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学写作 人物 情节 结构 技巧
一篇文学作品,离不开人物形象,离不开情节线索,更离不开结构安排,要写出一篇好的作品,除了写作者本身的文学修养外,掌握一定的技巧规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对于人物,写作的关键是把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也就是形象鲜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烘云托月
所谓“烘云托月”,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侧面描写”,较之正面的直接描写,“烘云托月”有其特殊的功能,正面描写所表现不了的,它却能表现出来;正面描写能表现出来的,它可以表现得更鲜明、更生动、更含蓄。凡是两种关系密切,而又能写此及彼,相得益彰的事物,我们均可用来相互烘托。例如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写女主角小芹的美就是用这种人物间的烘托技巧:“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好看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同时,若能用它与侧面描写交替使用,相互相成地完成人物形象塑造,效果会更佳。
二:同中见异
在文学作品里,写人,就要实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性格雷同是创作之大忌,在描写人物时往往不可避免人物性格中共同的东西,因此就要做到努力去表现性格中特殊的东西,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例如《水浒传》中人物的性格多粗鲁,而作者却能做到,鲁达的粗鲁是性急,史进的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的粗鲁是蛮,武松的粗鲁是豪杰不受羁束。摆脱“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雷同,是“同中见异”的关键。
三:抑扬的技巧
以抑扬来描写人物,技巧有四: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扬先扬,欲抑先抑。最有效最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是用于肯定人物,而欲抑先扬则相反,是一种虚虚实实的技巧,先前只是虚张声势,撩人眼目,至后才是真情所寄,实指所归。由虚到实地揭开“谜底”,能产出出奇制胜,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效果。例如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我们有佳作《雷雨》,周仆园在误认为鲁侍萍已死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真诚的忏悔”的“好丈夫”形象与当鲁侍萍重现在他眼前时他的虚伪,冷酷的本相的对比,收到了很好的揭开真相之效。欲抑先扬,又有扬朔的佳作《荔枝蜜》,开篇作者写他被蛰过而对蜜蜂不喜欢,但后来喝了荔枝蜜后却由衷的赞美小蜜蜂,感情的变化产生的曲折动人的效果,加大了作品的感人力量。但是,至关重要的是欲抑先扬,必得在未“抑”之前,于“扬”中埋好“抑”的理由;欲扬先抑,也得在未“扬”之前,于“抑”中早找好“扬”的根据,这样,才能有出人意料之效果,无悖于情理之流弊。
情节的生动与否,关乎文学作品是否引人入胜,情节编织的技巧,我们也可以从几方面去入手。
一:弯弓不发
弯弓不发的特点是不急于说破主题,道破结果,而故意摇曳之,擒纵之,等到时机成熟,火候已到,再点破主题,叙述结果,以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西厢记》中“闹简”一出,红娘带着莺莺的回书找张生回话,但红娘并未将回书立即交出,只回说“不济事了,先生休傻”。当张生责怪红娘“不用心”,红娘一气之下,就要转身回去,搅得张生焦急万状,恸哭流涕地下援,红娘才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把莺莺的回书交给张生。张生看完书简,却在破涕为笑,由满腹痛苦化为满脸喜悦——原来是莺莺要与张生约会西厢下。这段戏写红娘迟迟不拿出回书,即是“弯弓不发”法的具体运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弯弓不发”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以合理性为基础的。《西厢记》写红娘迟迟不交出回书,是因为她不知道书信的内容,从她受莺莺的训斥中,她还以为这是一封对于张生凶多吉少的信。
二;突转
文章之妙,无过曲折。情节的反常转折,愈是使读者感到意外,愈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兴趣。突转,是在着意渲染的基础上,笔锋一转,造成情节的曲折,引起读者的惊奇感觉;突转,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人物突然从顺境转入逆境。如短篇小说《最后的一支香烟》,就是情节突转运用的佳作:写一个知青因种种原因,招工都没有他的份。有一天,他听说公社干部要讨论招工名额的人头,他本来不吸烟,但为了“需要”,他节衣缩食,买了一包高级烟,预先等候在会议室外。这个会呀,一开就是几个小时,他等得焦急不安,打起瞌睡来了。此时,为了提神,便抽出一支香烟解闷。哪知一上嘴,咳嗽不停。再好的香烟,到了他的嘴里,也是一剂苦药,于是,他马上灭了香烟,又将刚点燃的烟放进了烟盒。又过了一会儿,散会了。只见倒挂眉,高鼻梁,三角眼的人出来了。人家眼角也没有瞟他一眼,可知青谦恭之至,抽出烟一支一支恭敬地递给出来的人们。当然,还热情地帮他们一一点上;可烟一上嘴,人们便扬长而去。正在这时,会议室里最后走出来了一个挟着公文包的“大人物”,胖脸腆肚。知青一看,心想:这可是个“决策人物”!马上递过去一支烟。刚一递去,大人物的脸立刻从横的拉成了长的。情节此处突转:原来这最后一支烟是知青点燃过的!此外,突转还能深刻地揭示人物关系变化,深刻地揭示典型环境,造成文势变化,深化立意等作用。
三:安排情节
安排情节的首要课题是从主题和人物出发理出头绪,布置线索,以便把人物活动的各种场面象链条一样贯穿起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因为头绪紊乱、线索不清,结构松散,必然影响主题的鲜明突出。例如曹雪芹在写《红楼梦》一书中,就曾说到理清头绪的一段话:荣府一宅中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到下,也有三百余口。事虽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有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哪一件事,哪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按:指刘姥姥)说起,倒还是个头绪。
在结构安排上,结构是否严密,也能决定文学作品的成败,结构安排的技法不胜枚举,下面又从几个方面去谈结构技法。
一:前呼后应
写作需要关注照应手法,忽视照应手法,往往会造成上下文之间脱节,全文结构会显得支离破碎。前呼后应指的是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待。常见的“前呼后应”手法有以下几种:1)首尾照应,即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把开头描写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法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以首尾圆合的印象。2)前后呼应,冰心的散文《小橘灯》,前面写“我”来到朋友家看到外屋有一张桌子和几个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初看似闲笔,但后面写到小姑娘“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时,读者才明白竹凳、电话是为了情节发展需要有意交待的,前后照应很自然,做到了天衣无。3)文题照应,这种照应手法用在标题比较含蓄、或含义较深刻的文章中,需加一定的说明,注释。因此行文对标题起了注释、说明、点化作用。4)对话照应,就是以典型人物语言多次重复照应。5)细节照应,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6)关键词语照应,即主题的关键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互相补充。7)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悬,又不马上释念,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兴趣越来越浓厚。8)处处照应,无论在首尾之间,行文之间,题文之间或层次段落之间,都能做到互相照应。
二:草蛇灰线
“草蛇灰线”是用于情节结构的一种方法,它的比喻义是:如同草中之蛇,灰里之线,似断似续,形断实续。文章断而不断,连而不连,起伏照应。在行文中巧妙地处理人物和情节之间的微妙关系,而用了不易被人发现的各种暗伏、遥应,来作一些暗示,就象草蛇行过留下的痕迹,灰线弹出的印记。在《水浒传》中,“草蛇灰线”法的应用就不乏其例。例如武松来到紫石街,作者对帘子的描写不下一二十次,这对后文潘金莲弄掉帘子打在西门庆头上这一关键情节作了自然的铺垫。
三:链形结构
作品沿着一条主线,把情节与情节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发展安排得象锁链一样,一环扣一环,称之谓链形结构。如《水浒传》就是一个人物接一个人物,一个情节连一个情节向前发展的。链形结构的写作技巧是:1)情节以单线发展为主。2)纵式排列,一环连一环,显得线索清楚整齐,故事性强。3)每个主要人物或情节分段描述,每段既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前后互相勾联。4)为了结构完整,采用实写、虚写的交叉法,或倒叙、插叙法。
摘自敏思博客: http://www.blogms.com/defaultstatic.html
参考资料:http://www.blogms.com/defaultstatic.html
回答者: 隔夜观雨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7 13:32
有一定的文学基础,起码学过高中语文,大学语文也要学学,打好基础,不会想不到词汇用的。第2个就是对生活的体会,建议看看三毛,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是要见真性情的。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为什么感人呢,那也是作者写出了他的真感情。至于写作的常识都是从写作里总结出来的一些常见的东西。也是有用的,就像下棋,武功一样有个定式,套路,但是高手总能无招胜有招,不再拘泥于规定。
回答者:
学写作小常识——记叙文写作常识
一、记叙文及其种类、特点
记叙文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它通过叙述和描写,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经历所感觉到的,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或物或景,具体形象地反映出来,达到鼓舞和教育人们的目的。
记叙文的种类比较多,从表达方式看,可分为叙事和抒情两大类。
从记叙的对象看分三大类:以记人为主的主要是对人物进行描写,或从外貌、言语、行动、心理等方面直接描写人物,或用侧面烘托,环境描写等手段间接描写人物。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特点是写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文章的着眼点放在事情的过程上,而不着力于刻画人物。当然,写事也离不开人。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其特点是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边写景边抒情,做到情由景生,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记叙文的写作范围很广泛。它写人,可以写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写一个人生活中的几个片断,还可以写一群人。它记事,可以记一件事,也可以记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两个场景;它写景状物,可以转换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写,也可以归类分组,依次序写,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记叙文可以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可以写历史的,外国的人和事。可以写重大题材,也可以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记叙文是以写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如家史、通讯、特写、新闻报导、人物传记、革命回忆录、参观访问记、日记、解说词等。有的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写成的,但艺术加工也必须符合实际,不允许凭空虚构,如报告文学、游记等。
二、记叙文的要素和人称
记叙文不管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它总要把记叙的内容说清楚。因此,一般来说,记叙文所记的人和叙的事,所写的景和状的物,就一定有它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前因和后果。因此,记叙文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空间)、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就是记叙文的六要素。如果文章中缺少这些要素,那么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不完整,眉目不清晰,也就不能很好的表达中心思想。因为文章虽然取材于生活的某一方面,但必须通过反映生活的文体或是一个完整的部分,使读者完整的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说明的道理。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要使文章眉目清楚,脉络分明,结构完整,也必须在文章中恰当地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否则,读者就很难把握作品的主题,很难找出文章的脉络和事物的因果关系。
记叙文并不是每篇都必须具有“六要素”。如果读者对所写事情比较熟悉,不会发生疑问,其中某些要不比也可以省略,不一定都要写出。在记叙文中,写什么,不写什么,哪儿该详,哪儿该略,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写作需要要来确定。不过,写记叙文一般总要考虑这几个要素的,而且在一篇记叙文中,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及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必须统一,不能在写此时此地时又去写彼时彼地的人和事,人物、事件必须与时、地的特点吻合。时、地、人、事的记叙如有变化,一定要将其转换说清楚,才不致造成表达上的混乱。
记叙文的人称一般常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这得看主题与内容的需要。以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鲜明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
三、记叙文的结构形式
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事件发展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叫纵式结构。
按空间的转移或事件性质分类来组织材料的叫横式结构。
介于上述两种结构之间的是纵横交错式结构。
1、纵式结构
可以使读者原原本本的了解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掌握人物成长或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比较容易突出中心,给人以深刻完整的印象。但写作时要注意确定起止,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切忌平铺直叙,记流水帐。
按时间先后或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顺序来组织材料,进行叙述的方法叫顺叙。在纵式结构中除了顺叙的方法外,还有倒叙、插叙和补叙三种叙述方法。
所谓倒叙,就是不完全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先写事情的结果或后发生的某件事情,再写事情的原因,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所谓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相关的情况,以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所谓补叙,就是在有的记叙文中,往往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与主要内容有关的人或事件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与插叙的区别是:插叙是情节发展的补充,能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插叙部分的前后往往要有起过渡作用的话,前者是把话题过渡到插叙部分来,后者是把话题再过渡回去。补叙大都没有什么情节,前后也往往没有什么过渡的话,如果去掉补叙的话,前后内容仍可连接。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没有呆板的格式,写作时,可以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组织材料,安排顺序,灵活运用。
2、横式结构
横式结构是按空间的转移或事件性质的分类来组织材料,进行记叙的。它的好处是:不受时间限制,按问题性质来写,能够突出几个主要问题,或几个主要事物或事件。
3、纵横交错式结构
把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互相结合起来的结构。
四、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写作,除了要注意记叙的种类和特点,记叙的要素和人称,记叙的结构形式等以外,还应注意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过渡和照应、剪裁和表达方式等问题。
写好记叙文,确定线索至关重要。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在文章的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如果说教材是一颗颗的珍珠,那么线索便是将这些珍珠连成串的一根线。线索的作用在于把记叙的人物和事件联系成一个整体,使文章显得井井有序。
记叙的线索多种多样:可以是某一事件,可以是某个人物,可以用时间为线索,可以用空间为线索,可以用某句话,可以用作线索的事物虽多,但不是随便什么事物都行,必须根据不同的题材,选取既能表现中心思想又能贯串全文始终的事物作线索。
一般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有的记叙文有两条或更多的线索。在有复线的文章里,必须有一条主线,其他的为副线,这样主次才分明,条理才清楚。
在写作时,要注意线索的连续性,即线索要从头到尾,不能中断,否则文章的结构就会杂乱。
五、记叙的顺序
要把文章的内容记叙清楚,还必须注意记叙的顺序。所谓记叙的顺序,是指记叙人物的先后次序。顺序是文章条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安排好文章的顺序,可以使记叙的内容有条不紊,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鲜明表达。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以时间为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而它又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发生的,所以记叙性的文章大多是以时间先后的顺序来记叙的。顺叙、倒叙和插叙都是从时间的顺序上来说的。倒叙、插叙是为了使文章产生波澜曲折以吸引读者而采用的变通手法,还是以顺序为基础。
2、以空间为序。写景要注意远中近、高中低,写物要注意里外旁、上中下,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上到下,由外到里,或与此相反。
总之要符合人们的观察习惯和视线移动的规律。切忌忽远忽近,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让人看不出头绪。参观记、游记,常以人的行踪为序,行踪变化也就是空间转移。
3、以事物性质为序。按事物几方面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引为顺序,把表现同一思想内容的材料放在同一部分,各部分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表现共同的中心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复杂的记叙文中,由于头绪多,内容丰富,按一种顺序来写,难以安排结构,因此,就出现以一种顺序为主,兼顾其他顺序的写法。
在写作时,或采用一种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而兼用其他顺序,不能几种顺序齐头并进,更不能随意改变顺序或几种顺序混杂不清,否则造成文章结构上的混乱。
六、过渡和照应
过渡与照应是使文章各部分衔接紧密、脉络畅通,线索分明的一种重要方法。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也就是语言上的承上启下。
文章的过渡有几种情况:一是意思发生转折的地方。二是表示事件或场面转换的地方。三是在顺叙与倒叙、插叙相衔接的地方。其他在内容进展幅度较大的地方,在叙述与议论抒情相接的地方,也常需要过渡。
过渡的方式,有时用过渡段,有时用过渡句。在意思转折不大或不必着力显示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过渡词语,如“既然、那么、因为、所以、尽管、其实”等,不必拘泥于一种格式。
所谓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
照应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二是行文和标题相照应。三是行文中关键性词句的反复照应。其他还有细节的前后照应,伏笔和应笔的前后照应等。
在写作时,要善于运用过渡的照应,否则文章就会松驰无力,难于聚拢成篇。在运用过渡时,与上下文的勾联要自然结合,切不要生拚硬凑;在运用照应时,要做到前面说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说的前面要有交代,不能照而不应。
七、剪裁
所谓剪裁,就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凡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就详写,次要一些的就略写,与此无关的就不写。
有时候,许多材料都有意义,都能表达中心思想,那就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所谓点,就是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点事例;所谓面,就是某方面的一般材料。前者可作具体描写怕者可概括或只作简单交代。
在写作时,精心选择和安排材料,不能不分主次巨细,平均使用力量,似记流水帐一般面面俱到,那样就会繁简失当,本末倒置。不注意取舍,随意堆砌材料,是不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八、表达方式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间或还有说明。但是,这几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情况并不是篇篇相同,而不同的文章在运用这几种表达方式时是有所侧重的。每篇文章除了采用叙述和描写这两种主要表达方式外,有的议论与抒情成分多一些,有的说明万分多一些。抒情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有的是作者在叙述之后站出来直接抒情。有的抒情是与记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的是通过描写来抒情。
我们要根据题材特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愉当地运用这几种表达方式。写作时,应该尽力做到记叙要清楚、具体、详略得当,所选用的材料新鲜;描写要生动形象;说明要准确;抒情要抒真情,不到感受人之处不抒情,抒情要为形成文章感情上的高潮服务;议论力求精辟,画龙点睛。
以上的几个方面,共同的要求是要紧密地围绕中心思想,要为更好的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你还可以订购语文报,上面有许多实用的写作常识.
322745 - 试用期 一级 4-7 13:43
一、记叙文及其种类、特点
记叙文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它通过叙述和描写,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经历所感觉到的,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或物或景,具体形象地反映出来,达到鼓舞和教育人们的目的。
记叙文的种类比较多,从表达方式看,可分为叙事和抒情两大类。
从记叙的对象看分三大类:以记人为主的主要是对人物进行描写,或从外貌、言语、行动、心理等方面直接描写人物,或用侧面烘托,环境描写等手段间接描写人物。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特点是写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文章的着眼点放在事情的过程上,而不着力于刻画人物。当然,写事也离不开人。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其特点是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边写景边抒情,做到情由景生,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记叙文的写作范围很广泛。它写人,可以写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写一个人生活中的几个片断,还可以写一群人。它记事,可以记一件事,也可以记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两个场景;它写景状物,可以转换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写,也可以归类分组,依次序写,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记叙文可以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可以写历史的,外国的人和事。可以写重大题材,也可以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记叙文是以写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如家史、通讯、特写、新闻报导、人物传记、革命回忆录、参观访问记、日记、解说词等。有的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写成的,但艺术加工也必须符合实际,不允许凭空虚构,如报告文学、游记等。
二、记叙文的要素和人称
记叙文不管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它总要把记叙的内容说清楚。因此,一般来说,记叙文所记的人和叙的事,所写的景和状的物,就一定有它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前因和后果。因此,记叙文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空间)、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就是记叙文的六要素。如果文章中缺少这些要素,那么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不完整,眉目不清晰,也就不能很好的表达中心思想。因为文章虽然取材于生活的某一方面,但必须通过反映生活的文体或是一个完整的部分,使读者完整的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说明的道理。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要使文章眉目清楚,脉络分明,结构完整,也必须在文章中恰当地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否则,读者就很难把握作品的主题,很难找出文章的脉络和事物的因果关系。
记叙文并不是每篇都必须具有“六要素”。如果读者对所写事情比较熟悉,不会发生疑问,其中某些要不比也可以省略,不一定都要写出。在记叙文中,写什么,不写什么,哪儿该详,哪儿该略,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写作需要要来确定。不过,写记叙文一般总要考虑这几个要素的,而且在一篇记叙文中,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及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必须统一,不能在写此时此地时又去写彼时彼地的人和事,人物、事件必须与时、地的特点吻合。时、地、人、事的记叙如有变化,一定要将其转换说清楚,才不致造成表达上的混乱。
记叙文的人称一般常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这得看主题与内容的需要。以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鲜明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
三、记叙文的结构形式
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事件发展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叫纵式结构。
按空间的转移或事件性质分类来组织材料的叫横式结构。
介于上述两种结构之间的是纵横交错式结构。
1、纵式结构
可以使读者原原本本的了解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掌握人物成长或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比较容易突出中心,给人以深刻完整的印象。但写作时要注意确定起止,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切忌平铺直叙,记流水帐。
按时间先后或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顺序来组织材料,进行叙述的方法叫顺叙。在纵式结构中除了顺叙的方法外,还有倒叙、插叙和补叙三种叙述方法。
所谓倒叙,就是不完全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先写事情的结果或后发生的某件事情,再写事情的原因,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所谓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相关的情况,以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所谓补叙,就是在有的记叙文中,往往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与主要内容有关的人或事件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与插叙的区别是:插叙是情节发展的补充,能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插叙部分的前后往往要有起过渡作用的话,前者是把话题过渡到插叙部分来,后者是把话题再过渡回去。补叙大都没有什么情节,前后也往往没有什么过渡的话,如果去掉补叙的话,前后内容仍可连接。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没有呆板的格式,写作时,可以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组织材料,安排顺序,灵活运用。
2、横式结构
横式结构是按空间的转移或事件性质的分类来组织材料,进行记叙的。它的好处是:不受时间限制,按问题性质来写,能够突出几个主要问题,或几个主要事物或事件。
3、纵横交错式结构
把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互相结合起来的结构。
四、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写作,除了要注意记叙的种类和特点,记叙的要素和人称,记叙的结构形式等以外,还应注意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过渡和照应、剪裁和表达方式等问题。
写好记叙文,确定线索至关重要。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在文章的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如果说教材是一颗颗的珍珠,那么线索便是将这些珍珠连成串的一根线。线索的作用在于把记叙的人物和事件联系成一个整体,使文章显得井井有序。
记叙的线索多种多样:可以是某一事件,可以是某个人物,可以用时间为线索,可以用空间为线索,可以用某句话,可以用作线索的事物虽多,但不是随便什么事物都行,必须根据不同的题材,选取既能表现中心思想又能贯串全文始终的事物作线索。
一般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有的记叙文有两条或更多的线索。在有复线的文章里,必须有一条主线,其他的为副线,这样主次才分明,条理才清楚。
在写作时,要注意线索的连续性,即线索要从头到尾,不能中断,否则文章的结构就会杂乱。
五、记叙的顺序
要把文章的内容记叙清楚,还必须注意记叙的顺序。所谓记叙的顺序,是指记叙人物的先后次序。顺序是文章条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安排好文章的顺序,可以使记叙的内容有条不紊,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鲜明表达。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以时间为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而它又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发生的,所以记叙性的文章大多是以时间先后的顺序来记叙的。顺叙、倒叙和插叙都是从时间的顺序上来说的。倒叙、插叙是为了使文章产生波澜曲折以吸引读者而采用的变通手法,还是以顺序为基础。
2、以空间为序。写景要注意远中近、高中低,写物要注意里外旁、上中下,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上到下,由外到里,或与此相反。
总之要符合人们的观察习惯和视线移动的规律。切忌忽远忽近,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让人看不出头绪。参观记、游记,常以人的行踪为序,行踪变化也就是空间转移。
3、以事物性质为序。按事物几方面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引为顺序,把表现同一思想内容的材料放在同一部分,各部分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表现共同的中心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复杂的记叙文中,由于头绪多,内容丰富,按一种顺序来写,难以安排结构,因此,就出现以一种顺序为主,兼顾其他顺序的写法。
在写作时,或采用一种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而兼用其他顺序,不能几种顺序齐头并进,更不能随意改变顺序或几种顺序混杂不清,否则造成文章结构上的混乱。
六、过渡和照应
过渡与照应是使文章各部分衔接紧密、脉络畅通,线索分明的一种重要方法。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也就是语言上的承上启下。
文章的过渡有几种情况:一是意思发生转折的地方。二是表示事件或场面转换的地方。三是在顺叙与倒叙、插叙相衔接的地方。其他在内容进展幅度较大的地方,在叙述与议论抒情相接的地方,也常需要过渡。
过渡的方式,有时用过渡段,有时用过渡句。在意思转折不大或不必着力显示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过渡词语,如“既然、那么、因为、所以、尽管、其实”等,不必拘泥于一种格式。
所谓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
照应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二是行文和标题相照应。三是行文中关键性词句的反复照应。其他还有细节的前后照应,伏笔和应笔的前后照应等。
在写作时,要善于运用过渡的照应,否则文章就会松驰无力,难于聚拢成篇。在运用过渡时,与上下文的勾联要自然结合,切不要生拚硬凑;在运用照应时,要做到前面说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说的前面要有交代,不能照而不应。
七、剪裁
所谓剪裁,就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凡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就详写,次要一些的就略写,与此无关的就不写。
有时候,许多材料都有意义,都能表达中心思想,那就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所谓点,就是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点事例;所谓面,就是某方面的一般材料。前者可作具体描写怕者可概括或只作简单交代。
在写作时,精心选择和安排材料,不能不分主次巨细,平均使用力量,似记流水帐一般面面俱到,那样就会繁简失当,本末倒置。不注意取舍,随意堆砌材料,是不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八、表达方式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间或还有说明。但是,这几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情况并不是篇篇相同,而不同的文章在运用这几种表达方式时是有所侧重的。每篇文章除了采用叙述和描写这两种主要表达方式外,有的议论与抒情成分多一些,有的说明万分多一些。抒情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有的是作者在叙述之后站出来直接抒情。有的抒情是与记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的是通过描写来抒情。
我们要根据题材特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愉当地运用这几种表达方式。写作时,应该尽力做到记叙要清楚、具体、详略得当,所选用的材料新鲜;描写要生动形象;说明要准确;抒情要抒真情,不到感受人之处不抒情,抒情要为形成文章感情上的高潮服务;议论力求精辟,画龙点睛。
以上的几个方面,共同的要求是要紧密地围绕中心思想,要为更好的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你还可以订购语文报,上面有许多实用的写作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