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文学

亲爱的女儿:

你好!

今天想向你推荐一本书,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作家托马斯·福斯特所著的《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这是他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青少版的文学阅读指南。

据说他的文学课深受学生欢迎,虽然时空距离让他离我们有些远,毕竟大洋彼岸,还是美国知名学府,但因为有文字,有书,有现代化的交流手段,不管是现代知名学者,还是远古博学大儒,我们通过读他写的书,都能与他对话,与他沟通,进行互通,还有交流。文字的魅力,文学的魅力,势不可挡。

这本书是“有书”这个星期的推荐书籍,妈妈没有买纸质书,也没有在“微信读书”上找到全文版,准备跟着有书的拆书达人卡卡,一起以听的形式进行阅读。

“变化的是故事,不变的是人心。伟大的作家们,都既看穿了作品,又看穿了人心。”提起读书,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要读点文学经典。为什么要读文学经典,华丽的道理似乎很多,如,文学经典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各民族文化的结晶;文学经典代代相传,构建了我们的文化,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滋养着我们的精神;还有阅读文学经典不但能修炼内功,还能赋能当下。如你最喜欢的《红楼梦》,除了文字的优美,诗词歌赋样样皆有,我们还可以在其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这几年,妈妈读的书虽然多,但文学经典却屈指可数,造成这种局面,除了我读书更务实了,读工具书,花几个小时就能拥有一种做事的方法指导实践,很有获得感;其次就是我原来还是读了一些,现在吃着老本,感悟生活。

说到底,文学经典还是对我有吸引力,我还是想读,更想与你一起读。似乎有些扯远了,我们要回到主题上才行。

如何把文学经典读简单呢?如何轻松理解伟大的文学作品呢?托马斯·福斯特的《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福斯特认为,在文学经典中,一些有标志性场景、人设、事件、物品等会反复出现。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些反复出现的东西(或者它们的变体),并理解这些反复出现的东西背后的深层次含义,那我们就能由此及彼,把这些含义直接放在其它文学作品中,这样读起文学作品来,必然事半功倍。就像作者打的比方,蘑菇就在那里,只要你学会方法,就能找得很快。

《文学课》就是从剖析经典文学作品入手,先从特殊性到普遍性,找出经典文学作品共有的文学套路和写作惯性,然后再反过来,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用这些文学套路和写作惯性来理解文学作品。

换句话说,我们看起来毫不相同的故事中,在文学家的眼中却是很相同。他们看穿了作品,也看穿了人心。

如果我们同样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学会了阅读经典文学的底层逻辑,真正能够做到“轻松理解伟大作品”。

解读词里举了两个有意思的例子,我们来一起看看。

“在很多文学作品里,主要人物都会得肺结核病。那为什么是肺结核病,不是别的病?这背后隐含的深意是什么呢?其实在经典文学作品中,疾病通常是用来刻画人物。但并不是所有疾病一律平等,有些丑陋、恶心的疾病,比如霍乱,就很少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因为没有人愿意读。

而在刻画人物这一点上,肺结核有着天然的优势。

首先,肺结核的画面感很好。肺结核的患病者皮肤会变得苍白,眼窝会变得黝黑,有点像油画上中世纪的殉道者,变得“异常美丽”。其次,肺结核病源很神秘。现在我们知道,肺结核可以通过血液、唾液等途径传播,而在19世纪时,作家并不了解这一点。看着这种可怕的疾病把一家人逐一放倒,作家会产生一种宿命感。最后,肺结核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肺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看着患者日渐消瘦,有一种象征意义——生命正在以可见的方式消逝,会给人一种怜悯,悲怆而又无力的感觉,更容易让读者移情于人物。

总结一下,让人物变得更美丽,让生命以可见的方式慢慢消逝,这些都让结核病看起来更具有象征意义,也更容易让读者移情于人物。所以,肺结核,而不是别的疾病,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有意思不?疾病让生命更受尊重,让主人公更让人怜爱,如《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新月,就是先天性心脏病走了的,她的病让故事情节曲直,感情荡气回肠。

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在1925年就出版了,但反响一般。那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开始火爆,并正式迈入经典文学的殿堂呢?是在二战后。

“原来,在二战时,美国政府和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很多平装书,送到前线给士兵们读。士兵们看了,都感动得不行。因为书中描写的1920年,恰逢美国国力的强盛期,非常富裕,号称“爵士时代”。大家炒房炒股票,拼命赚钱,物欲横流,梦想成真。《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这一时期的描写,让士兵们形成了一种幻觉,他们殊死战斗,拼命保护的,就是这种生活;战争结束后,等待他们的就是这种生活。

可战争结束了,士兵回家了,却发现生活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人人发财的梦想遥不可及,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人的信念,却因为战争而全部动摇了。他们感到茫然无助,他们发现梦想破灭。从梦想到幻灭,正是《了不起的盖茨》的主题意义,当然这也是人生永恒不变的主题。所以,《了不起的盖茨比》再一次让士兵们产生强烈的共鸣。不过,这次共鸣的情感变了,上一次是梦想,这一次是幻灭。

正是因为反复出现的、强烈的情感共鸣,再加上对人生的深刻揭示,《了不起的盖茨比》才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并迈入了经典的殿堂。”

文学经典中,同样主题的作品还有很多。从梦想到幻灭,变化的是故事,不变的是人生。

《文学课》比其它同类书籍更有趣、更有用的地方在于,它试着带我们寻找阅读文学作品的底层逻辑,它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我们既赋能当下,又积淀未来。

其实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像那些文学作品一样,充满了变化。但故事是变化的,人性是永恒的,变化的故事背后是永恒的人性逻辑。期待这美好的一周,跟随作者,探索那些文学经典下不变的东西,让那些伟大的、优美的经典文学,点亮你的心灵,照亮你的人生。

读书快乐!

爱你的妈妈

2019年4月22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懂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