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1-4章节

【文章摘录】第1章

河鼠还真的是比鼹鼠能干,论划船河鼠划的更好,论打绳结河鼠会打更多的花样(它甚至会打四方结)。而他也确确实实在照顾鼹鼠,可即便拥有了河鼠这般的友谊和善良和善意,鼹鼠还是不满意,他宁愿河鼠不要总这么能干,能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做错了也没有关系。

【感触】

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是非常的有感触的。联想到我自己的童年,我的原生家庭里妈妈在对家务这方面是一直在否定我的。她一直在用她的标准来要求我,说我的地扫的不干净,碗刷得她看不上眼...达不到她的要求,不断的去讲你做的怎么怎么不好。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促使我非常不愿意去做家务,特别是刷碗。但如果我上别人家去做客的话,我是非常愿意做这样的事情的。因为我去做客的时候得到了别人的反馈,他们是非常欣赏,也很肯定我的劳动成果的。有这样的动力之后,我会想要继续做的更好,而不是在家里的时候,是否定的状态,我就会为了不听到否定的话而直接放弃不动。

再把这段话用在我跟孩子的关系中来看,虽然说我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自己去尝试。但偶尔我也会有一种想要替他包办的这种行为。

就像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动手做香蕉蛋糕,前面的工序都是他有在做,但后面倒面粉我开始担心他可能会做不好,会把面倒洒了,然后我就直接把他手里的面袋子接过来做了这件事情。他看到我的行为以后,直接就走开,看书去了。

结合书中这段话来看,确实觉得昨天的行为特别的不合适。毕竟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个开始的过程,我们要允许他们犯错。就像鼹鼠期待的那样,哪怕是做错了也没有关系,他确实是也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去积累经验。

通过这一段的话,我会试着在接下来的生活里面会更放松一点。对于动手方面的行为,特别是对他个人的一些行为,需要多多去放手,让他自己去体验,去尝试。

【文章摘录】第2章

当鼹鼠和河鼠想去帮助蛤蟆的时候,碰见了獾。还把蛤蟆那副惨兮兮的样子告诉了獾。獾的脸色阴沉了下来,“我一点儿都不吃惊,我们没必要批评自己的朋友,但是(鼹鼠一直在等这个‘但是’)我一早就预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蛤蟆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我就不赘述了。可他骨子里是软弱、不安分的。一直以来,总有朋友给他忠告良言,明确告诉他该做什么。可一旦少了这些朋友在身边,他便由着自己的性子,被愚蠢的念头牵着鼻子走。我这就陪你们一起去跑这越好心的差必须有人不容置疑的告诉他,他得指作起来!”

【感触】

刚开始对獾那句话,“我们没有必要批评自己的朋友”。开始我是觉得,这位朋友确实还挺善解人意的。可是他后面说了这个‘但是’,而且这里有个括号说暖鼠是一直在等这个但是的。

在第二章节里面关于鼹鼠对獾的一些想法、对獾这个人的一些评价,我觉得他是比较清楚的,因为他知道獾是会讲但是的,獾会习惯性的忽略前面一系列的优秀品质,直接就赞述了一系列的缺点。

读到这一段,就开始对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一一他其实就很像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家长。现在有很多的育儿知识都提倡我们要和孩子共情,要能去理解孩子他前一部分说了,是在肯定我们没有必要批评自己的朋友。这就很像家长的口吻了:你今天考的这个分数还不错,但是你有什么什么什么题不该错,你应该怎么怎么怎么样…就会有一系列因为你粗心大意或者是其他原因等等...

这时候其实家长所谓的表扬,但在孩子看来的话是各种否定。就是觉得我拿这个分数其实还不够好,原来我真的是粗心大意啊,原来我真的是很笨。

我想獾在这个人物角色中,他应该也会被自己的这样的一种状态和思维给打动——你看我多么的善解人意,我多么的替你们着想。

但是他会给人一种距离和压力,表面上的能够公平,其实还是在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对别人的一种偏执的认知,强加给对方。对獾这个角色认知,更像我们当下父母的一种状态。

【文章摘录】第4章

起初蛤蟆的好友来看望他,尽可能让他高兴起来,河鼠和他玩了好几句纸牌,为了博蛤蟆一笑,鼹鼠给他讲最新出炉的新闻,比如“你绝对想不到水獭上周又惹出了什么事儿来。”老獾坐在一旁看着,等大家都沉默的时候,他就会打开话厘子,讲起冗长但不算太乏味的故事。他年轻时与蛤蟆父亲一同经历的奇遇。比如他说:“离家还有好几英里,可我们身无分文啊,正在那时,我急中生智……”在这些事结束后,蛤蟆便筋疲力尽的上床休息,却在凌晨3点就早早醒来,辗转难眠,一直到清晨。

【感触】

獾表面上是在和大家共情,和大家在一起相处讲一些故事。但是对于心理上有抑郁状态的蛤蟆来说的话,獾并没有真正的做到他的一个倾听者,而是还是在以自己为中心。这个时候蛤蟆,他根本就没有找到他需要的那一种安全感。

其实像獾这样的角色,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够经常看见。因为我是个体户卖童装玩具的,会接触到很多孩到店里买玩具。

家长最开始会说:“你自己看,选一个你喜欢的,看好哪个咱就买哪个…”

但当孩子真的拿着玩具说:“我看好这个了。”

家长就会说:“你这个不是有吗?家里已经有,你怎么还要买这个,你再换一个……”

孩子又看好另一个的时候,家长又去否定……

我自己都觉得这个孩子太难了。既然你让我选择,那我选择了,那你又否定我,那到底我还要不要去选择呢?

家长和孩子的讨论里,其实表面上家长是在听孩子的要求,但其实上是把自己一些想法强加给了孩子,替孩子做的决定。

我读到第四章,觉得苍鹭的行为就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一直很耐心,很平静的去询问蛤蟆的感受:“你今天感觉怎么样?你的真实感觉是怎么样的?”到最后,他甚至还会用换一种方式说:“假设我们有一种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你现在的感受。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

我觉得用这样的方式去沟通,蛤蟆它还是会比较容易去做出决定的。

其实用在我们生活当中的话,我觉得这个也是可行的。能让对方真正的感受自己内心的感觉并真实表达出来,当对方“被看见、被关注、被理解”后,心中的结就会少,才能更平和的做“真实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1-4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