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古三峡:行至巫山必有诗

巫山港

乘船游三峡,必经之地是历史古城巫山县。

哦,“巫山云雨”,“行至巫山必有诗”吧?

“巫山云雨”,讲的是仙女与人间皇帝偷欢的故事,是屈老夫子的弟子宋玉在其间高唐观杜撰的“美梦”。

不知是文人雅士喜欢风流,还是平民百姓爱听这样的艳遇故事,《高唐赋》竟被千百年流传下来,以致现如今的人们一说起三峡,马上便想起“朝云”、“暮雨”和“荐枕席”之类的词汇,记挂起那个神秘的“巫”字。

百年前巫山

传说中的古代十大巫师之魁即为巫咸,是巴人的始祖。他是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且精通术数卜筮的全能智者,且又是神医,由于助黄帝征战有功,又为舜帝治病且替百姓诊治病痛,皇帝便将这块宝地赐封予他:“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巫名”。

巫山春秋为夔子之国,战国时是楚国的巫郡。

巫山地处大宁河宽谷与巫峡临界处,城边江面开阔,大水时宽至八、九十丈,而下游巫峡入口处江面骤减至一二十丈,致使此地年水位变化往往达五六丈之多,汛期在此观水极为壮观。

巫山一角

巫山之地战国时是楚之巫郡,秦改为巫县,汉隶南郡,后为建平郡,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三国时,吴王孙休设建平郡时,“治巫城,缘山为墉,周十二里,百一十步”,城廊已具雏形。明正法三年修筑石城,垒石加固。此后三百余年,城池或没于洪水,或毁于兵燹,累有变迁。一九三八年又毁于日机轰炸,满城草棚,一时被戏之曰“草城”。

民国三十四年,国民党政府县长胡昭华权以巫山十二峰峰名,分别命名该城十二条街。非知情者,乍听街名颇有“文化气息”。其实,当年重修县城的首脑在策划城市布局和筹措银两时,未必预见到当今之三峡旅游热哩。无论如何,县城的居民和外来游客,都应感谢这位文气十足的胡县长,“登龙”、“飞凤”、“望霞”、“聚鹤”、“集仙”、“朝云”……多雅致独特的街名呀,全国哪个城市的街名堪与媲美!

位于巫山城南岸之南陵山,相传乃是正宗的巫山,它宛若翠屏,状如“巫”字,是为奇观。诗仙李白出游,曾到过此山之巅“南陵观”。宋代诗人黄庭坚亦有诗存:“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归梦绕羊肠”。

巫山胜景,自古号称“三台、八景、十二峰”。

哪三台呢?

一者楚阳台(即古阳台),在巫山城北约二里的高邱山(一名高都山)上,台高一百丈,面对浩浩长江;半山腰有“观”,名叫高唐观,古庙已废。据史书记载,巫山之口阳台高唐,是因楚国宋玉作《高唐赋》而名始传。

再者授书台,位于巫山十二峰的飞凤山麓,在青石的西面,与神女峰隔江相对。这里有一个石坛,地势平矿。传说远古时候,瑶姬带领众姐妹游东海回到巫山,见大禹正帮助三峡黎民百姓治水,正遇到困难。瑶姬就向大禹授天书于此平台,因此得名。

三者斩龙台,位于巫山县西部长江南岸的错开峡,距巫山城八十里,离黛溪镇约十里。黛溪水由南注入长江,峡谷幽深,两岸山势犬牙交错。东面的岩戥上,立着一根顶细底粗、高约60多米的圆形石柱,叫锁龙柱。隔峡相对的西面,有一个半环形的石岩,向上望去,形如同石鼓,传说这是大禹治水曾经锁龙之处,名斩龙台。

汛期巫山

八景为何?

八景乃指:宁河晚渡、青溪渔钓、阳台暮雨、南陵春晓、夕霞晚照、澄潭秋月、秀峰禅刹、女观贞石等。

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分别坐落于巫山县东部的长江两岸,江南江北各有6峰,各距县城五到二十到六十里不等。

江北六峰有:登龙、圣泉、朝云、望霞(即神女)、松峦、集仙,均一 一可见;江南六峰的净坛、起云、上升隐于岸边山后,只有飞凤、翠屏、聚鹤可见。

十二诸峰绮丽如画,姿态万千,擅奇天下。“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这两句诗道出人们对十二峰的倾慕之情。最有兴味的诗把十二峰的名字全嵌在了诗内,我不妨朗读一下 :

曾步净坛访集仙,朝云深出起云连;上升峰顶望霞远,月照翠屏聚鹤还。

才睹登龙腾汉宇,遥望飞凤弄晴川;两岸不住松峦啸,断是呼朋饮圣泉。

你可能感兴趣的:(梦游古三峡:行至巫山必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