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长久之道

文章系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我们从某一事物中持续获益的时长与体量,取决于该事物的正向价值和背景深度,也取决于我们参与该事物时共情的能力。我们把自己当作阅读主体,各类写作的作品作为客体,主体全心投入客体的活动过程中,如果双方能达到平静快乐和谐共鸣的状态,这一活动将具有长久性。如何走向阅读,创作和鉴赏的长久之道,对主客双方都有相应考验。


▍客体性 作品和作者

一个故事,是否还原真实且背景丰富,是其能否最终精彩的基础标准。一个作者,是否拥有正向且有深度的思想,是他是否适合深度探寻的重要评判。选择客体投入前,我们应该考量客体事物的正向价值和背景深度。事物的正向价值,即真实向善的,是我们投入其中能获得快乐的基本条件,而事物的背景深度则是我们持久获益的必要条件。

恋爱对象是否品行端正,是否热爱生活持续进步,是婚前婚后长久幸福的基础;投身的领域是否对社会有价值,并在未来长时间为社会贡献该价值,是该领域是否值得身在其中的标准;我们所有兴趣爱好的内容,首先应能给自己带来平静快乐而非焦虑,其次是能让我们从专注其中时获得该内容的知识和智慧,并可以融汇贯通到生活其他方面。

对于文学作品,如果作品可以引领我们走向世界真实和善意的一面,将激活我们生命的美感,而作者的思想作为作品内涵的支撑,可以供给我们营养,值得长久并深入探索。

如果人们体验过某种作品带来的超越自我的感觉,那么其他一切短效的娱乐式作品将失去意义,因为相比之下这些内容显得过于肤浅,单调,转瞬即逝。

投入一项运动,比起只有身体层面得到强健的项目,那些更具科学指导性,甚至拥有哲学体系支撑运动形式,将因心灵层面获得滋养而长盛不衰。告别一见倾心的本能冲动阶段的恋人,是否能够长久和谐相处,感情的持续投入是否值得,取决于双方情感上的认同和依赖,这种认同和依赖考验对方的品行与修为。

一部分人的喜新厌旧并不完全代表其不专一不专注,也有可能是其选择的对象缺乏趣味性,尤其是精神境界高的人,对客体对象有更高的要求,当客体内涵不足,主体寻找新客体的可能性增加。

这是一些作品作者,为读者编辑所弃的原因,人们需要优秀的作品,更需要优秀的创作者,如果拥有优秀创作作品的个人无法始终进步,也将逐渐沦为平庸。


▍主体性  读者或编辑

作为投入客体的人要获得:愉快的体验,共鸣的慰藉,持续的美感体验,和谐状态下的心流状态,以此达成长久之道,需要主体的甄别力、意志力、共情能力以及属于自我的思想体系。

甄别力是我们拥有鉴别客体人或事是否有正向价值、深度或潜力的能力。尽量选择那些正向且有深度的人或事物投入,才能长久获益。读一篇文章一本书,可以局部深入或全面性地统览作者的作品、文字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写作的背景和欲表达的内涵;

优秀的作品,往往可以窥见其所对应写作领域的美学价值,以及作者思想的科学性或哲学内涵;如同我们投身于某个行业,应该考察这个行业的社会价值、发展历程和远景。

当然,如果读者们只是为了短效的快乐,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我们投入的任何事物,无论创新创作、工作学习、各类精神体验,最大价值产生并不在前期阶段,告别起初狂热后,会进入平淡期,在这个阶段坚持,才能走向客体的深层,这一过程是阻挡业余进化到专业的门槛,是一般爱好者和虔诚者之间的距离,也是短效主义和长期主义者之间的差别,主体的持续投入,当然需要客体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新的精神内容,更需要主体自身的意志力。这也是一个伟大的导演、编辑诞生的前置要求。

跨越意志力考验阶段,主体和客体之间将产生共鸣,相互补充进步,彼此提携。与事物之间的共鸣,取决于客体事物本身的美感,更取决于主体感知美感的能力,如果两者契合,主体将长效获益。

但丧失美感,是当前社会人的真实状况。现代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做事的出发点都是物质性的,钱是主要出发点。对于作品背后的文学艺术性的一面熟视无睹,对事物真实和善的一面视而不见。丧失美感,缺乏共情力,物质化一切事物,是主体无法启动长久之道走向伟大的主要原因。

共情美感,实际是提升自我思想,对一切真实的、善意的持有接纳和欣赏,将激活生命美感,完善自我思想系统,甚至激活每个人身上自有的神性。财富,是作为一个长久之道思想者的附带产物。宗教创始人看得见世界的真、感同凡人的苦、从而基于善来激活并完善自我思想系统,从而传颂永世不衰的精神。


▍主客体融合  作品赏析与创作

如果我们要创造一个客体让主体融入其中并获益,客体必须是反映真实的,激活善意的,这是客体价值所在,也是作为创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于写作,所有的创作创新作品,如果始终忠于该价值,将诞生伟大。以物质为出发点,注重短效利益的客体,将昙花一现。

我们与人相处是否长久,一要评估自己,二要评估他人,强大的一方必然会更深地影响另一方。如果自己不够强大,而结交负向且强大的人,将被带入深渊。对那些有深度思想的人,在无法辨别其思想品质前,应敬而远之。
我们与作品或作者打交道,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种忠于信念的人格、坚持某种品质的产品、专注具体价值的品牌;一些日常行为、某种行动规划、某些长期活动;科学体系,哲学观,宗教教义,唯有不脱离真实和并积极向善的事物,才能在时代洪流中能保持稳定和长盛不衰。当我们选择这样的客体,能自然融入而非强求,长期受益而非短效,也就启动了长久之道。伟大的作者精力寿命固然有限,但其精神传承亦能不朽。

我们为何而创作,我们将获得怎样的创作个性,我们创造作品的终极力量来源于哪儿?
并不是每个创作者都曾思考过这些问题,创作的原动力是一个创作者持续产生高质量产品的基础。所有伟大的创作者都应有自己根,那是创作的根基和使命,亦是一种信仰。

无论是描写“生命与自然”、 “历史和未来”、“战争与和平”、“文明兴衰”的宏大,还是刻画“生活哲理”、“人性美丑”、“人间烟火”、“点滴情感”的细处……人类创作史上的伟大之作,总能溯其作品和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思想根源。如同只有深入大地方能枝繁叶茂,创作者的找到自己的思想,将其刻入灵魂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让创作的冲动如同永不凝固的岩浆喷薄而出无法穷尽。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