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所喜爱的那几首曲子

                    序    曲

    序曲,顾名思义是歌剧,舞剧,清唱剧和其他戏剧作品,以及声乐曲和器乐曲等所作的开场音乐。序曲的特点是预示着剧情或是人物的发展上,在音乐情绪上去感染现场的观众和听众。

    我们都知道,十七~十八世纪的序曲分为法国组曲和英国序曲。十九世纪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们经常用序曲来创作独立的音乐会序曲,结构大部分是奏鸣曲式,而且付有标题。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贝多芬的《莱奥诺拉》序曲,柴可夫斯基的《1812庄严序曲》和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和《春天序曲》等。蒙特威尔第在1607年所创作的歌剧《奥菲欧》,在开演前演出了一首由管乐器演奏的托卡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歌剧序曲的雏形吧。

    在音乐史上,序曲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即十九世纪初,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序曲,它既不是歌剧的开场音乐,也不是器乐作品的开始曲,而是一种独立的,专为音乐会演奏而创作的管弦乐作品,被大家称之为音乐会序曲。如;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是一首标题性序曲;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序曲》,是一首纪念性的音乐会序曲;李斯特为纪念歌德诞生一百周年而创作的交响诗《塔索》,是由歌德的同名戏剧《塔索》的配乐序曲发展而来的。二十世纪的序曲较多是音乐会序曲,如;普罗科菲耶夫的《俄罗斯序曲》,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等。

    《1812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所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1812年为俄国大败拿破仑军队,取得俄法战争决定性胜利的一年,乐曲就是以这一年的历史事件为题材而创作的。在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再加上乐队宏大的气势,以及乐曲末尾的教堂钟声,排炮和鼓声齐鸣的热烈场面和气氛,使得听众处在一种异常的兴奋状态,演出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据说在现场演出中,动用了超大规模的乐队,并加了一个军乐队,甚至还动用军队的大炮和教堂的钟声,这在西方的音乐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也为老柴的序曲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乐曲采用的是奏鸣曲式,序奏部速度缓慢,中提琴和大提琴以丰满的和声织体奏出赞歌的主题,表现出俄国人民抗敌的坚定气质。随着音量的增加,各种乐器的加入,乐曲情绪也更为庄严崇高。接着乐曲呈现出一种骚动不安的旋律,表现出战争的迫近和人们对战争的忧虑。随着第一主题的展开,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战斗的主题也随之达到了一个高潮。当乐曲中出现了《马赛曲》的旋律时,象征着俄国人民打败了拿破仑的军队。紧接着悠长而明朗的旋律表现了战斗着的俄国人民对祖国与和平生活的向往。最后由圆号吹出骑兵的主题,反映了俄国人民的自信和乐观的精神面貌,也预示着侵略者必将失败的命运。我以为,结尾部分极其辉煌壮丽,表现出了俄国人民欢庆战争胜利的盛大场面,全曲在欢欣鼓舞,充满胜利喜悦的气氛中结束。

    据说,老柴在写给他朋友的信中说,这首序曲将会非常嘈杂而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太大热情,因此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但是令人讽刺的是,该序曲在首演时已经大受欢迎,也为他赢得极高的声誉。后来陆续在俄国的许多城市和德国,捷克,比利时等各地演出时倍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这恐怕也出于老柴的意料之外吧。高尔基也评论道;这一深刻的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庄严有力地在音乐大厅里回响,它用一种新的东西抓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气魄雄浑地表现出了这一庄严的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俄国的伟大力量。

    记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作曲家李焕之有感于当年在延安过春节时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所创作的一部交响乐《春节序曲》。它以展现当年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同歌共舞的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动人情景。

    我们也都知道,秧歌是中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手里拿着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起舞。表演形式分过街,大场和小场三个部分。过街是秧歌队在街上进行时,按音乐节奏表演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大场是热烈火红的大型集体舞蹈,常常走出各种复杂的队形来;小场就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小型舞蹈和歌舞小戏。我以为,该曲正是通过这秧歌音调和节奏的恰当的运用,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律动感,来展现陕北人民载歌载舞,锣鼓齐鸣的热闹场面。

    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括了全曲欢快的情绪,展现了秧歌过街的场面。第二部分延续了第一部分热烈的节奏,采用了不同乐器组合及不同强弱力度的对答手法,形成一问一答,一强一弱的对比,彼此呼应,充满动感,使音乐显得更为活跃。第三部分作为结尾,再现了第一部分乐曲的主题,音乐把我们重新带到那开场时秧歌舞蹈场面,在极其热烈的高潮中结束全曲,也将人们欢乐激动,喜气洋洋的心情表现得酣畅淋漓。

    我也以为,春节序曲是一首节日里欢唱的脍炙人口的乐曲。无论我们走到哪个地方,都会给人一种地域风格明显和喜庆快乐热烈的感觉。就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作曲家所描述的陕北人民随着节奏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联想和一种共鸣。也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作曲家富有戏剧性的明快亮丽的曲调而让我们随之一切烦恼烟消云散的一种释放和一种愉悦。

    据记载,该曲在2007年搭乘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号”进入太空,也是对该曲作曲家的一种的肯定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目中所喜爱的那几首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