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贺

1.地名篇
博贺,相传原为海边一片沙滩。清朝中叶建村名“北虾”,以沙滩如一条白色大虾得名。民国《电白县志·杂录》却谓:博贺,原名“八夏”,日久音伪变为博贺。至今海语犹曰北夏。越语亦曰八虾,仍存古音。考玉堂丛语云:“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六(子)八夏好水,故立于桥头,博贺近水,故名八夏。”儘管此记载多神化,但博贺应由八夏转变而来。       注:本人无法将该词打出,“八夏”两字均应加上“虫”部。
2.面积篇
博贺很小,面积只有7.8平方公里,是个三面环海的小城镇。今天,我想没几个人清楚博贺的界碑在哪里,很多同龄人就误以为是“欢迎你到博贺来”。当获悉其他镇的一个管区就比博贺大得多时,我是那麽的惊讶;而联想到我们小小的博贺居然是广东最大的渔港,自然增强了从来的自豪感。当我知道“温室效应”时,不禁担忧起我那小小的博贺。不过世界都保不住了,我何必杞人忧天呢?只是,又学上了哲人们的思维,如果博贺真的不在了,又或者发生了大的人口迁移,失去了博贺作为依託,还有博贺人这个意义吗?
3.白话篇
与附近地区不同的是,博贺的主体通行着白话。和很多博贺仔一样,在县城上高中时,我就遇上了一些语言的问题。个性使然,我开始有针对性地研究起语言,附带起调查博贺的历史渊源。幸运的我,终于在百度百寇里发现了让我惊喜的东西。我带着使命感地守着博贺话,坚持在博贺讲博贺话,与博贺人讲博贺话,惋惜于说不好博贺话的同乡。如今,作为一个身处外地的博贺游子,我更加珍惜每次说博贺话的机会。因为我知道,当博贺不再通行白话,当没人会听说博贺话时,世上已经没有了博贺与博贺人。
4.林带篇
如果说,没有博贺就没有我,那麽,没有林带就没有博贺。我深爱着博贺,因而感谢着林带。也因为感激,我很认真地调查到那种树的名字:木麻黄。林带原来是一片不毛之地,颱风季节沙石肆虐,博贺及其附近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于是,人民的智慧出来了。自1955年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博贺林带日趋成型,防风固沙,彻底改变了沿海沙区面貌。那是我国史无前例的海滩植树造林,博贺林带因而成为我国第一条沿海防护林带。1994年,博贺林带被国家确定为特种保护林带。着名画家关山月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巨幅国画《绿色长城》,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由此沿海防护林带被人们喻为“绿色长城”。由昔日的小渔村发展成广东最大的渔港,博贺完全可以说是靠着林带的庇佑。
5.渔港篇
上高中时,有人问我“博贺最大的特色是什麽”。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渔港”。渔港是博贺的生命线,它养育了博贺人,造就了博贺的繁荣,还是博贺今后发展壮大的基础。作为广东最大的渔港,它的捕捞量连续十几年位居第一。这是博贺人勇于创新的结果。改革开放后,放开的鱼价一时让渔民们所得甚多。但一段时间后,小功率渔船根本不能满足生产上的需要。于是,博贺人搞起了渔业股份制,开创了大功率渔船的行业之先,一时也是改革尖兵啊。据父亲回忆,他们在一般年纪时,便参与了港口的建设。由于本地缺乏建筑石料,他们要到隔海的鸡龙山取石。我们已无法设想当时热火朝天的局面。今天,从对面的电城远观博贺港时,我感受到了渔港的壮观与美丽。为此,我相信父辈们是不会后悔当初流下血汗的。“五月初五扒龙船”(博贺人对端午节与龙舟比赛的习惯称呼),是博贺港最热闹的时候。场面的盛大,经常吸引着许多外地人包括记者前来参观。高中时,有位女同学就专门翘课到博贺睇“扒龙船”。我想,“五月初五扒龙船”应该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吧。
6.船厂篇
博贺有1100多艘渔船,其中一部分出自本地的船厂。因为见怪不怪,我对同学口中“博贺的船真大”不解,我觉得没什麽啊。望着海中的船坞,我突然想到船厂看看。入门不远处有个大大的船模型,凋刻颇是精緻;四周绿化不错,环境尚算清幽;眼前的钢铁设施,外行人如我就不知何用了。工人在维修着一艘渔船,仰视着才发现我们的渔船确实挺大的。船厂支撑了博贺渔业的发展繁荣,但现实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祝愿船厂与博贺人的事业共进繁荣,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7.海滩篇
博贺三面环海,海滩可以说是大自然赐予博贺人的财富。据知情人士透露,博贺海滩的条件较之许多地区为优。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博贺湾就吸引了许多着名画家前来取景写生。可以推想,在沿海经济日佔优势的今天,海滩在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令人失望的是,我们对海滩的开发是落后的。首先,当年为解决住房问题的填海造陆,造成长堤地区的污染;然后,上世纪90年代的开发区建设,儘管游乐事业一度兴盛,但还是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而陷入停顿。有一次心血来潮,踏上了未涉足过的一面海滩。那是被人遗忘的角落,柔软的细沙上居然废置着垃圾,相当不和谐的一片景象。当我歎息着暴殄天物往树林中走去时,一条人大的狼狗向我们宣示了抗议。狼狗是那些虾塘佬养的,没有绳子的牵绊,可见虾塘佬的人道主义情怀。但狼狗的自由,意味着我与朋友的狼狈,还好有惊无险。被狗追、被狗吠的经历,严重影响了我的兴致,也让我真正恨上了那些万恶的虾塘佬!
8.翠湖篇
翠湖,一个不再存在的地方。它的消失,实在是博贺人的一个遗憾。曾几何时,那里碧波荡漾,活跃着孩子们的身影。现在,一片黄沙掩盖了昔日的历史。今天动辄上网吧的少年,已无法体会翠湖带给我们的快乐。翠湖凝聚了我们孩童时代的欢声笑语,以致我每次经过那里时,都不禁回想起旧时玩水捉鱼的生动画面。但现实是,我无奈地看见翠湖路两旁林立的娱乐场所。那种灯红酒绿的虚幻,是腐蚀博贺人的精神毒药。翠湖路除了勾起我们的感伤,又如何去抚慰受伤的心灵呢?有一天,当我们这些当事人消失了,谁来记得翠湖,翠湖在哪里?
9.酒吧篇
虽说翠湖路两旁林立的娱乐场所是腐蚀博贺人的精神毒药,但是也是我们平时消遣的好去处。那里晚上倪虹闪烁,DJ有节奏地打着。在这里可以抛开你的烦恼,尽情地呜呼..这里有档次紧位于电白第二的娱乐场所,可消费价格低而合理,所以这里的娱乐场所一直都受大众欢迎。这里的娱乐场所风格也独区一面,档次位于第一的水东也没有这样的气氛!这里有名气的KTV有<梦幻KTV>和<海悦KTV>,在这里你大可以放开的的声喉尽情地呼喊。嗨吧迪场有虚拟的<梦幻>和风情万种的<风情格>,在这里你可以抛开你一切的烦恼尽情地摆动你的身体。静吧有<放鸡岛>.<东亚啤酒城>.<2008酒城>.<自由空间>等等许多许多,应有尽有...只要不不务正业地沉迷在这里的灯红酒绿,这里也是一个不错的娱乐好去处...
10.岛屿篇
严格来讲,放鸡岛并不属于博贺。但生产生活上的联繫,让博贺人将它视如己出。那里有世界第二、仅次于夏威夷群岛的水质,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潜水基地。我不明白,如此优越的环境,为何至今仍是知名度不高呢?难道是宣传的问题?我曾经满怀希望,期待它给博贺人带来更多的机会,但就目前来看,我还未看到令人欣喜的变化。每次我盯着放鸡岛渡口,总在心里问:“难道就这样维持现状吗?”
11.饮食篇
到过博贺的人,很可能惊讶于饮食文化的发达。档次不一的食肆,风味多样的小吃,独具特色的烹调,是博贺饮食“小地方大特色”的集中体现。较之商业的忽冷忽热,饮食业的发展一直比较稳定。食物品种在增多,卫生环境在改善,服务水准在上升,全因博贺人的嘴越来越刁。在粤西文化的基础上,博贺饮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海鲜方面,有鸡泡汤、鸡泡饭、鲎汤、鱼蛋、鱼饼等,製作工艺十分讲究,一般人做不出来;小吃方面,有古粽、猪bó、糯米鸡、糯米妈、芋头妈、粟仔妈、肠粉等,味道上是胜于其他地区;粥粉方面,有鱼生粥、辣鸡粉、牛腩粉、湿炒粉等,其中湿炒粉是博贺独有,其他地方是没有的。与茂名其他地区不同,博贺农村地区在农曆的八月十六举办年例。最近几年,博贺人自发形成了八月十五(与对端午节的称呼类似,博贺人把中秋节称呼为“八月十五”)与过年时烧烤的风俗。值得一提的是,姜那晏这种博贺特有的糖水,有黑糯米、鸡蛋、花生、香信(博贺人对蘑菰的称呼)等材料,配上薑汁酒和米砂,本为产妇坐月子滋补所用,因其营养价值也受一般人喜爱。博贺饮食业积极走出去,已在茂名、中山、番禺等地开了多间海鲜酒家。
12.男人篇
吴思《血酬定律》描述,19世纪初电白海盗猖獗,通过收费保险制将势力覆盖了粤西与珠三角海域。于是我有疑问,在那种时势博贺渔民是如何作业的?难道早期的渔民也是海盗?作为世界的开拓者,海盗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如果确有其事,我们作为海盗的后代,也没什麽好羞耻的。今天的渔民,更像是海盗与农民的结合。一方面作风粗犷,时有带点蛮横的大嗓门(如我老师解释,那是长期在海上呼喊的结果);另一方面,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家庭责任感强烈。也许是大海的铸造,博贺男人天性乐观顽强。相比于其他地区,博贺男人似乎更善于谈笑风声。在很多人眼里,“博贺男人怎麽没一个正经的?”随和的个性,容易融入群体之中,但始终保持着独立人格。当然,追求享受是博贺男人的硬伤。特别是年轻一代面对着更多的诱惑,如何保持艰苦奋斗与创新精神是博贺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13.女人篇
别看博贺小,美女可不少,女生的气质又比较特别。初中时好像没什麽,高中才发现博贺的女生的确“独具姿色”,及至大学,又觉得当初有些女生堪当校花。今年过年回家,让我惊歎“博贺从此无丑女”。事实上,小女生们是越来越会打扮了。年轻一代或渐成花瓶,但无阻我对女性长辈的敬佩。“三八公路通广湛,博贺林带绿长城。”这一句歌颂、讚美博贺人民改造自然、绿化祖国的诗,也可以说是博贺女性的历史功绩所在。以前,博贺沿海是一片白茫茫的沙滩。暑热的夏天,沙滩被太阳晒得发烫,经过沙滩的行人要准备着一把青草或青树叶,走几步,就要用草、叶垫着脚底,不然,就会被热沙烫起血泡。在当时的人看来,沙滩是险恶的,海潮也冲不清沙滩的罪过。为了生存和发展,博贺人民改造自然的决心无比坚定。决心不再受风沙侵扰,决心打通沙滩上的道路,但博贺男人要出海,于是女人们担起了使命。在海滩植树造林是首例,加上当时的条件所制,其艰辛程度是不可设想的。博贺以渔业为主,农业基础较差,有人家甚至用做饭的铁铲充当锄头。那是众志成城的场面,至今仍为老一辈人乐道。在沙滩上修公路的难度不亚于造林,女人们肩挑建筑用料,鞋子走破了,肩膀变形了,即使垫上布条,烈日之下其苦难当。但博贺的女人就这样坚持着,感动了附近的民众,他们纷纷伸出支援的双手。公路建成后,为纪念她们的功绩而起名为“三八公路”。今天变名为“红博公路”,在我眼里是大错特错,我们怎麽可以忘记前人的贡献呢?她们守护着博贺,建设着博贺,是实实在在的“半边天”。年轻的我们,必须向她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4.展望篇
当我们沉浸在繁荣时,一场百年不遇的颱风袭来。1996,那是让博贺人悲痛欲绝的一年。当我们很艰难地站起来时,却发现我们的优势在消失。与别人的迅速相比,停滞不前就意味着落后。即使出于善意的休渔政策,也曾让博贺人感到打击,一时间,博贺人似乎再经不起任何风浪。到了2006,“水事件”的爆发了,不少人对博贺失去了信心,不知道路在何方。自我安慰也好,我善于在失望中看见希望。如果说1986-1996是博贺的繁荣期,1996-2006是博贺的失落期,凭什麽不能设想未来十年是博贺的新生期呢?8.16之后,作为目击者的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博贺群众的力量。我知道,借着这股力量,博贺的未来将焕发活力。所幸的是,我已经看见了变化在凝聚:海湾新城的建设,可能带领博贺人与先进的消费观念齐步;群众舞蹈的逐渐盛行,正在为博贺人提供一种新的休閒模式;根据省人大代表王玲的建议,港口得到重视的机会在增大。也许还是微不足道的变化,但我们不妨期待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一天吧!
我对博贺一直怀着感恩的心,绝不敢忘记自己是渔家子弟。将来,如果我远走他方,就带上故乡的海沙;即使年老体弱时,我也会拄着拐杖回到博贺。我要站在渔港上面,注目着波涛汹涌、潮起潮落……

你可能感兴趣的:(博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