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蜜盐》阅读分享十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的一课——杏林子写的散文《生命 生命》。

      今天是《奶蜜盐》这本书的第十次的分享,这篇文写得很困难,写写改改,改改再写写。总希望能够多了解一点作者张文质老师,总想再回味一下这本书的精华所在,总感觉得将张文质老师这么多年来积极在做的一些事——教育行走,生命化教育说清楚些。于是脑海中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这本书想表达的是什么,希望家长看见什么?前几日听得《0806 文质说:也许这次生病吃的药,正是下次生病的主因》中文质老师提到有个朋友问他一个问题:你总是思考教育、儿童成长教育的问题会不会感受到幸福?他回答:肯定不能和幸福关联在一起,但一定是和思考关联在一起,谈教育保底的立场——生命第一,保命为上。任何时候得活着,健康地活着,为自己而活着,有意义的活着。

        这样的思考可以带给别人更多思考。我非常认同文质老师到这种观点。这些天,我坚持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大家分享。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认同我的观点,我也不奢望每个人都和我想的一样。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无非我的孩子比大家大一些,和他斗智斗勇,过五关斩六将地过来,虽还没有升格为“一等公民”,起码遇到的困难、无厘头、怀疑人生的事情比你多一些。我每天的说说正如文质老师所言,只希望通过我这思考引发更多家长朋友的深入思考。这样的阅读分享也是我与自己的一种对话,与书丝丝入扣的,紧密相连,一拍即合的感觉挺好的。

      基于这样的“自信”,在本书分享接近尾声之时把263页这样一句话分享给大家:“在家庭教育中,我坚定的持有一个观念,就是父母一定要无条件地站在孩子背后。无条件地站在孩子身后,其实不是指无条件地站在孩子做的事情身后,而是无条件地站在孩子生命的背后。要把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防范发生任何危险的事情,作为父母的第一意识。”在我看来,这是集精华之大成,集大成之所在。

      是的,对于生命的尊重,我们不仅需要敬畏更应该是珍爱。生命健康,心理健康是做为一个正常人的必备条件。前几天和一位研究生吃饭,聊起他所在的知名高校去年几个博士跳下来了,几个研究生跳下来了,这样一个灰色暗话题。其实,我很诧异,初中生想不通,跳了;高中生想不通,跳了,那是心智不全,一时冲动,可为何高学历高层次的研、博也想不明白呢?他告诉我研究生的学习压力,博士面对毕不了业的万念俱灰,这些来自学习、生活的不太如意都会顷刻摧毁一个人。是呀,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谁都会在貌似“过不去的坎”前懵住。这时候要的不是学历,也不是身份,更不是金银财宝,真正可以疗愈自己的是那颗坚强的心,做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你就是一个正常人。

      可发现没有,现在的孩子犯了“玻璃心”,一到受挫就崩溃。这是怎么了?大环境因素有,小环境诟病也不排除——保护得太到位了。可是“长大是为了最终的分离”,老母亲你能扶她“上位”吗?显然没有几位可以做到。既然不能,那么我们就允许失败,允许不够优秀,允许暂时落后。但是不允许自暴自弃,不允许破罐子破摔,不允许“我爸是李刚”。北大才女刘媛媛励志说:“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希望你用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你会说这是毒鸡汤,喝多了孩子真成“鸡娃”。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当一个人活得很好的时候,要畅想生命的意义了。我曾听得一句很接地气的话来解释人为何要活着?人总是努力将没有意义的事变得意义。在我看来,最近的“双减”“5+2”并没有给我们家长带来淡定,反而更心力憔悴,网上过度炒作的帖子犹如看“西洋镜”。可是,我们应该有独立思考,在凡尘俗世熙熙攘攘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无论大旗帜往哪吹,孩子的身心健康永远是top1。同时必须承认,世界是有一些不公平的,家庭富裕,资源丰厚,条件优越,捷径通途,我们缺没有。“即使没有,我们也不能抱怨。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决定于我们自己的感受。”如果我们能让孩子遇到挫折时,能有这番心境,管他是博士还是技工,管他月薪过万还是小几千,管他有没有社会地位、职称职级,他就是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本书分享到此结束,金玉良言,忠言逆耳书中多多,我的抛砖引玉只想博得您对她回眸一笑。

    (后记:孩子快乐成长,父母成长快乐,而我分享痛快。我在思考,要不要再继续“前行”,你说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奶蜜盐》阅读分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