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点燃中国卫星的星星之火

——纪念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一)

陈 辉

2020年4月24日,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纪念日。

上世纪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自主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发射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运行。

东方红卫星“六五一工程”的曲折经历

中国人造卫星从“ 581工程”到“651工程”有个曲折的经历,令人回味。

1957年10月4日夜晚,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人类的“太空时代”正式开启。1958年初春,美国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世界开始关注人造卫星,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向政府提出研制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建议,毛泽东主席高度重视,在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苏联邮票——描绘Sputnik 1

其实,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刚刚成功发射,就已经关注人造卫星。毛泽东在苏联卫星升空后不久,赴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党首脑会议。一下飞机,他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进一步征服大自然的新纪元的开始。”

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

1958年8月20日,担任分管自然科学和国防工业、国防科研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签署的《关于12年科学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中这样阐述:“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将使尖端科学技术加速前进;开辟新的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域,为导弹技术动员后备力量。同时,大型的卫星上天是洲际弹道导弹成功的公开标志,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表现,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向高层空间发展不可少的工具。”这是第一次在上报中央的正式文件中出现卫星事宜。人造卫星,被列为中国科学院1958年第一位的任务,代号“581工程”。


中科院副院长张劲夫

1958年8月,中科院副院长张劲夫召集赵九章、钱学森等科学家拟定我国人造卫星发展规划:即从发射探空火箭、小卫星到大型卫星。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三个研究院,以赵九章所长领导的地球物理研究所为主,组建卫星仪器和空间物理设计院;以钱学森所长领导的力学研究所为主组建卫星运载火箭设计院;以自动化研究所为主组建遥控遥测设计院,以科学院为主,相互配合。

为实施我国的空间科学发展规划,以中科院地球所为基点成立了“581”组,钱学森任组长,赵九章和卫一清任副组长,赵九章主持。

1958年访苏代表团留影。右起为:赵九章、钱骥、卫一清、杨树智、苏方专家、何大智、杨嘉墀。

1958年10月16日,神秘的“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访苏代表团”访问莫斯科。代表团只有五位团员:赵九章、杨嘉墀、卫一清、钱骥和翻译杨树智,团长是赵九章。赵九章曾留学德国,归国后他在中国气象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次赵九章带队就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怎样放卫星。1957年10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了著名的《国防新技术协定》,协定中,苏联答应在原子能工业、航空新技术、导弹和核试验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对中国进行援助。中国要发射卫星,按照“国防新技术”协定的精神,苏联理应帮忙。但人造卫星毕竟是当时最顶级的航天科技,不可能轻易示人。

在苏联期间,赵九章他们参观了一些科研单位,看到一些高空探测仪器及科技展览馆展出的卫星模型,但并没有机会接触到卫星的核心技术。

在苏联虽然没有达到考察卫星研制工作的目的,但苏联先进的工业和科技还是使中国的科学家们开了眼界。他们对比苏联和中国情况,意识到发射人造卫星是一项技术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大工程,需要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强大的工业基础作后盾。

代表团回国后,大家经过总结得出了两点感受:一、中国的空间技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二、中国发射人造卫星,一定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模仿苏联的研究机构开始迅速筹建,当时,中国科学院开始筹建三个设计院:卫星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院、控制系统设计院、卫星有效载荷设计院。可惜的是中苏关系破裂后,《中苏新技术协定》成为一文废纸,苏联将所有在华专家全部撤回,连带着所有的实验仪器和数据。刚刚起步的中国人造卫星研究,彻底失去了可能的援助。这三个设计院并没有如期建立起来。

积极提倡搞人造卫星的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说:“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宇航科学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中国已经确定了自力更生的方向。没有“外援”,也许这条路会走得艰难一些,但中国会坚定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张劲夫召集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讨论卫星规划问题,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581组”,专门研究我国卫星发展问题。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七个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是组员。581组开会时,张劲夫等院领导经常亲自参加。在581组主持下,几个所一起做了探空火箭箭头模型两个,一个是高空物理探测仪器舱,另一个是生物试验舱,再配以图表和表演沙盘在国庆期间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上展出。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现场看了实物,听了直观地介绍,影响很大。

当年11月,中央政治局研究决定,拨2亿人民币专款用于研制人造卫星。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字,要知道,1958年中国GDP只有1300多亿元,即卫星研发投入在一年的GDP占比中为1/650,在一年的财政收入中占比会更高。

现在回过头来看,东方红卫星的“ 581工程”是不成熟了,它是大跃进年代的规划,受农业大跃进亩产万斤放“卫星”的激励,最初制定的时间表,操之过急,计划是在1959年国庆10周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但时间已不足一年,后来改为在1960年发射。

而人造卫星遭遇的真正打击,来自席卷全国的三年自然灾害。饥饿压倒了一切,包括人们对“放卫星”的热情。张劲夫回忆,时任副总理的陈云和中央书记处的邓小平分别对他说,卫星还要搞,但是要推后一点,因为国家经济困难。1959年1月21日,张劲夫在中国科学院党组会上正式传达了邓小平的指示:卫星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在1960年发射升空的计划在当时并没有实现的条件。“大跃进”的“卫星”放了不知多少,徒耗国力,真正的人造卫星却被耽搁了下来。

1959年,发射卫星的计划被暂时搁置后,中国科学院院党组立刻召开会议,提出了“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的工作方针。同时,决定调整机构、停止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把工作重点转向研制探空火箭。

探空火箭,大约相当于简配版的运载火箭。卫星发射离不开火箭,研制探空火箭花钱少,见效快。1960年2月19日,“T-7M”火箭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枚自主设计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4个月后,上海举办新技术展览会,“T-7M”火箭模型陈列进了尖端技术展览室。毛泽东主席到会参观,一进大厅就径自向它走去。他在询问了研制情况后,拿起产品说明书翻了一下,指着火箭问:“这个家伙能飞多高?”

“8公里。”讲解员回答。

毛泽东轻轻地哦了一声,随即挥了挥手里的产品说明书说:“了不起呀,8公里也了不起!我们就要这样,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下去!搞他个翻天覆地!”

在这之后,“T-7”于当年9月13日发射成功,发射高度60到80公里。此后,“T-7”装载着中科院581组研制的气象和探空仪器,共发射了11发,成为了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型号。改进型号“T-7A”又把发射高度提高到100公里到130公里。

后来,专注于导弹研究的国防部五院取得了更加震惊世界的成果。1964年,中国第一枚弹道导弹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先后炸响,震惊世界也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加了中国领导人发展尖端技术的信心。

终于,沉没许久的人造卫星“飞天计划”,又被重新提上了日程。

1964年10月,赵九章赴西北基地参观导弹发射试验。东风2号弹道导弹的发射成功,让赵九章确信,运载火箭的条件已可把卫星工程提上日程了。12月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他写了一封信给周恩来,建议国家尽快制订卫星发射计划。

在赵九章上书周恩来提建议的10天后,即1965年1月8日,钱学森向国防科委提交了一份题为《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的报告。同年7月,中科院向中央上报“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经中央批准,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由此正式上马,争取在1970年左右发射,人们盼望已久的代号“651工程”的东方红卫星计划终于确定下来。

这次分工也得到明确:由中国科学院搞卫星本体和地面跟踪测量系统,中国科学院设立一个卫星设计院;七机部搞运载火箭;国防科委酒泉导弹试验基地搞地面发射设备。

当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委的委托,调集了全国的科学精英,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第一颗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方案内容庞杂,要讨论的问题实在太多,以致这次会议开了长达42天。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国第一颗地球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并确定在卫星上播放《东方红》乐曲。


1958年,美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卫星“探险家一号”

还记得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所说的:“我们也要搞一点人造卫星。”之后,毛泽东还幽默地说,我们要抛就抛大的,要干就干一两万公斤的,也许要从较小的抛起,但像美国那只有鸡蛋大的,我们不抛。

苏联第一个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重量83.6公斤。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名为“探险者一号”,重量为8.22公斤。1967年底,中国最后审定的“东方红一号”方案是:卫星重量不小于150公斤(最后确定173公斤),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轨道。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484公里,绕地球一周时间为114分钟。

中国卫星的重量初步设计就把美国和苏联甩在了身后。从“ 581工程”到“651工程”,中国人造卫星研制终于走向正轨。

本作品版权归“晨晖军事”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方红”点燃中国卫星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