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十)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或传递,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而且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成熟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更重视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更多地让学生在思考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构建他们自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基于此,语文课堂中构建教学设计应具备以下六个基本要素:  

        1.组建学习小组——组织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组员均以不同等级的学习水平组合在一起,以备用来准备学习材料和进行交流协作等活动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2.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有效情境,表明学习目标,确定学习主题与决定评估方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对知识的应用,建构主义则强调应用的情境性,人面临现实问题时,不可能仅靠提取已有的知识就能解决好问题,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组、重组甚至创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3.构建学习支架——根据学生具备的原有知识情况准备学习材料和设备,再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架设支架,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由此将学生引入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为学生的建构活动提供基础。  

      4.进行学习协作——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5.展示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这些成果是学生协作交流后思考与学习的结果。以此可以延伸出小组成员展示、其他小组成员点评等步骤。  

    6.反思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情绪体验、感官印象与分享意义建构来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最后通过反馈练习评价本节课的学校目标达成情况。反思虽然是建构学习设计的最后一个要素,但是是在整个建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应该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环节再次提供机会让教师直接查明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让学生相互检查已经学到了什么。事实上,学生学到的东西就是共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很多时候甚至可以为师生指明在下一个学习活动中该如何安排学习策略。  

      总的来说,建构学习设计要求事先按一定标准组建好学习小组;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表明学习目标,准备学习材料和设备,再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架设支架;接着,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解释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共同思考、相互协作学习完成任务;随着学生逐渐能满意地完成该项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展示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教师促进学生单独或集体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  

      总而言之,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这些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这应该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们语文课堂的一种有益的启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