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有用吗?

艺术有用吗?这是昨晚牛牛和我一直不断争论的话题。

牛牛:学艺术有什么用?

牛妈:可以让你学习累时放松一下啊,还培养你的艺术素养嘛。

牛牛:在生活中没有用的。

牛妈:什么叫有用?什么叫没用?

牛牛:科学可以发明创造,造福人类。艺术不行。

牛妈:人类历史上,先有艺术,再有科学。艺术是人类最初的交流方式,也是精神需求。科学是理性思维,艺术是感性思维,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晕,我招架不住,这孩子是啥思维。)

牛牛:感性思维有什么好的呢,会影响人类理性判断。人类不应有感性思维。

(然后吧啦吧啦地讲了有关机器人,甚至还有外星人,内容有关不具有感性思维的好处)

我没听明白他讲得什么,只是脑子一阵抽搐。然后,惊讶地盯着他看。

他接着说:我只是好奇而已。

争论没有意义,我知道他有强大的理性思维,只是没想到他会排斥感性思维,排斥艺术。明明他每天还弹钢琴,听音乐。

唯一能说服他的是,用事例说话,用科学家们爱好艺术的事例说话。让他知道科学与艺术不是互相排斥的。

找到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歌唱家曾凡一的演讲----《科学与艺术的双螺旋》

她是科学家,是第一位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医学和理学双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首次证明了iPS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多能性,凭该项成果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她还获得第三世界妇女科学组织女青年科学家奖。

她又是歌唱家,4岁半学习钢琴,5岁登台演出;二十几岁开个人演唱会,出版个人专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期间,主攻生物专业的同时,还兼修了音乐专业的所有主课科目。 在中美举办过多次音乐会,更是获得多项音乐奖项。

她说,所有学科之间都可以融会贯通,如流水汇聚成河,相反,非此即彼的选择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 她认为,跨界可能是科学创新的重要素养。

类似的还有,李四光,既是地质学家又是我国第一位小提琴作曲家,还有钱学森,爱因斯坦,李政道,等等,有许多科学家都是文学爱好者,音乐爱好者,他们热爱科学同时又热爱艺术。

科学与艺术并不是两条单行线,它们具有相似的审美和灵感;艺术使科学插上想象的翅膀,科学让艺术从梦想变为现实。

牛牛今天非常自觉又投入的弹琴、练字,还说,等他考完试去听音乐会。我的心放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艺术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