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告诉你根本不存在“保持自我不改变”

      《世界奇妙物语》2015秋季特别篇里有一个小故事,不长,不猎奇,反转也不惊人,不过看完让人睡不着觉。

      故事很简单:33岁上班族资深宅男(妻夫木聪),某天晚上,下决心改变现状,于是在相亲网站注册并约了一个妹子。第二天出门前在家中收到一个快递,一副类似谷歌眼镜的神器,从此他的人生改变了。平时没有任何爱好、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的宅男,靠眼镜可以实时分析妹子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投其所好,选择约会的地方,选餐厅,挑红酒,评名画,俨然成为风趣优雅见识广博的“高手”。什么时候牵手,什么时候接吻,什么时候晚安,全部按眼镜的指示顺利进行,甚至连求婚的誓词,也照着眼镜选的文稿念。不仅爱情,工作中也靠着眼镜的神奇,在工作大会上侃侃而谈,投领导所好的聊天,赢得老板的器重,完成任务,升职加薪。宅男说:“有了happy glass,我成为了人生赢家!”

      看到这很多人会想起神剧《黑镜》,而且国外也有其他类似的短片。但不同的是,英美剧让你思考科技的过分发展对人的影响,而日剧依旧在讨论人性。因此《世奇》这一篇《happy glass》对我的触动甚至要超过《黑镜》。

      剧中有一幕,宅男求婚的时候突然眼镜没电了,对眼镜的依赖,竟然让宅男对着眼镜念完一半誓词后,无法自己组织语言说完后一半。马上放回房里充电,安抚女友客厅休息,借口出门买东西。没有眼镜,他变得一刻也无法与人相处,他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回来后,女友顺理成章的发现了眼镜的秘密,崩溃地哭诉着:“我到底是跟你在谈恋爱还是跟这眼镜在谈恋爱?!我想要的是真实的你!”

    是吗?

    宅男喜欢她,宅男想要和她在一起,宅男想要讨她开心,宅男不会,但眼镜让他会,眼镜让他变成她会喜欢的样子,从谈吐,到穿着,到见识,她都喜欢。她真的想要一个“真实的你”?即使你对她喜欢的画家名画完全不懂?即使你在餐厅点了龙虾和小牛肉后不知道配蒙哈榭还是波尔多红酒?即使每次她想要a你却选b,应该要c了你却以为该去d?她也会像现在一样爱上那个什么都不懂的你?

      什么是“真实的你”?在短片中,我们可以轻松的指责宅男靠眼镜泡妞,靠眼镜上位,不该欺骗,不该伪装。因为在片中具象化了一个矛盾:什么都不懂的宅男是“真实的你”,眼镜只是你伪装自己的工具。但是啊,现实中的问题从来都不会如此简单清晰,现实中我们没有这副眼镜,但其实也有很多很多副类似的眼镜,而且已然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剧中眼镜能办到的绝大部分事,我们都可以通过阅读,通过训练掌握,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接受,不断改变的过程,通过眼镜掌握艺术品的知识是一种伪装,那通过背下一本品鉴红酒的书掌握这项技能就正大光明的属于一种自我完善吗?

      在爱情中我们常有2种理论,改变论和不变论,是要为自己喜欢的人改变自己,还是应该保持自我。那么问题来了,完成了一整套西餐礼仪培训的我,这一套知识,到底是我的工具,还是“新我”的一部分?如果是工具,那后天学习的一切哪样不是工具?只有那个刚出生的我才是“真实的我”,后面一切礼仪、知识、技能不都是后天的“眼镜”赋予我们的,把所有掌握的知识看成工具和伪装,显然这很难让人接受。而认同这些知识不是工具,是自我的一部分,更容易理解,不管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这一切学习、放弃、改变,都是自我的更新和完善,都是不断变化着的“真实的我”。就好像,爱听周杰伦的你变成了爱听陈奕迅你,尽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改变,但你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改变,杰伦粉和eason粉都是“真实的你”。但爱爵士的你喜欢上一个爱民谣的ta,为此去接触民谣,了解民谣,改听民谣,这种改变就要被贴上“为别人而改变自己失去自我”的标签,显然不能这样双重标准,更何况,所谓为自己喜欢的人改变,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自己吧。想想我们自己,中学的你,大学的你,工作的你,完全就是三个不同的人好不好,但哪一个不是真实的你呢?这样一分析,宅男的行为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眼镜不过是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变成了一个更优秀的人。可能他唯一的错,就是让别人发现了眼镜的存在吧,人总是不喜欢太功利性的东西,你喜欢男生弹吉他,但你不喜欢男生弹吉只是为了追女生,尽管事实往往就是这样。

      一个可以为他人改变的我,依然是真实的我,这一点可以被接受,但真正让人睡不着觉不可接受的是:人是如何被改变以及人真的很容易被改变。试想下,如果眼镜不再给你正确的指示,而是按照眼镜后台某个人的意志和喜好告诉你该怎样做…… “你应该买大众,不该买本田”“你应该看西医,不该看中医”“你应该买股票,不应该买房产”……

      或许你说,幸亏我不用这个眼镜或者我没那么傻,不会全听眼镜的话,但事实上,我们接受的一切讯息都是像眼镜一样不断传递给我们,而且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以为我们是自主在掌握知识而非别人告诉你。2004年亚太大专华语辩论赛有一场辩题,讨论的是“在未来社会,是知识驾驭资本,还是资本驾驭知识。”反方四辩黄执中老师在做结辩语出惊人,说“你们信不信,在未来社会,就连‘什么是知识’,都是由资本决定的。”想想百度莆田系事件,最让我感到可怕的地方,不是医疗黑幕,不是竞价排名,而是当我们习惯用搜索引擎去了解我们不知道的知识时,突然发现这些知识,哪一些让你知道?什么时候让你知道?让你知道到什么程度?都是被很小一部分人管制和决定的。我们以为我们是自主的在改变,其实我们是在一个讯息被挑选被管制的环境中变化,说白了,我们是随着某种特定的线路在变化着。

    故事如何结尾呢?当女友崩溃的哭喊着,宅男把眼镜扔到地上踩碎道歉,女友有些动容,但是理所当然的不能马上原谅宅男而生气的跑了。过了些日子,女友开始想念宅男,翻着手机考虑要不要打电话时,宅男出现了,没有眼镜,再次道歉,挽回,求婚成功,抱在一起,周围是女友同事的庆祝,happy ending。抱着女友的宅男眼中,闪过一阵电子的蓝光… 原来在女友崩溃哭喊时,眼镜已经做出了危机公关行动,指导宅男摔眼镜踩碎道歉,并告知后续会寄来隐形眼镜替代,而第二次道歉时机的选择,也刚好是女友开始想念宅男最应该出现的时刻。

    故事到此还没完,宅男的故事被做成眼镜公司的案例典范对合作公司宣讲。宅男的消费水平,在眼镜的指示下提升了500%,购买的产品也皆为眼镜公司的合作商,结尾,宅男的婚礼也在眼镜公司与东京酒店宣布合作握手后顺利在酒店进行,望着宅男幸福的背影,东京酒店的负责人也开心的笑了,眼里闪过一阵电子的蓝光:“恭喜你,完成一大单业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故事告诉你根本不存在“保持自我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