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的感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户,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君子的行动,用宁静修炼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不以淡泊没有办法明确远大的志向,不以宁静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需要宁静,才智需要学习。不学习没有办法扩大自己的才智,不立志没有办法成就自己的学业。过分的懈怠则不能磨砺自己的精锐之气,过分的急躁则不能锤炼自己的性格。年华随时间而飞驰,意志随时间而消磨,于是就像枯稿一样败落,一代接替不了一代,悲凉地困守着自己破旧的房子,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这篇是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书信,告诫他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孔子时代提出了“仁者静”的概念。“静”字内涵扩大,直接用于修身,当属诸葛亮首次提出,“以静修身”。“宁静”当是儒家修养心性的重要内容。

“夫君子之行”一句总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两句分叙,以宁静修养身心,以勤俭培养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两句分承“淡泊”和“宁静”。淡泊于名利,淡泊因养德而成。宁静因心定,宁静因修身而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无……”两个双重否定句便是肯定,强调。强调“淡泊”是“明志”的惟一条件,强调其惟一性、重要性。淡泊不为俗务所蔽,方能志存高远;宁静不为喧嚣所动,方能致远不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迭进一句,强调“学”、“静”是“学”的内在条件,“才”是“学”的外在结果,“学”由“静”而成,“才”由“学”而得。“学”“静”“才”“学”四者之间构成循环因果,因静而学,因学而才,因才而学,因学而静。四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但“静”却是根本。“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是“广才”的惟一途径,连孔子都说自己“非生而知之者”。所以“广才的惟一之途在于“学”。“学”与“志”又相因相生,“志”又是成学的惟一条件,胸无大志,难能成学。“志”乃“学”之因,“学”乃“才”之因。反之,“才”是“学”之果“学”是“志”之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非……无……”,又是两个双重否定句,强调“学”为“才”之因,肯定“志”乃“学”之因,强调“志”,强调“学”。这两句承“淡泊明志”句。“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淫慢”,过分懒惰,懈怠。懈怠因宁静涵养之气不够静定持敛之功不到,所以懈怠淫慢,因其懒惰则不能磨砺自己的精锐之气。“险躁”,急迫,浮躁。心浮气躁内无宁静之功外无神定之态,心气翘任浮薄,因其险躁则不能陶冶锻治自己的浮躁性格。“则不能”、“则不能”两两相应,构成一组对仗工整的对偶句。这两句紧承“宁静”、“致远”句。前面从道理上讲,从诸多因果关系上讲,以下各句进一步从时间上讲“宁静致远”,“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作者一改严谨论证的口气,用感叹叙述性的口吻。岁月悠悠,时光飞驰,年齿骤长,意志日渐衰竭,终至于枯槁败落,一年不接一年,一代不接一代,悲天悯人,困守穷庐,茕茕孤独,后悔亦无回天之力,“将复何及”。

心静则智慧,智慧则事定,事定则志成。青青河边草,不与百花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唯心而为,怎奈一静。

你可能感兴趣的:(诫子书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