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8

野史拾遗“明德门”

作者文杰


早就听说西安要恢复重建“明德门”古城墙遗址,直到今年8月,才看到初型,也是在未完全建好的情况下,我是慕名去探访了一下。

隋大兴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

明德门是历经隋唐两个朝代,建于隋朝,兴于唐朝,毁于唐末。明德门是隋唐京都长安城郭的正南门,亦是隋唐长安国门。隋唐时,长安城,门朝南开,坐北朝南。根据考古发掘,明德门有五个门洞,“天子贵五门”。明德门、朱雀门、丹凤门都是都城建制的最高等级,“五门道”,“九五至尊,道出五门”。是名副其实的“隋唐第一门”。

明德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隋初时,建筑家宇文恺设计建造。宇文恺在建筑形制上对大兴城进行了总体设计,此门采取了罕见的五门道设计,开启了天子出入五门的先例,当然,此“五门”非彼“午门”。后唐代采用,并对如丹凤门,承天门做了如此的扩建。

而当时设计的其余八座城门都是三个门道。

短暂的隋朝因战乱等各种原因,明德门到唐朝时已显破败不堪,至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唐高宗李治重建。

明德门是唐长安城的正南门,与皇城朱雀门,宫城承天门构成长安城南北中轴线。

唐末朱温朱全忠背信弃义,随黄巢起义,做了将领,叛变了起义军,而归从唐朝。唐朝赐予了他新名“朱全忠”。赐予兵权与政权,而正是这个被赐予“全忠”的人,最终推翻了唐朝,归附于唐又灭了唐,吃了唐朝的饭,砸了唐朝的锅,中国历史由此开启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公元904年的一月,朱全忠逼迫昭宗迁都洛阳,长安城内万千百姓一同跟随,为了防止有人偷返长安,朱全忠吩咐手下烧毁长安片瓦不存,断了百姓回家的念头。一片繁华的长安城顷刻间化为废墟。

旧唐时代赐予朱温全忠的姓名,仿佛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全忠不能尽忠,长安未能平安。一把战火,历经三百余年(准确的讲应该是323年)的明德门彻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辉煌不再。

有记:

1996年,明德门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加紧制定明德门遗址公园和明德门申遗工作。

2018年6月18日,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保护工程在西安正式启动。

历史上明德门也有它极具辉煌的一面,一些隋唐皇家与明德门的故事也在时常流传。

皇帝祭天祈福参加祀典要经过明德门。在唐朝,只有天子才能为民间攘除灾害,一般到了灾害横行的季节,皇家要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祈求上天,免灾于民。

民间若有遭遇雨涝,或者遭遇大旱,皇帝则要穿戴整齐,随一众文武百官,按照钦天监或者某位天师的指引,在一个叫“圜丘”(也叫天坛)的地方,做一番上承天意的动作,说是为民祈福。有时也是在中国传统的节日如“冬至”日,祈福国运等。

唐代经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经过唐高宗李治“永徽之治”、经过武则天的“扩大贞观成果,政启开元盛世,上承贞观遗风,下启开元盛世”的一系列操作,至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

“贞观之治”太宗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朝庭对百姓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使农民衣食有余。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积极鼓励地方开垦土地,并颁布均田令和租庸调制。既不损害地主阶级利益,又能大力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在政治上更是开明纳谏,清明治国。在用人制度上招纳贤才,开科举重贤良。采用等一系到优政良方治理国家,使国力日趋强盛,阶级矛盾缓和。

玄宗年间,李隆基在位28 年,励精图治,也才有了“开元盛世”,唐朝由此进入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虽有“安史之乱”,但由郭子仪、李光弼很快平息,对李唐统治波及不大,经济也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但自此唐朝伤了元气,开始由盛转哀了。

“贞观之治”是由弱到强,“开元盛世”是由盛转哀。

经济迅速发展,礼仪制度盛行,文化制度开放,礼仪制度东输日本,西输域外。文化制度使唐诗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

唐长安城的交通制度,也是从明德门开始的。在五个门道中,只有东西最两边的两个门道有车辙,可见当时中间三门是不准行车的。明德门的五个门道,两端二门为车马出入通行,其次二门是行人出入,至于中间一门,是专供皇帝通行的御道。而从车辙绕门而行的方向,还可看出当时“凡宫殿及城门,皆左入,右出”的“交通规则”。

据考证:明德一词出自于《诗经》“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也有说是“明德”一词出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有一种说法道“天下明德皆自门”。

明德是为光明之德,美德。所以修建在南面,离天最近的地方。明德门也曾叫太阳门。

明德门是皇帝处理民间事务的地方。

丹凤门是大唐皇宫大明宫的正南门,是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也是唐代皇帝二百多年间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及举行宴会等外朝大典的重要政治场所,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至于唐新开门遗址,至于唐城墙遗址,至于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南湖公园,甚至大唐芙蓉园,大雁塔不夜城等等。挖掘历史遗留,只是恢复考古,而真正的发掘是文化的发掘,是为了历史的传承。历史的传承,最直接的,也是文化的传承。

农历辛丑年七月二十日

文杰书于西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