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意识

        这段时间,每天临《勤礼碑》,发现自己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和书法练习,很像。

        刚当老师那会,特别喜欢看名师视频,课堂实录,依样画葫芦,这是“描红”阶段。后来,会比照着名家的教学,有一些自己的改动,这是“临写”阶段。现在,会发现只有自己解读文本和学生后,才能上好课,但脑袋里,还有一些名家教学的对照,这是“背临”阶段。

        从诸多名师专业成长的成熟状态来看,都是独立创作阶段,甚至独立自由创作阶段。从临写(对临和背临)阶段,到独立自由创作阶段,是扔掉拐杖,打破框架,张开翅膀,自由飞翔,享受课堂的过程,是质的飞跃!有基于文本,独到的解读,甚至解构;有面向学生,自然的生成,甚至生长;有对于学科,整体的理解,甚至建构;有关于课程,严谨的创新,甚至实践;有直面生命,自我的哲思,甚至悲悯……由此,我要走的路,还有很远很远。

        最近,思考最多的是,课程意识。虽然肤浅,却是在实践中的一点点收获。

        为什么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我以为,独立教师的觉醒,是拥有自己的课程意识。通过课程,落实自己关于教育的思考,共建自我与学生的教育之路。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都是空谈。课程的建设,是为了保障教育从理念到实践的,经由课程,美好的教育理念,才能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开花、结果。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鼓励教师拥有课程意识。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提倡课外阅读课程化。但教材中,除了“快乐读书吧”的简单推荐,没有给教师和学生具体的落实路径。如果,完全放手给家庭去做,十有八九都会落空。如果,老师自己拥有自己的课程意识,根据部编版教材及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建构自己的班级阅读课程,这样就能真正落实部编版语文的教学理念,让孩子拥有阅读的持久兴趣,并成为终身阅读者。

        教师拥有自己的课程意识,会有哪些变化?

        教师一旦拥有自己的课程意识,便成为了创造者,而非一味的传达与服从,可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戴着镣铐和孩子们一起跳舞!

        教师因为拥有课程意识,便能见到整个学科的“森林”或“大海”,拥有整体观,不至于在细枝末节上,带着孩子们兜圈子,同时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从课程意识,到课程建设及实施,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教育目标的落实,需要“贵以专”,几乎任何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到要见效果,都得持之以恒,课程便能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在陪伴呵呵的过程中,我也在想,教学生的过程,需要拥有自己的课程意识,为人父母,也应该拥有自己的家庭教育课程意识。其实,思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相似的,人是什么?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要提供哪些条件,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课程意识都是绕不开的。

      最近读李一慢的《影响孩子一生的周末电影院》,便是他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对电影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有明确的选择标准,有固定的设置(场地和时间),是松散的家庭影视课程。想起王财贵的读经,也是在提倡家庭教育课程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