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anjun
一、对学生有高期待
开学一个月后,中文四的四个学生迎来了第一次小考,包括听说读写的测试,其中一个学生在语法部分卡住了,完全不会做,而另外三个学生平均分有93分。
今年我们换了教材,中文听说读写,这套教材对学生要求很高,在美国高中和大学用的比较多,特别是大学。这个教材系列一共是四本,一年一本的话,四年结束后,能够达到AP(大学预科)水平。我用的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本,去年教了一年,对学生基础也有了个把握,过去一个月证明教材没选错,学生很喜欢,话题不再“幼稚”了,更适合他们的年龄。另一方面,教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我一再强调,我对她们有很高的期望,我也相信她们能学好。
现在想起初中那三本英语教科书,实在是太简单了,如果对学生只有70的期待,给70的量,学生最多也就达到70;如果对学生有100的期待,学生有可能达到80或者90。如果你期待高中生一年只学会“我和家人”这样一个主题,那么学生学的东西就不会超越这些。我们今年中文四讨论的主题包括,中国的节日、中国的变化、在中国旅行、男女平等、中国历史、面试、环境保护等等,一共十个。
对老师自己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你一开始就想着70%的课堂用语用目的语,那你能做到的可能只有60%,如果你对自己的期待是100%的课堂用语都是目的语,那就有可能达到90%以上。
所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有高期待是非常重要的。
二、语法结构的复习和扩展
中文四没考好的这个女孩叫梅叶,基础相对差一些,在课堂上,反应比其他同学慢一点,能听懂,但是不一定理解了。这点在语法上就会特别明显。因为如果字词没问题,听力和阅读其实就没什么问题。可是口语和写作就需要有一定的语法结构。不然句子出来就语序不对。
比如这句话:
张天明的表哥开车去火车站接他们。
学生完全能看懂,都是简单词,但是说出来,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张天明的表哥去接他们火车站。
“开车”直接就不见了,因为学生不知道这个词该放在哪里。
在中文一或者中文二的时候,学生应该学过交通工具这个单元,那么就会出现以下这种句子:
爸爸开车去公司。
妈妈打车去商场。
姐姐坐公共汽车去学校。
如果这个部分训练地没问题,后面应该还会遇到另外一个版本以及两个的叠加版:
爸爸开车去上班。——爸爸开车去(公司)上班。
妈妈打车去买东西。——妈妈打车去(商场)买东西。
姐姐坐公共汽车去上课。——姐姐坐公共汽车去(学校)上课。
所以中文的语法结构是一层套一层。
表哥去接他们。
表哥开车去接他们。
表哥开车去火车站接他们。
天明的表哥开车去火车站接他们。
因为知道学生在口语这部分比较弱,所以课堂上我尽量创造更多情境让学生去说,去创造句子。
上文中的句子很多部分是可以替换的,给学生提供图片,学生就可以做替换联系比如火车站可以换成汽车站、飞机场、动车站等等。开车也可以换成打车、坐公共汽车、走路,等等。
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完成句子的扩展:
表哥去干什么?——表哥去接他们。
表哥怎么去接他们?——表哥开车去接他们。
表哥去哪里接他们?——表哥开车去火车站接他们。
谁的表哥?——天明的表哥......
三、和学生一对一会议记录
今天和梅叶讨论了她在课堂内外和小考中的表现。
1、首先解释了我的教学流程,以及每个流程后学生需要做哪些事情。
比如课文理解完毕之后,我带学生认识生词,帮助学生理解生词的意思,而具体的识记过程由学生在课外在quizlet上完成。这是考虑到每个学生需要的时间不一样,学生在课外完成之后,下次课,我会进行学习成果的小测,确保学生都完成了任务。
通过讨论,梅叶承认课后自己没有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梅叶还提出课堂上她有时候跟不上,有的地方不明白,又不敢问,因为觉得好像其他人都明白了,显得她很差。
我鼓励她提问,其他人有时候只是看懂了,但是不明白为什么,如果她能提出问题,就是给大家一个机会去了解更多信息,而通过我的讲解和举例,学生有了更多细节之后,也便于她们记忆。
3、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很积极,老师问题一出来,其他人还没反应,她就已经回答了。
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在课件中把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列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程度,指定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会后的第一次课上的听力练习里,实践了一次,效果还不错。还有一点,就是在提问时,从简单的入手,然后慢慢引导出完整的答案,鼓励学生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4、梅叶提出家庭作业有时候不理解该怎么做。
我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在课上用最后五、六分钟带领学生试做家庭作业中的一小部分题目,每题作业做一道,作为例子,这样确保学生知道题目的要求,知道该怎么完成作业。
5、会议小结
开会的效果还不错,梅叶表示更清楚自己课前课后该准备些什么。我鼓励她在课堂内外多提问,需要帮助直接来找我,我也可以一周见她一次帮助她学习,因为我知道她别的科目都学得很好。她表示,她会课后更努力,加强预习和复习,一个月后再看,如果真的需要我帮助再和我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