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
这个问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一个数,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2,问该数是多少?
该问题最早可见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公元5世纪)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卷下第二十六题。是一个数学问题,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数论问题,也是一个经典的数论问题。
孙子定理是中国古代求解一次同余式组的方法,是数论四大定理之一,国际上称为中国剩余定理。该题是孙子定理中的典型问题。
现在是计算机时代,绝大多数问题都用计算来解决,即编写程序计算解决。用数论算法来解,应该说是正解。参见:《模乘逆元与孙子定理》一文。
如果只学过计算机语言而不懂数论,是不是就没有办法来解这个问题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解决这个问题,穷举法的应该是一个办法,总是能够算出结果来的。
然而,计算过程不同,速度有快慢之别。这里给出的程序,从模(除数)最大开始穷举试探,步伐大必然步数少。根据本题题意,7为最大除数,所以优先使用除数为7的条件;除7余2,其解必然是2+7k(k=0,1,2,,3,......)的形式,k从0开始逐一增大穷举试算,把满足条件的解找出来。
用孙子定理或者说用数论的方法解决问题,对于模(除数)是有要求的。要求模(除数)必须是两辆互素的。而这个程序对此没有要求。
对于标准的孙子定理问题,算出的解是23。其实,该问题的通解是23+105k(k=0,1,2,,3,......),105=3*5*7。
还需要主意的一点是,编写程序需要有通用性,才能做到一劳永逸。
程序如下:
/* 孙子定理(中国剩余定理):穷举法 */ #include <stdio.h> int crt(int m[], int r[], int n) { int x, flag, i, temp; // step1 找出最大的模(除数),放在m[0],相应的余数也放在r[0] for(i=1; i<n; i++) { if(m[i] > m[0]) { temp = m[i]; m[i] = m[0]; m[0] = temp; temp = r[i]; r[i] = r[0]; r[0] = temp; } } // step2 试探法求满足各个模(除数)条件的数 x = r[0]; flag = 0; while(!flag) { flag = 1; for(i=1; i<n; i++) if(x % m[i] != r[i]) { flag = 0; break; } if(flag) break; x += m[0]; } return x; } int main(void) { int m[] = {3, 5, 7}; int r[] = {2, 3, 2}; printf("%d\n", crt(m, r, sizeof(m)/sizeof(int))); int m2[] = {103, 107, 109}; int r2[] = {44, 63, 21}; printf("%d\n", crt(m2, r2, sizeof(m2)/sizeof(int))); int m3[] = {30, 51, 34, 103}; int r3[] = {29, 2, 19, 30}; printf("%d\n", crt(m3, r3, sizeof(m3)/sizeof(int))); return 0; }
3组数据的计算结果如下:
23
2310
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