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为什么我们需要音乐、书籍和电影?

就如同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There are a thousand of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不是人间悲喜并不相通,当朋友们看待问题思维角度各不相同,世界才会精彩纷呈。

记得和几个朋友间有趣的小事,

•2019年4月,有个朋友超级激动地带我去看《复仇者联盟4》的首映,因为没预习前3部,没关注过漫威的我,全程没看懂。我觉得少一个知识盲区,也会多一份快乐,于是就开始关注漫威,

•2019年8月,一个朋友请我吃饭,我就送给他一本很喜欢的珍藏纸质书,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也很久没看纸质书了,现在想想当时不该送书的,

•2020年6月,和一个朋友互相分享了书单和歌单,惊奇于在工作生活中有很多共同话题,但对所喜欢的书和音乐竟然有这么多不同,

这次Apple新品发布会,好多朋友都在赞叹新款MacBook Pro的配置,我只记得开场摇滚男生为音质痴迷(重现乔布斯当年车库创业场景),中场街舞女孩用Popping元素演绎空间音频,每个产品都在追求极致极简,


分享书单,

走在欧风街上,不懂欧式建筑,就去看了这两本建筑艺术书,西方建筑风格与历史、政治、宗教有关,


Sackville Street Library,

不同的视角看中国发展,


同时钦羡书籍和文献中很强的逻辑思维,

国际关系对我来说是知识盲区,看短视频国家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答记者会,以及哈佛才女许吉如《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只有零碎的认知,最近在看傅莹的《看世界》,傅莹曾经在英国肯特大学进修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科的设立最初在英国。

有趣的是《一生家国·李光耀传奇》中,描述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在英国求学的时光,他先是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学生时代分秒必争赶着上课读书,在伦敦经济学院听完一堂课,就得冲过一条大街到国王学院听第二堂课,然后再搭地铁或者巴士到伦敦大学学院听第三堂课,后来就读于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哈佛,都是心中圣地……我是他们永远得不到的学生,哈哈,

回到本专业学习,有来自美国、俄罗斯、西班牙、印度、英国、土耳其、中国等国家的教授讲课指导论文,课程紧凑,各种coursework deadline随之而来,听不懂的时候️有很多,中文的都不一定能理解,更不用说各种口音各种语速的英文了,有同学调侃:这我配懂吗?这我能懂吗?要不找个厂上班吧……后面要提升听力,多花时间在专业课上,把知识点吃透。

Supervisor 约了明天见面,未见面前都是未知,隔壁有个生物材料专业同学的导师是医学院教授,医学与工学交叉学科,可以研究种植牙材料、心脏支架、人工合成髋关节等,在这个学科整体上和国内科研氛围相比还是优秀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