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远的背后带领》阅读摘抄第35天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阅读第35天

第五部分:一致性

        2.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疗愈师: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当我们觉察到某些行为是错误的,我们的反省和行动可以疗愈孩子,我们的耐心和接纳可以协助孩子。这个内在蕴藏着智慧种子的小小灵魂会绽放,会成长,会有力量去面对外在可能发生的“风暴”。因为他知道,在你这里有稳稳的爱!因为他知道,他有大大的港湾。

        3.无条件养育是一种邀请而非要求:自从无条件养育这个课题出现,大家好像都被某种美好的信念吸引,纷纷加入无条件养育的队伍。但是,到底什么是无条件养育呢?

        说到无条件养育,很难不提及无条件的爱。爱是什么,本来就很难用语言说明白。语言是苍白的,甚至是无力的,很多时候语言所表达的与真实体验相去甚远。

        对于无条件养育,凯蒂说:“那意味着他(孩子)不欠你任何事情,你也不是为了他的缘故。你明白你做这件事情纯粹是为了你自己。带着这份觉知来抚育你的小孩,而且全然清楚地知道,你会在那里,是因为你想要在那里,以身作则地抚育他们、教导他们。你这么做,仅仅因为你爱他们,而且因为那么做时,你才会喜欢你自己。那全都跟他们无关。虽然那是一种全属‘一己’的行为,却是无条件的爱,这是值得一再重申的真谛。”

        无条件养育,不是带着条件:《无条件养育》的作者艾尔菲·科恩说,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所谓无条件养育,在我看来就是在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上衍生的养育行为。简单来说,就是你不是怀有某个目的才去养育孩子。人类心理进化论的相关研究提出,符合心理进化论的养育方式,应该是父母养育孩子,而孩子无须回报父母。因为孩子回报父母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己活好,再去养育他们的孩子,代代相传。

        无条件养育,不是实施控制:没有控制,即尊重,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把孩子比喻为不断成长的小树,如果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枝剪叶,甚至设计好生长的方向,这样的养育方式,有可能会养出很好看的盆景,但每一盆盆景都在诠释着什么叫扭曲或非自然。

        与其操控孩子的成长,不如给予接纳。托马斯·戈登博士把接纳比喻为肥沃的土壤,把孩子比喻为蕴含成长能量的种子,他说,接纳就像土壤,能够使孩子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无条件养育,不是带着预设:做父母的过程,是不断看见自我、面对自我的一个过程。稍有觉知,我们就会看到,我们常带着预设,或带着期待养育孩子,而这些预设和期待往往就是父生命是一趟不断前行的旅程,孩子属于明日世界,而我们的世界注定会成为过去内在匮乏感的投射。

        生命是一趟不断前行的旅程,孩子属于明日世界,而我们的世界注定会成为过去。纪伯伦说,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过去停留。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远远的背后带领》阅读摘抄第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