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3

传习录卷下

 

【二九三】抽笋论枝节

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赞《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先生曰:「圣人何能拘得死格,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且如一园竹,只要同此枝节,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汝辈若不肯用功,连笋也不曾抽得,何处去论枝节?」


【译文】

问:“良知只有一个,周文王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孔夫子作《周易》,是否各自看到的理不同?”

先生说:“圣人怎会拘泥于死旧的模式呢?只要根本点是从良知出发,说法有所不同又有何妨呢??这就像一园子青竹,只要枝节相差不多,也就是大同了。但如果要是拘泥于每株竹子的每一枝节高低大小都相等,就不能体现自然的神妙造化了。要做的只是去认真培养良知,只要良知是同样的,有点差异也无关紧要。你们若不肯用功,就像竹子连笋都没有发出来,又到什么地方去谈论竹子的枝节呢?”


释疑:

…如同一园翠竹,枝同此根、节同此理,良知根本、天理大同;如果拘泥于固定死板的枝枝节节,要求高下长短、粗细大小都一模一样,那就不是自然造化、妙手神机了。后学只要培根固本、存养天性、光明良知;心同此心、理同此理、良知大同,即便是观点说法各放异彩,又有何紧要?

如若不肯定下心来笃实用功,事上磨练,时时力学致知,功夫不及深处,“笋芽”如“圣芽”,不曾经历抽丝剥茧之功,“圣芽”尚未“诞出”,何从谈论其“枝节”?…


历史上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虽产生于不同之时代,各自立言,但都是发明良知、发明斯道,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亦都是由良知所发明,各自立说,亦不为害。良知不拘死格。

先生以“道”为“天下之公道”、“学”为“天下之公学”,为学者只要一切依据“良知”,便无须盲从孔圣孟贤、程朱大儒宗师或儒家经典的权威。从这种观点出发,先生不仅鼓励其弟子在“良知同”的原则前提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尽力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更不妨有异处”。


理何曾有不同?花开数朵,各艳自枝,却都是源自那深深扎根地下的根系,都遵从那恒古不变的理。

大道活泼泼的,才教世界生息繁衍,千姿百态,而移形幻影间,总不离一个生生不息的根本。

比如园竹,只要枝节相形,何论长短粗细?不易之易方是自然造化,遵循的根本,适才简单明了,所谓简则易从。

工夫(致良知)要在根本处,即在心上做,不能着在那枝枝节节上,否则,寻寻觅觅终无所得;而所谓的功夫也只如镜花水月。


精讲摘要:

就像一个院子的竹子,只要同此枝节,便是大同,它都是竹子。要拘定枝枝节节、大小高下都一样,便非造化妙手。

只管培养良知,良知相同,各有各的表现,这是正常的。你们若不肯用功,就是连笋破土而出的这一步都做不到,却还想论后面那些枝枝节节的,这就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自欺欺人了。


 批注:

①《易》。相传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六十四卦之卦辞,以释每卦全体之义。周公作爻辞,以释一卦六爻中每爻之义。孔子作《十翼》,即《上彖传》《下彖传》《上象传》《下象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以赞(明)《易)之本义。然《易1之历史与作者为谁,尚无定论。

②参见《示弟立志说》:“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全书》卷七)


净心斋笔录

2023年10月4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