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2.2 阅读分享——《断舍离》

导语

昨天看完人口文章以后,有位朋友说,下面我应该谈谈人口素质了。人口素质的这个问题太广,也容易引起争议。我觉得能真正的有效提高人口素质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和思考。只有通过有效的阅读和思考,才能获得更大的提高。因此,接下来我会在公众号内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今天我要推荐的书,是有关生活的书籍。

就是这本《断舍离》。

16.12.2 阅读分享——《断舍离》_第1张图片

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是一种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变得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16.12.2 阅读分享——《断舍离》_第2张图片

断舍离的机制是什么?

断舍离与一般整理收纳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总是着眼于如何保管物品上,但断舍离则是以不断地循环代谢为前提,让居住空间永远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当然,这并不表示你要去买新的收纳工具去把东西分类保存起来,而是要尽量减少不要的物品,甚至是在一开始就可以把收纳工具全部扔掉。

16.12.2 阅读分享——《断舍离》_第3张图片

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假设对方送你一套名牌饰品,而你当下在用的,只是买其它东西时的赠品——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名牌时候”,你会回答“太可惜了,这种好东西舍不得用啊”。换句话说,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认为“自己配不上这种名牌,我没达到那个水准呢”。你的真实想法,就可以通过物品反映出来。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这样啊,其实我也可以用它的。”像这样认可自己。

一旦开始使用那个名牌,自己就会和那件东西逐渐相称,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行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一旦开始着手收拾了,首先就要面对物品杂乱的现状。

自己居住的地方一直以来竟堆积了那么多垃圾和废物,到底在这些废物身上浪费了多少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真是不可知。除此之外,恐怕也没少花钱。

最初的阶段是舍,要彻底地筛选物品。

“把这个东西送给用得上它的人吧”、“这东西就算留下来也没有任何人会用它”。

依靠这类形式做出明确的选择。

如此反复下去,身边就会只留下适量的物品,让你“自己能够掌控”。包括你能掌控所有在你身边的物品的位置,以及确保它们能够物尽其用。

到这个阶段,你家终于从“仓库”变为“住所”,在这以前,你的家到处充斥着用不着的破烂儿,就算你把它们收拾地再整齐,也没有任何意义。实施收纳术,应该从这个阶段之后开始。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

和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一起。

让身边的物品保持优胜劣汰的自然循环,既留下适度的量,又确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细选过的,那么就会将物品的丢弃程度降到最低。

这样一来,你的居住空间里放着的,都是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了。

这就是不收拾的收拾法的最终形态。换句话说,这已经是一个连收纳物都不需要的“自在空间”了,对你来说最为舒适自在。

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

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不断生产出新东西,很多诱惑。

·礼品、奖品,赠品,商品邮购目录,信件,广告宣传单,包装纸/盒,一次性筷子、勺子、湿纸巾等。

1.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位”。

2.鲶鱼人生

我们就像鲶鱼一样,活在这个满是淤泥的环境里动弹不得。因为只要静止不动,淤泥就会一点一点地往下沉淀,这样一来,不管到底有多少淤泥,最上层的水都一定是清澈的。如果单纯只关注最上面一层水的话,当然察觉不到自己已经陷进淤泥里了。

不过,虽说察觉不到,可我们却总会觉得莫名的疲惫,没有精神,原因非常简单——那些藏在清澈的水面下的淤泥越积越多,死死困住了我们,让我们无力动弹。

如果非要问为什么人在这种环境下,反而会静静地不动弹,还有一个理由。

如果乱翻腾的话,好不容易清澈了的上层水面也会变得浑浊不堪。静止不动的话,水就不会浑浊,这样还能有点喘息的空间。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一、逃避现实型——总之我就是不想待在家里

因为太忙碌而很少有空待在家里,也没法收拾屋子,导致屋子越来越乱,也就越发不想呆在家里,形成恶性循环。

二、执着过去型——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时光

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

三、担忧未来型——没有了就会很不安

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焦虑不安。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现在”都可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存在。

△破烂儿也可以分成三类:

一、不用的东西

漫不经心地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甚至是已经忘了它的存在的东西。

二、还在用的东西

虽然在用,但并不喜欢,所以就随便用着,会乱放,毫不珍惜地乱用。

三、充满回忆的东西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干脆就扔了算了!”虽然这么想,但有些东西就是觉得很可惜,就是舍不得扔。早该处理的垃圾,因为太麻烦而懒得去扔,这就意味着,把能量留给未来,让未来去处理了。

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

我们可以粗略地把物品分为日常和非日常两类,使用频率低的物品,也必须仔细看明白再收起来留用。并非使用频率低就不会和人产生切实的联系。

能够收拾好一件东西,就等于遵守了与自己的约定,这件事就成了换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资金。

△提升对居住环境的意识

·与人有关的环境和与场所相关的环境

·近环境和远环境

·靠自己的力量能改变的环境和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不了的环境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能改变的环境。打造出能款待自己的空间。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物品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只选择死党,也就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

△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

先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

自己态度的转化,带动周围人一起改变。

△勤做练习,做到知行合一。

对信息的处理:扔掉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选项太多反而无从选择。

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聚焦于某一个场所,并且意识到所花费的时间。

△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

· 重视健康及安全

从生存的基本场所做起。吃饭、睡觉、排泄的场所,比如厨房、卧室、厕所、浴室、洗脸台等等。

· 希望能作用于心理深层

即使打扫干净也没人会发现,但自己知道并总是在意的场所。

· 重视运气

要想让家庭整体运气上升的话就选玄关,希望能先提升自己的运气的话就选卧室。

另外,就技巧方面来说,不擅长整理、收纳的人,也不擅长分类思考。这样的人可以从不需要分类的场所入手,譬如只能放食物的冰箱,只能放鞋子的鞋柜。

通过有多少时间而选择出来的场所,再加上自己的目的,就能得到这样的推导:

重视健康及安全→有一小时的时间→不擅长分类→冰箱的最上一层

△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

譬如厨房三分法:

16.12.2 阅读分享——《断舍离》_第4张图片

△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这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空出来的那三成空间就能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

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一成,减少物品的数量,可以营造出高品位的感觉。

限制了物品的数量之后,“扫”、“擦”、“刷”的工作也就变轻松了。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个原则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拿出物品所需的动作,充其量只有打开柜门,取出物品这两个动作。

·自立、自由、自在原则

竖着放东西,让衣物叠立,不能竖着放的卷起来,自在地放。

最后总结一下

我们看完断舍离后可以做点什么改变呢?

1.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2.断舍离并非提倡清简的生活,要理解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既然如此,物品既好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3.放开对物品的执念,人才能变得更有自信。

4.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16.12.2 阅读分享——《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