想要强调转移这个词,于是用转移替代了“转化”。在整个宇宙中,能量不断地转移,从太阳到地球,从地球到人类,以此类推。我们的内在也是如此。在盲点上也在发生着能量的转移,这使得盲点可以成为一种食物来源,而它本该是一种供灵魂成长的食物来源,这才是盲点真正价值的体现。所以,能以适当的方式对待盲点,不去评判和进行任何形式的介入,盲点就会滋养注意力,他的能量就会转移给注意力。如果对待盲点的方式不当,我们就会认同于盲点,并且去评判观察的对象。这样,注意力的能量就会转移到盲点中。一方成长了,另一方就会被削弱。这是很自然的。

【解读】

读到这里,我很开心,我们可以有一个向上成长的方式了。在模式里面,我们一直在消耗着注意力,在一个平面的漩涡中打转,在表面的现象上做文章,不断的修补模式以稳固模式的地位。尤其在生活中获得了一些代尝目标的实现,获得的那种成就感和喜悦,就更加稳固了模式的位置。其实你不知道的是,模式正在用这样的方式去“吃掉”你。因为你就是注意力,注意力被消耗和吃掉了,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灵魂真正的成长是什么?所以即使我们在模式里面功成名就,腰缠万贯也没有过得内心追求的那种安宁,那种喜悦与幸福。

因为我们沦为模式的奴隶,去不断地喂养他。越来越遗忘了【我】。却又不断的在模式里成就自己,取得的成功越大,迷失的越深远。回头的路越长。总之就是一句话:【我给你好处,你为我卖命】

可喜的是,我们可以有一种方法,让模式成为滋养灵魂的食物,让我们能够向上成长。临在为本,自我观察,九型为镜,内圣外王。这里我们要克服很多欲望的诱惑,要辨析伤痛的重复,要面对突破舒适圈的恐惧。而一切的动力,将是我们终极使命的召唤,内在良知的指引

以下是滋养系统的运作方式:

1、捕获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行为-什么行为都可以,只要是习惯性的行为,我们都可以了解和辨认出来。这个行为可能是猜忌,嫉妒,色欲,贪婪,奢求,仇恨,争执,介入或是任何习惯性的,机械性的和自动化的行为。我在应对盲点时是有优势的,这种习惯性的行为是完全可以预计的,当我看到过它们10000次以后(甚至更多次,我是一个学习速度很慢的人),它们一旦露头,我就能马上认出他们,并且每次都能非常准确的知道她们会把我带向哪里。所以,我需要做到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在一个放松的身体中保持活在当下的状态。无论在做任何事无论身边发生任何事,我都尝试去找到自己,管控好自己的身体。这样,在盲点出现之前我就能够做好准备。

放松的身体是可靠的。注意力如果集中在对的地方,它就无法被捕获。集中在对的地方指的是无论任何行为发生(猜忌,嫉妒,贪婪,色欲,哀伤,奢求等等)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感觉上,放松身体。

但是我们那围绕盲点构建的自我知道如何捕获注意力,对于如何吸引或抓住注意力,自我已经有了上万次的经验。自我是机械的,习惯性的和重复性的,它就是习惯的复合体。所以这个系统的前半部分就是捕获注意力。

2.消耗

滋养系统的后半部分是评判我们的行为(也就是认同)。它会自动的,习惯性的紧随这个系统的前半部分,因此它也是可以预计的。当我有猜忌,嫉妒,色欲,愤怒,仇恨,过量饮食,说负面的话,说闲话等各种行为时,马上会有对这个行为的评判紧随其后,这就是这个系统的后半部分。先是行为,然后是反应,这是一个定律。当我想要改变我的行为,我会去做内在的观察,但这只完成了一半,我还没有完整的观察到我的那个内在系统。基于不完整的信息或观察,我们只看到了这个系统的一半,我在这样的情况下所做的决定会使我处于危险的境地,并且会给我的工作带来风险。到底什么对我是好的,我所知甚少,我也不了解我内在那微妙的平衡。如果我改变一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会有改变,我可能会处于比开始工作之前还要糟糕的境地。

我还没了解到:我想改变的部分,我想要改变的行为,或者更准确的说,我想改变的习惯,并非一个独立的过程。他属于一个更大更完整的系统,而习惯只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一个系统就像是一个圆。观察习惯性的行为只是在观察这个圆的一半,180度,而非360度。我想要改变这个习惯的原因是因为我对它有了评判(与它认同了)。这是很简单,很明显的。除非我把一个习惯评判为坏的,错的,龌龊的。否则我不会想要改变它。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对习惯的评判是一种习惯。这个习惯有赖于先做出的坏的。不好的评判,并从中获得能量和力量。对习惯的评判是这个习惯的另一部分。这个习惯其实不是对酒精,甜食,色情或八卦的爱好或任何我们观察到的其他东西,而是爱好饮酒,并对这种行为做出评判。这才是那整个的系统,完整的,360度的圆。这个完整的系统让我们的自我保持现状。停留在既有的位置上。对我来说,我的现状就是自我憎恨,这就是我评判观察对象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力量。自我的存在有赖于这样的认知:我不够好,我是有问题的,有损伤的,我需要解决问题修复损伤。自我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没有问题,也就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没有自我存在的基础了。

评判只有一个功能:消耗洗注意力,我们的污点,或者说盲点以注意力为食并将它消耗。按照法则,盲点会因此变的强壮。得到滋养的会变得强壮,也就是法则。

【解读】

捕获与消耗:会有很多事情捕获我的注意力。比如:跟我聊天时,却说就这个问题去跟别人再深入探索。我聚焦了-我不重要!开始评判自己,我不够好,我惹人家不高兴了,我就是不行。

比如:成立一个小群,把我忘记加进去,我又聚焦啦-我不重要。开始评判自己,我没有地位,没有价值,我总是说不合时宜的话。

比如:婆婆,我,老公三个人一起时,老公送了婆婆一件礼物,没有我的,我聚焦了,简直就是要痛苦了-我不重要。开始评判老公,妈宝男,长不大的孩子,断不了奶。

我的模式的核心执念是怠惰,所以我对自己的定位是:我是可有可无的,我是不重要的。我又评判自己的定位,评判他是不好的。我不能接受我什么都不是。所以我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重要的人。但是一旦我成为了重要的人,小我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了,就不符合自我的定位。所以模式中,我的不断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不重要的事情上,并评判自己。同时也将这种模式投射出去,去评判老公,评判孩子

另一方面,注意力可以通过被自我滋养而存活并强壮起来,这时滋养系统就会这样运作:注意力安住在家里,没有被这个循环的前半部分(行为)所捕获。“安住在家里”指的是,无论什么被丢在注意力前面,注意力都持续的去感觉和放松身体。如果注意力保持稳定,稳固的专注在身体上,并保持身体的放松,这个系统的后半部分,既反应(评判)也就无法捕获它。当注意力不被行为和反应所捕获时,这个滋养的系统就会去滋养注意力。于是我们内在的注意力(灵魂)就会变的更加强壮,从而能够持久的保持专注而不被捕获。

所以自我观察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不评判。这并不意味着评判就会就此停止,我只是不在认同于评判,不再去滋养它,而是用它来滋养我。内在的注意力每天都需要得到适当的滋养,所以每天的静坐,就显的尤为重要。他会给我半小时不被打断和打扰的时间,供我来练习让注意力生根和安住在家里。任何时候当注意力被捕获时,只要我“记得自己”-也就是变的有意识,意识到自己被捕获了-我就可以“再度开始”。我们都是初学者,我自己也是初学者,每天我都会一次次地再度开始。逐渐地,在被理智-情感系统捕获和消耗之前,我就可以“记得自己”(既找到身体,让注意力回到身体的感觉上并放松身体)

所有不必要的思绪,不恰当的情绪以及不必要的身体紧张都在为我们的盲点服务,我们可以预料它们总是会把注意力引向盲点。而注意力一旦被盲点捕获就会被它消耗掉。所以,要去观察不必要的思绪,不恰当的情绪自己不必要的身体紧张。放松的身体是可靠的。不要评判,谴责,批评,只是观察。如果我不把熊吃掉,熊就会吃掉我。

【解读】这就是我们觉察日记的框架啦,发生的事件,临在的身体的感受,出现的情绪,浮现的限制性信念,内在的对话。一系列相似的事件,引发同一个限制性信念。最后根在童年的一个伤痛。

释放情绪,和解事件,回归临在。同样的事件上,我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盲点唯一的目的就是滋养自己,它通过触发那些使它得到最佳滋养的模式来实现目的。那些模式就是理智,情感和身体的习惯。这些模式总是伴随身体上不必要的紧张。如果这些模式在任何情况下出现,我都马上将注意力专注在身体上,深呼吸……并保持身体的放松,那将会怎样?你可以自己去验证,而不只是听从一些所谓的专家给出的建议,即使这些所谓的专家有着各种文凭,证书和头衔。自己去验证,否则你将会被借来的知识,他人的见解和自己的盲点所束缚。

【解读】一边书写,一边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感觉身体好静,周围的声音变的清晰,有鸟叫,有监控的声音,有小说的声音,还有敲敲打打的声音。过去临在状态下记住的画面,动态的呈现出来。原来觉得难到无法面对的事情,也觉得那个难,不在了,就剩下事件本身。当下的空气,当下的时光,当下就是当下,只有当下,没有别的。头脑很静,我在书写。

去改变观察对象的努力只是在浪费能量,而且难以带来改变。【写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就是这样啊,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这种努力也是一种习惯性和机械性的行为,只会使更多的能量被捕获和消耗。通过观察所积累的理解,我们可以逐步耐心地改变我与观察对象的关系,也就是说我可以不那么容易地认同存储在迷宫中的各种剧本和形象。这样我与它们的关系就会变的【1】默然【2】客观【3】不执着。评判会使我们努力去改变观察对象,所以,“捕获和消耗”系统的后半部分通过我对观察对象的评判来抓住我。这种评判每次都会抓住我,使我的盲点(自我憎恨是我的盲点)不被触及并且得到很好的滋养。

评判无可避免地会伴随着不恰当的情绪-因此不恰当的情绪就是一个致命侧信号,说明盲点在开始运作。这就是一个即时反馈机制。

所以自我观察的基本原则就是观察不恰当的情绪。评判也无可避免的会伴随着不必要的思绪,它说明盲点又开始运作了。这是另一个即时反馈机制。所以自我观察的基本原则也包括观察不必要的思绪。

同样的,评判也无可避免的会伴随不必要的身体紧张,所以自我观察的基本原则也包括观察不必要的身体紧张,并放松身体。这些即时反馈机制都可以帮助灵魂发展,成长和成熟。它们不是缺陷,而是帮助我们觉醒的天赋。它们是灵魂的食物。

所有为了变得有意识而付出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无论它多么的微小。这是工作的一个法则。每当我进行观察,我内在某些有意识的东西(注意力)就会得到滋养而成长。不要强求,每次观察一点,我不在意“大的进展”只在乎为“了解自己”而进行的稳步,耐心,谨慎而正确的努力,这就是我们过获得自由的希望。把希望寄托于头脑是疯狂的行为,把希望寄托于情绪会带来哀伤和痛苦,而把希望寄托于自我观察则是力量与智慧的体现。这样可以滋养注意力,从而带来更多有意识的状态。于是,我也成熟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分享【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