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修行,能拯救你的唯有自己

以前就听说过一句话:每个人心里都有病。这并不是一句刻意骂人的话,只是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说,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严重了,就会变成抑郁症;轻微的问题,则会让人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每次看心理学的书,都觉得是对自我的一次救赎。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仿佛在揭露着每个人的内心,虽然是读别人的故事,但你总能从中找到相似点,并得到启发。正如我最近读的一本小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书店,小小的、薄薄的一本,静静地被安放在一堆厚重又宽大的书之间。显得有些不起眼,又有些突兀,它看起来不是那么合群,但又无比重要。


很多人看到书的名字,可能会认为这是心理学书籍,而自己又没有病,干嘛要看这个。作为一个看过之后的读者,我的感受是虽然没那么有趣,但是有用。


读书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画面感。而心理学书籍,会让人画面感更强。因为从别人的故事中,你会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跟他的共通点,并进行一次次地自我反思。如果偶尔会情绪低落,或者感觉心情有些沮丧的时候,或许可以读一读它。


下面我就来说一说,这本书讲的主要内容。


01 能拯救你的,永远只有自己

 

有意思的是,本书的主要人物来自另一本书,名字叫《柳林风声》。主角是蛤蟆先生,还有他的朋友们:热情的鼹鼠,不苟言笑的河鼠,喜欢指责的獾,还有心理医生苍鹭。


一向热情、开朗的蛤蟆先生,最近变得情绪低落。朋友们来看望他,发现他的状态不对,鉴于最近比较流行,就把它推向了心理医生苍鹭。


刚开始,蛤蟆有些排斥,但经不过朋友们的劝说,最后还是坐到苍鹭的工作室。苍鹭没有急着开始咨询,而是问了蛤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做咨询。


一开始蛤蟆很疑惑,以为苍鹭是在质疑他。蛤蟆觉得非常气愤,心理医生开着心理咨询室,不就是给病人做治疗的吗,为什么还要问这样的问题。


但是苍鹭却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明确蛤蟆做咨询的动机是什么。蛤蟆只能接着说,自己的朋友们很担心自己,所以让自己来做咨询。但这显然不是苍鹭要的答案,因为做心理咨询的人,必须是自己有极强的意愿,否则结果都会差强人意。


苍鹭对蛤蟆进行了引导,让他意识到是自己想要改变,是自己想要来了解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因为朋友们。蛤蟆最终也意识到,想要改变自己,把自己从负面情绪中拯救过来,只有靠自己。


每个成年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思想也应该是独立的,要有为自己所做事情负责的勇气,而不是躲在别人身后。蛤蟆突然明白了,原来一直习惯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那样就不用承担决定带来的后果。


思想依附于其他人的结果是可怕的,最后就会丧失自己,无法独立自主。如果决定正确,你会觉得没问题;一旦决定错误,就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在别人身上,认为自己悲惨的境遇都是他人造成的。


明确做咨询是自己的真实意愿,而不是他人的想法之后,蛤蟆先生决定坦然地坐下来,虽然依然有些疑惑和不解,但心里却悄悄萌生了一种力量,那就是自我。


02 成年人的行为,受到童年模式的影响

 

明确咨询的目的,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蛤蟆先生由开始的排斥,到后来逐渐向往去做咨询,因为每次咨询都能给他带来新的想法和感受。而他也深刻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变化,由最开始的沮丧,到情绪逐渐变得平稳。


然而,要真正深切的找到问题的原因,还需要做很多事情。


蛤蟆先生此时的状态,就像是一个小孩子,无法替自己做任何决定。这样的状态被心理咨询师苍鹭,称为“儿童自我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情绪,会演变成行为模式,称为自我的核心,会定义我们的一生。


每个人都会有“儿童自我状态”,当进入到这种状态时,成年人的感受和行为都会小时候的自我如出一辙。此时,会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变化,但却无法控制。而这种儿童自我状态的形成,是我们根据父母的行为而做出的调整。


以为父母在小时候的我们看来,就是巨人,我们凡事都要依赖他们。不管他们的行为是好是坏,我们都只能接受,无法拒绝,而能做的只能是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模式内化到心里,构成了自我的一部分,并延续到成年以后。


这些让蛤蟆想起了那个严厉的父亲,总是对自己不满,不管自己表现怎样,最后都会收到指责。而母亲非常在意父亲的评价,经常看他的脸色。父亲不在场时,她会表现得像个慈母,而父亲一出现,她就会收起慈母的一面,来遵循父亲那一套严格的育儿观。


想起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蛤蟆突然有些憎恨,为什么他们要那样对待自己。他想起童年发生的那些不愉快经历,很大一部分确实都与父母有关,而很多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苍鹭告诉蛤蟆,他的父亲是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总喜欢指责和批评别人,表情严肃,说出的话也让人极度不舒适。蛤蟆突然想起来,他的朋友獾好像也是这样。每次獾来找他,总会表情严厉,带有诸多不赞同,让蛤蟆不自觉地认为自己做错了,然后开始道歉,并发誓以后一定改正。


难道只要面对指责,就觉得自己做错了,并道歉的行为,是面对如父亲和獾那种“父母自我状态”的人,而做的反应吗?蛤蟆这样想着。


苍鹭的话让蛤蟆深思,虽然我们的行为模式,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是最终能影响你的,只有自己。因为,你可以选择不根据他们的行为做出反应,而你现在不是小孩,你是成年人,有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本来对父亲和朋友有些憎恨的蛤蟆,因为苍鹭的话,也释然了。童年行为确实影响人的一生,但只要现在有机会意识到并刻意调整,也会形成良好的内在自我。


03 你想做个“我好,他也好”的人吗


其实,人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分为四种情况:

[if !supportLists]1、[endif]我好,你也好

[if !supportLists]2、[endif]我好,你不好

[if !supportLists]3、[endif]我不好,你好

[if !supportLists]4、[endif]我不好,你也不好


第一种情况,是成年人最理想的心里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很容易过得更加幸福快乐。他们总是有自信觉得自己是个不错的人,而且相信自己可以过得很好。他们也能够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找到与之相处的最佳方式。


低自尊的人通常会觉得,他们自己不好,而别人好。比如以前的蛤蟆,就总是觉得自己不好,别人的指责都是正确的。


第四种情况,是最糟糕的。一个人如果处于这种状态,很大程度上,会觉得人生无望,看谁都讨厌。一个不相信自己好,也不想他人好的人,结果就真的不会太好。


经过10次的咨询,蛤蟆已经明白了自身的问题,并成功走出了内心的阴霾。虽然苍鹭也帮助了他,但是能让自己走出来的只有自己。


在最后一次咨询结束前,蛤蟆和苍鹭探讨了这个问题,关于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问题。苍鹭说,每个人总是在玩一种游戏,比如认为“我好,你不好”的人,总是在指责别人,他们喜欢站在权力或权威的制高点,让别人觉得自己永远都是错误的。


蛤蟆明白了自己的选择,以为他要做一个“我好,你也好”的人,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才是通往人生幸福的道路。


如果真的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时候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模式进行反思,并及时抓住内心的想法,就像蛤蟆一样。明白自己,也明白别人的行为模式,并且意识到每个父母都有局限性。


每个父母都不是完美的,有时候我们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的时候,摆脱与父母的共生关系,活出自己的个性。


当然,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幸的是,蛤蟆找到了苍鹭的帮助,并懂得反思自己。而另一些人,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或许一辈子都难以走出来,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可能看到。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回想了自己的经历。虽然有些事情我早就清楚,但每次想起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或许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那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只要你敢披荆斩棘,将会所向披靡。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是一场修行,能拯救你的唯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