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视角:熊孩子的讨厌行为,真的毫无价值吗?

电影和生活的中“熊孩子”

在《阿甘正传》中,阿甘在中学时代被几个同学欺负,那几个同学开车在后面追,他在前面疯狂地奔跑,最后跑出了自己全新的人生。

在电影中,那几个恶霸同学是不起眼的反面角色,他们以欺负弱小的同学为乐,尤其喜欢欺负那些看起来弱小的男生。

阿甘在奔跑中摆脱了枷锁

在电影《小男孩》中,小男孩因为个头小,总是被几个高高壮壮的同学欺负,他一直希望参军的父亲早点回来帮助他。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碰到这样的角色,他们个头大,身体强壮,可能不像《阿甘正传》中的那几个恶霸同学那么惹人厌,但是他们一定会骚扰其他人,例如对从身边走过去的男生摸一下头发,或者用肩膀碰一下对方,然后怪声怪气地说“好狗不挡路”之类的话。

无论在电影中还是在生活中,这类熊孩子都是非常令人讨厌的,没有人喜欢这样的角色,也没有喜欢变成这样的角色,但是这些熊孩子的行为真的毫无价值吗?


换个角度看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熊孩子的行为会磨练那些被欺负的同学的性格,他们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坚毅和勇敢。

有个心理调研发现,男孩子在建立自己的小圈子过程中,他们会通过“折腾”其他人来确认这个人是否能够被接纳进来。如果能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反抗,那么他们就认为对方是自己人;如果只是逃避和顺从,他们就觉得对方是个软面团,随时可以捏几下。

这是男孩在界定行为和结果方面的测试,他们通过这种测试,找到各自的底线和边界,并以此为条件构筑一个小圈子。

在大学中,很多社团都有奇奇怪怪的入会仪式,只有通过这些入会仪式的考验才能加入到社团中,这是建立圈子的另一种形式,在《美国派》中这类考验很多。勇敢和坚韧是通过这类考验的必备要素。 

通过考验才能融入圈子

小学时,有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被一个高年级同学拦截,对方的目的就是“拿几个零花钱”,我当时正好口袋中有一块钱,但这是用来买杂志的(当时我极度痴迷《农村新技术》杂志),于是我就坚决不让对方翻我的口袋,两人打了起来,后来被其他人拉开了。他没得逞,而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能打得过高年级学生,那一瞬间觉得他们没有那么可怕、不可战胜,勇气就这样建立起来。

后来我就很少遇到这方面的骚扰,因为他们觉得我和他们是一个层级的,不是那些不敢还手的软面团。

如果没有那一次的遭遇,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现自己还是挺勇敢的,遇到困难去面对才是正确的处理策略。那一次,我算是通过了考验。


这些熊孩子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性格,让我们不得不勇敢面对,或者不得不开动脑筋找到出路。这些被折腾过的孩子会有更积极的态度和更主动的思考方式来应对人生中的问题,也更坚韧、更“狡猾”。

而一直都顺风顺水、从来没有波折的孩子,则会成为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老员工,也是一种不错的人生道路。 

事实上,即使在学校没有遇到这些熊孩子,到了社会上依然会遇到类似的“折腾”,那个时候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更大的代价才能建立起对应的勇敢和坚毅。 

重建勇气

每个角色都有独特价值

拓展开来看,我们生活中各种角色很多,可能我们不一定看得惯这些角色,但是他们都在与我们的互动中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和人生,尤其是责任感。

有个同学的老爸喜欢喝酒,每次喝酒后一定会大声唱跑调的京剧,周围邻居忍无可忍,多次上门来理论,同学的妈妈性格比较温和,所以每次都是这个同学出面道歉,结果他慢慢锻炼出较高的情商和口才,周围邻居都喜欢他,这也为以后他创业打下了基础。

 有些公司在团建时会采用一些极端的训练措施,例如两个人面对面站着,相互扇对方的耳光,目的是让员工能够放下面子和身段,用更柔软的姿态服务客户。这是一个非常残忍而直接的训练措施,虽然我不赞同,但还是有公司会采用类似的训练方式,说明这种方式有一定的生命力。

 现在的孩子,如果你向他/她询问:“再给你生个弟弟或者妹妹,好不好?”他/她一定会摇头说不好,但是等弟弟妹妹出生后,他/她又会喜欢得不得了,即使弟弟妹妹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烦恼。在与弟弟妹妹互动中,他们自己会重新定位自己、塑造一个独生子女时期完全不一样的个性和责任感。


一句话总结

换个角度看熊孩子的行为,会发现这是他们的特殊游戏方式,我们在这场游戏中也能收获勇敢、坚毅和责任感。

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价值,无论好坏,都会重新塑造我们的性格,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勇敢面对,建立更强的责任感。

(请关注镭师兄,优势强化师,助你走出一条陡峭向上的人生曲线。)

你可能感兴趣的:(换个视角:熊孩子的讨厌行为,真的毫无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