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LUC C 项目开展以来 ,国际学术界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认识已有了长足发展. 目前国际上有关LUCC 的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核心,即 LUCC 状况和驱动力机制、LUC C 的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 、 LUC C 的区域与全球模型. LUC C 的变化状况及其驱动力研究开展较早 , 成果也比较丰富 ; 随着研究重点的转移, LUC C 的效应研究工作在近期得到了更多关注和重视 ; 而在模型研究方面,一直有学者在进行尝试 ,但少有突破性成果 ,这除了普适模型构建和可持续性研究本身的难度外 ,还受制于前两方面的成效与进展.
我国许多学者及时跟踪 LUC C 研究的国际动向 , 积极开展 LUC C 研究 , 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20世纪80~90 年代初,国家土地管理局组织了全国土地概查工作,主要对中国土地利用的发展变化规律、特点及土地资源潜力进行了研究 ,并做出了全国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 1992 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八五”重大项目“国家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背景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在 1992~1995 年的 3 年时间里完成了全国资源环境调查 ,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资源环境数据库 ; 取得了全国耕地时空化及评价、典型区城市化、沙漠化、水体变化和土壤侵蚀等动态分析成果,以及全国资源环境时空规律模型研究成果,而过去开展一项单项专题的全国资源环境调查则需5~10 年时间.
“九五”期间 ,国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计划安排了“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项目,全面应用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接收和处理的陆地卫星遥感数据 ,在 1∶ 100000 比例尺的水平上,对国家耕地面积每年的变化情况、全国各个土地利用类型 ( 包括森林、水域、草地、荒漠、滩涂等) 每五年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测 ,从中发现变化并找出变化的主要原因. 该系统的建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覆盖国家不同决策层次和不同区域大小的国家基本资源环境遥感动态信息获取、处理、分析与信息服务的服务体系 ,从而为国家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国家环保总局于2000 年组织实施的西部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利用"3S" 技术以陆地卫星资源的早期和最新图像或依据为主要信息源 ,结合现有资料的收集、整理 ,开展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2004 年 ,由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信息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承担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西部资源、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通过了验收. 该项目建立了西部10 省( 区、市) 以土地、水、森林、草地等四大资源及相应的生态综合性属性基础数据库及陕西省空间数据库系统,为国家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国外研究相比 ,我国 LUC C 研究还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 : 研究零散 ,不成系统 ; 尚未建立系统的数据平台 ; 缺少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性研究框架. 另外 ,在少数民族地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领域的研究还并不深入,大部分都是在做基础数据方面的调查 ,研究范围局限于小尺度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