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思想,编译器

转载自36kr查看文章...
============================================================================================================================
维尔阿杜安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我看过不下两次,但是你让我把我记住的内容写下来,我可能连一张纸都写不满。类似的感受发生的太多了,以至于每次看到我的书架时,我都会感到焦虑,如果我只能记住这么点内容,我花那么多时间读这么多书干嘛呢。
几个月前,我在读ConstanceReid写的《Hilbert传记》(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时的一段阅读体会,抚平了我的这种焦虑感: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希尔伯特不喜欢去在数学课堂上讲述事实,他更希望教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过去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个完美的公式本身已经是答案的一半”
 
我一直都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在看到希尔伯特也这么说以后,对它更加深信不疑了。
但是我最开始是怎么形成这样一种观念的呢?它应该来自于我阅读到的知识和我亲身的某个经历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但我之前阅读的内容和我的那些经历本身我都记不住了。可能到最后我会忘记希尔伯特也曾表达过这个观点,但是这次阅读经历让我对这个观点更加坚信,哪怕我连曾经读过这本书都忘记了。
阅读和生活经历构成了你的世界观,即使你忘记了具体的经历或者阅读内容,它们的影响力仍在。人的思想就像一个编译过的程序,源代码或许找不到了,它们默默的发挥着作用,可你却不知道为什么。
 
我在读维尔阿杜安的史学书时,我学到的不是我记住了些什么,而是我对于十字军东征、威尼斯、中世纪文化、围攻战等等历史概念形成的思维模型。其实不是说我应该读的更认真一些,而是我要明白我从中收货的东西其实比看起来的要多的多。
这让我联想起乔布斯的一段话
你在憧憬未来时不可能将以前积累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过去时将它们串连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当前积累的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生命、因缘等等——相信它们会串联起你的生命,这会让你更加自信地追随你的心,甚至,这会指引你不走寻常路,使你的生命与众不同。
 
这些道理并不是让你用来宽恕自己的健忘的,虽然它确实能让很多对自己记忆力不满意的人感到安慰,它其实有更重要的内涵。
阅读和生活经历通常是在发生的当下在你的大脑中进行“编译”的,在你当时的思想状态之下。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时,他们“编译”的结果是不同的。所以好书是非常值得重读的。过去我经常将阅读和木匠的工作类比,觉得重来一次就跟宣判上一次工作失败了一样。但是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连“已经读过”这样的词汇我都觉得不能使用了。
有意思的是,阅读的奥义不仅局限于书本,科技让重温一段经历变得越来越容易,目前的科技水平下,这种重温可能是通过看一张旅游时的照片,就像在源代码中找bug一样(例如喜剧演员斯蒂芬·弗雷在催眠师的帮助下回忆起了那段童年的创伤,找到了自己患有唱歌障碍症的原因)。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也许人们可以不带目的去重温一段经历,仅仅是为了从中学到点什么,就像重读一本书一样。最终除了回顾以外,也许我们还能对过去的经历进行索引和编辑,所以说,能够理解大脑“编译”的方式,也许是作为人类所应具有的能力。
 
曾经有人定义哲学家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对越来越宏大的领域,知道的越来越少Know less andless about more and more)在追求知识的广度的时候,必然会损失知识的深度。但是这种广泛的涉猎所吸收的内容,会在未来的某一刻从大脑深处浮现出来,让你瞬间获得所谓“顿悟”或者“灵感”。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似漫无目的的阅读、经历和积累,最终都会酝酿成所谓“智慧”,这是无法通过传授或者速成来获得的。乔布斯的座右铭“stay hungrystay foolish”,也许也可以理解为,忘记你已经学过的东西,始终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谦卑,不断地汲取更多地知识。因为即使忘记了知识本身,它所沉淀的智慧也会一直伴随你,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思想,编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