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笔下的足坛争霸!

不知不觉,

这个夏天最大的一场盛宴即将落下帷幕,

不论是战场争霸时的振臂高歌,

还是铩羽而归时的黯然失色,

都将成为“世界杯”历史中浓重的一笔。

而当“世界杯”遇上国画,

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赶上世界杯的“末班车”,

书画君带大家领略一下画家笔下的足坛争霸!

古代画家笔下的“足球”就是“蹴鞠”了。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

据说希腊和罗马人

在中世纪以前开始这种足球游戏,

而有众多的资料表明,

中国古代足球的出现要比欧洲更早,

称为“蹴鞠”或“蹋鞠”。

在宋代达到极盛,

受到上至皇室显贵,

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喜爱。

 ·《宋太祖蹴鞠图》

此图绘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

与其弟赵光义、宰相赵普等大臣蹴鞠的场面。

因为这是一幅以帝王生活为素材创作的绘画,

所以更容易引起世人的好奇和神秘感。

从前人记述与现存画迹看来,

《宋太祖蹴鞠图》创作,

始于南宋大画家苏汉臣,

当时便是一幅令世人瞩目的名画。

 · 北宋 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局部

这里选取百子图中童子蹴鞠的一个图案,

画中有四个孩童蹴鞠的场景:

右边的童子忙着颠球,

另外三人则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他,

中间的蹴鞠

由赤、青、蓝、赭等不同颜色的皮革制成。

 ·(传)南宋 马远《蹴鞠图》

此幅作品

是目前存世的古代蹴鞠图像中最大的一件,

在英文出版物上,

它的名称为“The Football Players”,

看来“足球”理念深入人心。

 “抬头踢球”是这幅《蹴鞠图》最独特之处,

存世的同题材绘画中人物多在“低头争球”。

画中皮球被踢至半空,众人望球兴叹,

被古人冠以“流星赶月”的美名。

汉代的时候,

蹴鞠已经发展成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足球运动。

李尤的《鞠城铭》中写到:

“圆鞠方墙,仿像阴阳”

“法月衡对,二六相当”。

鞠是圆的,球场四周围着方墙,

象征天圆地方,阴阳相对。

比赛时效仿月份,

双方各六人,共12人进行对阵互相抗衡。

 · 局部

实际在这幅《蹴鞠图》中,

画中场面与现代足球相去甚远。

乍一看,

画中站在一片空地上的九个人

就像足球场上争顶高空球的球员。

但仔细看,画中有七男还有二女。

画面的场景是种有梅树和竹子的庭园,

翠竹青青,梅花初绽,

地面上还有一株草本植物,开着几朵小白花。

竹与梅同为“岁寒三友”,

表明画中的时间是在冬末春初。

在这个冬寒未退、春寒料峭的时节,

一群人聚在空地玩蹴鞠,实为暖身。

 · 文徵明《蹴鞠图》

1929年,32岁已为人父的林散之显然告别了鲜肉的年纪,在乌江老家小有画名。林散之的画名,一来得自少时为了贴补家用跟从老城南的画师学艺历练的扎实幼功,二来也是生来具有的慧根和后天孜孜以求的夙缘。

 · 清 黄慎《蹴鞠图》

描绘的依旧是“宋太祖蹴鞠”,

图中宋太祖身着龙袍,与赵普正在争抢。

人物用笔细劲削力,顿挫自如,

有草书行书之意。

玩者之动态与观者之静态,相映成趣。

人物神情刻画生动,笔意奇趣不俗。

 · 局部

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的兴衰

与皇帝的喜好不无关系。

元代以后,

蹴鞠活动仍然存在,但其范围已大大缩小,

清代自顺治起便开始全面禁止蹴鞠运动,

至乾隆时期,蹴鞠这项运动算是寿终正寝了。

清代社会上虽然没有了蹴鞠,

但清代画家黄慎却画了这幅《蹴鞠图》,

借以表达当时民间对于蹴鞠运动的怀念。

不禁让人感叹,

如果明清时期的蹴鞠没有衰落,

今天的中国足球又该是何种景象呢?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画家笔下的足坛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