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圣贤立言,多赖书籍得以化风成俗、遗泽后世。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应该是一个人进步最快的梯子。

一个喜欢读书的民族,才能薪火相传,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即使是网络时代,流行读图、看短视频,但是碎片化的阅读,快餐式文化消费,又怎么能替代读书呢?

即时性阅读,看似接触了海量的信息,如果不加辨别,形不成自己的判断,读得越多,自己的思想可能会越浅薄。

手捧经典,且读且记且思,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深度阅读中,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变得深邃。

手不释卷的人生,是充实的,有归属感的。善于从书中学习的人,才能超越前人与今人。

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就错失了和有趣的灵魂对话的机会。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读圣贤书,砥砺前行,是人生第一正经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

读书固然重要,但是读书不得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成为了两脚书橱,动辄以书本上的只言片语为行动指南,就背离了读书的初衷和目的。

读书是为了汲取他人的经验,读书是为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书是让自己在较短的时间里增加知识、提升能力。

如果我们只知道迷信书本,却不知道用实践来检验书本知识,不懂得书本必须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道理,书读得越多,人就越愚蠢。

冬烘先生即是最好的例证。三家村学究,也是鲜活的佐证。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就懂得了真理,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实在是浅陋迂腐昏庸至极。

不废江河万古流,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书本知识的正确性不能脱离成书时的背景与实际。世移时移,非要一成不变地用书本知识指导鲜活的实践,无异于刻舟求剑。

对待书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充分重视书本的作用,又念念不忘用实践来检验书本知识的成色。

只有把书本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不断地深化认知,才能不断提升行动能力。

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千古流传的至理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创新,人类知识文化宝库才流光溢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尽信书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