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些事

读书那些事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书,我一向是吝啬的,谁问我借,我都是生硬的回答不借,然后遭来一道鄙夷的眼神。

书这东西,说贵重不贵重,但是对于爱书之人,却唯恐丢失或者不完整。记得曾经我工资还只够买两套中国通史的时候,咬着牙买了一套。有个朋友在我家里翻了我的书之后,问我借其中一本,碍于情面,勉强答应。当时我特意和他强调,一定要还回,不然我的整套书就不完整了。但是后来他工作调动,书的归期也变得遥遥无期了。

时至今日,我也未曾收回那本书,令我耿耿于怀。当然当时所谓的碍于情面的朋友,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从我的朋友圈流失,其实现在才明白根本算不上什么朋友。

但是时间却告诉我谁是朋友,谁是讲诚信的人。在时间面前,所有的伪装都是那么苍白无力。自那以后,我不太愿意借书给别人了。

记得读书年代,读袁枚的《黄生借书说》,里面有句:书非借不能读也!令我很是印象深刻。那时中学旁边有家中华希望书社,可以办借书卡,按日计费。偶有周末未回家,我便去借书,回到宿舍便如与时间赛跑,没命的读。那时还常和同学开玩笑说“时间就是金钱”,感觉借了有了经济压力才会倍感珍惜。

有时周末没有看完的书,便偷偷夹带着去上课,看到情节波澜处,先是课间抓紧时间看,后来发展到上课时间也无法停手,便低着头藏在桌子底下看,有时突然被老师一个粉笔头或者黑板擦砸过来,才恍若梦醒,惊出一身冷汗,瞬间神清气爽。

但是,可惜的是,因为自幼家里无藏书,父母也文化程度不高,学校呢,只会让我们一心只读教科书,专心应试。愣是在十几年的全职读书生涯里,我觉得自己没有阅读过多少有营养的书籍。

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见识不够,接收信息的渠道闭塞,根本无从分辨什么书是好书,什么书是适合我们那个年龄段读的。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我在表哥家里看到《杨家将》《岳家将》《呼家将》一类的连环画小书,我深深的被迷住了,经常找各种理由去他家里翻阅。等到读中学的时候,我能借到这些书的时候,我便把这些通俗演义小说看了个遍,但是又发现情节都很雷同。并且都是一些忠君爱国的故事,主人公的世界都很单纯。长大了才发现,这些书本都是普通老百姓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他们并非真实的历史。我又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翻阅历史书籍,当从小烙印在心中的人物形象逐渐被推翻,很不是滋味。但是我又很较真,我更愿意挖掘更加真实的历史。

等到自己年纪大点,经历的事情多了,才发现,其实一个家庭的文化程度,对小孩的影响非常的大。身在农村长大的我,发现很多人的父母亲都是抱着这种思想:自己没有文化,现在咬紧牙关,一定要让小孩去学校受教育,未来才有出息。遗憾的是,学校的应试教育,并没有教会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只是家长们也无从分辨罢了。

我女儿开始咿呀学语以后,我就开始给家里买书,弟子规,国学经典,百科全书,各种历史书籍,中外经典小说等等,当当一有活动我就批量购书,其实我现在书架上还摆着很多没有拆封的书,时间有限,我看书的进度跟不上买书的进度。

买这么多书,第一是我也想系统的学习下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这样才能在未来对小孩的教育有所帮助;第二呢,我想让我女儿从小耳濡目染,哪怕她没有看进去,但是至少知道有这么一些书,等她哪天开窍了,觉得自己要读书,她的脑海里能闪过这些书的名字,不至于像我们当初年幼的时候,有看书意愿,却不知道看什么书。第三,带着一种追本溯源的心理来看书,我还真有点较劲,但是真的能找到乐趣。记得看王阳明的传记,很是感动,我便买来他的《传习录》读,想看看他的“格物致知”到底是怎么格的,但是看了半天,脑子有点迷糊,别人说他的思想全来源于《孟子》,那我就先学《孟子》,再来看《传习录》吧。

再想想最近花了几个月时间读的《周易》,真是受益匪浅。里面有很多思想都是我们日常知道的,但是看完才知道,原来以前接收到的知识,哪怕是出自名人之口,很多都来源于《周易》,还有很多成语等等,当然最主要就是《周易》包罗万象,直接影响了后世诸子百家的学说,甚至中华名族几千年的文明。

我现在更想顺着时间的先后顺序,阅读每个阶段的历史,同时读每个朝代的经典作品,这样也许能更加容易理解作品的思想来源及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背景。当然,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但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我现在只愿意挑选经典的书来读,这样能节约一点时间。现在的书店,书的品种让人眼花缭乱,这个是经典,那个是名家,互联网发达,甚至有很多沽名钓誉之徒都写本书来给自己脸上贴金,还有很多名人,借着名人效应的光环,也写本书来捞金,然后各种励志书,秘籍、宝典等等,数不胜数,整个书市上书的质量良莠不齐,鱼目混珠。自己要是没有一点分辨力,买一些这样的书回来浪费时间,这个时间浪费了就要不回来了。

所以,读书也要读经典。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们听老师的话,去书店买过的唯一课外书就是作文书,都是一些小学生写的作文,什么《两个我》《两个丽丽》类的文章,看了很多很多,文章情节基本类似,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却让我们印象深刻,时至今日,我还记得一些当时看的作文。如果当初能学《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和一些大家的作品的话,不见得就不会写作文,甚至在学生年代会写得更好。

所以,一个家庭的知识程度决定了家庭所看的书,决定了一个家庭的眼界。历代贵族的形成也都是几代人的积累,要想一下野鸡变凤凰,寒门出贵子,很难。但是,当自己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多读点书,多藏点书,哪怕没有赚很多钱,但是藏书比起买房,应该是相当廉价的投入了。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可至。而教育的重点在家庭教育,从小耳濡目染,培养孩子的思想与眼界,让她储备知识,一定能让她受益终身。

所以,哪怕是看书,其实不完全是在影响自己一个人,可能是一个家庭,或者子孙后代,那还有什么理由不读书呢?

我女儿现在很迷《神兽金刚》这个动画片,天天和我说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金刚,我就可以和她讲这四个词代表的星宿和方位,历史上皇城命名,甚至玄武门之变的故事。有一次给她放刘禹锡的《乌衣巷》这首诗,她听到朱雀两个字,兴奋不已,经常嚷着让我放这首诗,不知不觉,她就学会了一首诗,并且愿意去探寻。

再如,最近我挑一些诗经里有趣的诗句读给她听,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她听到蟋蟀就很开心。我就给她挑一些带动物的诗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果然很受用,那我顺便再教几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样就吊起了她的兴趣,也满是乐趣。

再回到袁枚的《黄生借书说》,当为读书的戒惧。不要藏书以后,真将书本束之高阁,曰:“姑俟异日观”,那就失去藏书的意义了。

藏书,读书,找到乐趣,受益无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