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张允和,拥有一身的侠气和胆色。
小时候,她不爱看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更爱看嫉恶如仇的英雄故事。
在这些英雄中,她最爱关公。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
长大后的张允和正是一个路见不平便义愤填膺,为朋友打抱不平之人。
1
允和的高中同学戴婕是家中的常客,和其他姐妹也都熟识,常常约在家中书房一同看书。
一九三二年,在允和结婚前的几个月,戴婕来上海看望她,告诉她自己已经怀孕6个月,打算堕胎。
允和极力反对,认为这样做会危害到母子俩人性命,于是决定让戴婕居住在九如巷的家中。
几个月后允和成了家,她将戴婕安置在他们夫妻卧室后的小房间内。
那个年代,未婚先孕是让人不齿的,允和的行为招致了众人的非议,她的婆婆也对此不满,丈夫更是陷入道德两难。
但允和认为戴婕走投无路,又怀着孕,只有自己能帮她。
允和坚持将戴婕留下,直到生下孩子,安置妥当为止。
朋友有难,理应伸出援手,尽全力帮助。
在允和看来这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2
抗战前夕,七位抗日救国人士被捕,其中六位被关押在苏州监狱。
允和知道消息后,不顾危险前去探监,为他们送去被褥等日常用品。
她还把自己的家作为“联络点”,六位爱国人士的家人来探监,都是先住在允和的家里。
“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允和说,直到他们获得释放,她才真正感觉到自己尽了一份责任。
自古英雄都是把国家的安危扛在了自己的肩上,此时的允和正是做了英雄该做的事。
3
一九四六年,允和为了朋友,登门拜访上海黑帮老大。
允和的朋友叫徐素英,是她中学时代认识的好友。
徐素英嫁给一个学法律的学生,并育有一女。在战争结束前,丈夫将她和女儿赶出了家。
战后,允和与她在苏州重逢,此时的好友处境艰难,无处可去。
徐素英的丈夫是上海某犯罪集团的法律顾问,完全有经济能力照顾她。
允和立刻去见好友的丈夫,要求他赡养自己的妻女,对方却不予理睬。
于是,允和决定找徐素英丈夫在上海的雇主黑帮老大詹先生,并约了见面时间。
见面之前,两人商量好了,如果说理没用,那就只得作戏了。
果然,允和她们与两位男子交谈了半天,对方只是一味地敷衍。
这时,徐素英朝二楼窗边奔去,她女儿晕倒在地。
那两位男子见势不妙,担心将事情闹大了不好交代,就答应了她们的条件。
正式签署条件时,允和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只是想虚张声势,让他们误以为允和背后有人撑腰。
允和的有勇有谋,也成功地帮助了好友。
4
解放后,在那段特殊时期里,由于允和的姐弟们都旅居国外,与他们联系有“里通外国”之嫌。
允和告知家人:在国内她是最年长的,和国外联系由她一人负责,有什么事由她承担。
大姐元和远在国外,作为二姐,她认为自己应当为家人遮风避雨。
从“反右”到“文革”,有不少老朋友被打成“右派”和“反革命”,没人敢与他们来往。
但是允和不同,她敢把老朋友请到自己的家里吃饭。
在她看来,这些老友们和自己一样坦坦荡荡,问心无愧,从没有做过什么危害人民和国家的事,所以不应该受到冷落和排斥。
然而,势单力薄的她能做的就是在他们遭遇困境时,尽可能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温暖。
5
允和敢于在家人们身处险境时,挺身而出,排除万难;
也能在朋友忍受不公时,送去温暖,不离不弃。
当老友无助徘徊于街头,她不惧恶人,为其争取权益;
当爱国人士遭遇危难,她不顾危险,尽力护得他们周全。
这样一身侠肝义胆的女子,不得不让人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