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岳阳楼记》(一)

        又是周一下午的课!

        去年因为照顾包班组一对夫妻档,我的十二节语文课,八节都在下午。最不喜欢上的就是周一下午这两节。经过周末两天的“报复性”放松,周一到校后的学生普遍无精打采,心神涣散。所有的老师都反映周一上午(尤其是前两节课)最难上,其实下午也好不到哪去。加之这两天天气燥热犹如盛夏,更容易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这种情况下上课,是一种考验。

        今天上《岳阳楼记》。导课阶段用诗文介绍江南三大名楼,边讲边巡回督促做笔记,效果不错,连最后一排坐特殊座位的也动了笔。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时,引用史书片段作文言阅读热身,以讲故事的形式范仲淹和滕子京,孩子们很感兴趣,所有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但一接触文本,情况就不那么妙了。备课时是计划四人小组合作口译疏通文言的,由于在开课阶段结合背景引导读第一段,就灵活处理了一下,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阅读提问。教室前半部分大多数同学很有学习兴趣,能够自己口译且提出疑难。而对于后两三排基础差的学生来说,独立完成就显得有些困难了,因而也渐渐脱离了课堂。如何让这部分学生说起来,动起来,还是应该靠丰富的课堂活动来组织。把任务下沉,具体到口头、笔头,一直是我重视不够的地方。在面对新的学情,着实应该重视起来。

        原计划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想一想,觉得还是因为前面的铺垫介绍太多了。关于“记”的文体知识联系七、八年级学过的课文来复习,得到的只是概念性的知识,是不是很有必要呢?在学生没有深入文本之前,对于范仲淹志向、政绩、人格等方面的全面介绍几乎等于隔靴搔痒,学生并没有深切的体会。也许,还是应该像以前那样,在学完了全文、理解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之后,再对其人其行进行深入介绍,效果会更好些。

        语文课,每一节课都应该有一些触动学生心灵的东西,知识是会遗忘的,而触动心灵的东西是会生根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反思——《岳阳楼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