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FC(SAS挺进中端存储系统之一)

早在2006年初宣称 “进入中端存储系统才是SAS真正走向主流的标志” 之前,我便开始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直到HDS在本月中旬的SNW上发布了业内首个采用SAS技术的中端存储系统――Adaptable Modular Storage 2000(AMS 2000)系列。虽然严格来说类似规格的IX3000系列还要早上一年,但H3C毕竟不是一线的存储系统(磁盘阵列)供应商。换句话说,咱的标准就是“ 一线大厂 + 中端存储系统 + SAS = 主流”,至于具体是哪一家先吃了这个螃蟹,倒是相对次要的。
挺进中端存储系统,SAS走上夺权路
Hitachi Adaptable Modular Storage 2500是HDS AMS 2000系列的旗舰,支持480个SAS/SATA硬盘驱动器
作为SAS(Serial Attached SCSI,串行连接SCSI)技术的坚定支持者,我从2002年起就认为SAS比FC(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更适合磁盘阵列内部的存储互连。不过,在一个FC占统治地位的存储世界里,再加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多少人会考虑一个普通记者的意见呢?存在即合理,就好像FC的统治是天经地义一样。
然而,FC登上历史舞台其实也没多久――刚过十个年头而已。尽管,在更新换代频率奇高的IT行业,能有个机会唱一首《十年》,已经很不简单了。无论如何,历史表明,“存在即合理”的论调更像是结果出来后大放马后炮,真实的情况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表达较为客观。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存储厂商在组建磁盘阵列时基本没有选择,很多中高端磁盘阵列都采用SAS技术的前任――并行SCSI(Parallel SCSI)技术来连接磁盘驱动器。但是,作为一种共享总线技术,并行SCSI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一个通道理论上可以连接15个设备,而由于带宽有限和不完善的争用仲裁机制,实际上只能容纳4至6台磁盘驱动器,给磁盘阵列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之并行技术的种种局限,单一系统内部的磁盘驱动器数量很难超过100台。
因此,1997年,Data General的CLARiiON分部大胆地在其FC5000阵列中采用了刚出现不久的FC-AL(Fibre Channel Arbitrated Loop,光纤通道仲裁环路)技术,据说性能两倍于同时期的SCSI磁盘阵列。1999年,CLARiiON随着EMC的收购而成为后者的中端产品线。
巧合的是,同样在1997年,EMC发布了采用FC前端连接的新一代Symmetrix 3000/5000系列――注意,只是用于连接主机的前端用FC,后端磁盘连接还是并行SCSI。事实表明,EMC在磁盘阵列内部连接技术的选择上是非常保守的,因为2000年推出的Symmetrix 8000系列仍然采用并行SCSI作为后端连接,而该系列所支持的硬盘驱动器数量已多达384个。可见,有些时候,高端产品所采用的技术不一定比中端产品更先进,甚至有可能正相反,而在昂贵的系统中使用过时的技术也成为一些人攻击EMC的口实。
挺进中端存储系统,SAS走上夺权路
2000年推出的Symmetrix 8230/8530/8830是EMC最后一批采用SCSI硬盘驱动器的存储系统
其实,EMC也挺冤的――用并行SCSI连接384个硬盘驱动器,绝对要比FC-AL难多了,想想就觉得太复杂,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做到的,成本上还真未必占了多大的便宜。
直到2003年推出的Symmetrix DMX,终于第一次采用了FC-AL后端连接,难怪EMC给这个全FC的设计起了个Direct Matrix Architecture(直连矩阵架构)的大名,形容的就是内部的矩阵式拓扑――并行SCSI可做不到。毕竟初试莺啼,Symmetrix DMX刚发布时支持的硬盘驱动器最多只有288个(DMX2000),几个月后才推出可支持576个硬盘驱动器的DMX3000――总算超过了Symmetrix 8000系列。现在,最新的Symmetrix DMX-4支持多达2400个硬盘驱动器,绝对是并行SCSI无法想象的。
在征服的路上,FC-AL也不是未曾有过竞争对手。IBM倡导的SSA(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串行存储架构)是当时的另一种高性能硬盘驱动器接口,但与希捷(Seagate)力主的FC-AL相比,在开放性和厂商心理上都处于劣势。所以,FC-AL很快得到了众多厂商的拥护,到1997年已经击败SSA,并逐渐成为中高端磁盘阵列的不二之选。
怎么样,有何感想?还有谁觉得FC在存储系统中的荣光是“与生俱来”的吗?那不妨再从技术上分析一下磁盘阵列内部应用FC技术的局限性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FC,sas,休闲,h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