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反思落不了地的原因?

1.

今年的4月29日,写过一篇文章《你自证了你的生活?》,通过拿老雷班长在做的事和我自己在做的事做对比,得出了一个在当时的我看来很震惊的观点:你现在在做的事情、在过的生活取决于你头脑中的想法。

老雷班长认为日更三篇也不是什么难事,所以他每天日更三篇,挥洒自如;而我认为日更一篇就很难做到,所以每天日更一篇,自以为已经尽力。

依然能记得当时那篇文章写完后的触动,可两个多月后的今天,当我看到笑来老师的另一篇文章《我当初是怎样错过一辈子的》,瞬间有种错综复杂的感觉...

2.

案例1:

1988年前后,笑来老师有一次听到他父亲的一位同事(教授)之前考托福得了530分(满分677分),另一位同事(副教授)之后考托福得了570分,于是在不懂托福是什么的情况下被植入了一个印象:托福很难;1993年他在长春读大学的时候,听说一位同学在准备托福,当时周围其他人都不知道托福是什么,于是他基于过去的印象给大家讲了他父亲同事的故事,大家一致认为“托福不是人考的”,可当时在北京上学的孩子很多都会自然而然去新东方学习、备考托福;2000年,他为了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奋战4个月,拿下了托福考试。于是感慨,如果1993年就能去准备托福,而不是在7年后的2000年,一晃一不小心“错过一辈子”。

而错过的原因,无非是一个念头,一个想当然的念头,一个不经意间就被植入了的念头。

案例2:

之前知乎上有人探究过“美国人一年阅读40本书到底可不可信”这个问题,于此同时,笑来老师在2010年底去深圳一所中学开讲座时了解到那里的很多高一高二的学生,一年阅读50本以上的英文书,很自然。

在不同的环境里,人们头脑当中“想当然”的念头可能截然相反。

3.

笑来老师称这些“想当然的念头”为“观念”。

你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它曾受到并且依然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你所生活的环境、你日常接触的人、你经历过的事、你读过的书...那么接着问问自己,你生活的环境足够开放吗、你接触的人是成长型思维还是固定型思维、你经历过的事处理得当吗、你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吗...

所以,你所持有的观念究竟是能促你成长的还是阻碍你进步的?

我曾经也做出过同此刻这样的反思,但自己的行为并未发生什么改变。于是接下来看到笑来老师写在结尾的这段话时,震惊又佩服:

很多启示很重要的建议,常常只不过是因为陈述过于笼统而难以传递,难以接受,难以践行。比如“日三省身”,就是一个过于笼统的陈述。明确一点的说法是什么呢?

找出那些想当然的念头,挨个审视一遍,看看它对不对?有没有道理?是否应该被升级。或者被替换?这事儿一定要仔细,因为那些不经审视就嵌入操作系统的“想当然”实在是太危险了......

至此,关于之前很长时间以来“有反思但难有行动”的问题也有解了:与其说自己行动力差,不如说是因为反思笼统、不够具体所致。对于一个现象也好、观点也罢,只有足够具体、细致的反思/思考才有可能引发改进、更正的行动。什么是具体、细致的反思/思考?它一定内含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而且,具体到「怎么做」这个层级,一定要足够明晰,让人看到后即刻就知道怎么去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反思落不了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