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十七)

进逼北京

蒙古军队的胜利在北京宫廷内部产生了反响。

公元1213年8月至9月,逃跑将军胡沙虎杀害了窝囊的卫王完颜永济,改立王室的另一成员为君,即宣宗。

怎么说呢,这是个典型的南郭先生和蛇的故事。

成吉思汗闻言大喜,立即抓住金国宫廷发生政变和混乱的良机,于同年秋大举入侵全国,一直攻到金国的中心。

他把军队分成左中右三路,三路大军一齐杀奔而来。这一次,他的战争计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制定得明确而周密,计划的实施也更有步骤和有条不紊。

成吉思汗与其第四子拖雷率领中路军,主要目标是华北大平原。

当时,部下纷纷要求攻人北京城。但成吉思汗头脑非常清醒冷静,拒绝了这一提议,因为他认为,北京城城防坚固,蒙古军队还没有足够的装备足以使他们攻下这座城市。他决定只派一些部队围住北京,他自己则率领大军继续南进。

于是,蒙古军队进入华北大平原。

可以想象,这些草原上的游牧民,森林中的狩猎人,一旦置身于这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目睹平原上的种种情景,他们心中该是多么惊奇。

从北京城下,到黄河岸边,无边无际的华北大平原上到处都是浅黄的田地。

几千年来,勤劳耐心的人民就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开垦耕耘精耕细作,每一寸土地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这片大平原上,农场与农场相接,村庄与村庄相邻,稻田与黍地相界,高粱地与玉米田相间。

蒙古骑兵在这些庄稼地和果园中纵横驰骋,庄稼在其铁蹄下纷披。

他们所过之处,农场腾起浓烟,草垛化为飞灰。

在这片广阔的地面上,只有十来个要城市凭借坚固的城防没被他们攻陷。从北京西南的保定到河南北部的渭水,所有主要的城池都被蒙古军队洗劫一空。

成吉思汗从北京向南,驰骋了500多公里。最后他之所以停止继续南侵,完全是由于黄河天险的阻隔,因为黄河水宽浪急,蒙古骑兵无法渡过河。

但是,成吉思汗的入侵并不仅仅限于河北境内。蒙古军队还向东南进攻,踏遍了山东境内的广大肥沃的平原,攻陷了山东首府济南。

济南是中原13世纪时期的大城市,成吉思汗来到这里,可算是大开了眼界。

山东的这个首府水源充足,文化发达。

城内有湖泊,湖中有巨大的睡莲;城内有公园,园中古木森森;城内有“千佛山”,山上有无数始于7世纪的塑像;城中生产华美的丝绸,绸缎广售远销。

成吉思汗攻陷济南以后,放弃东面的泰山不攻,率军越过北纬35度线,来到山东省南部边界水泊和围垦地地区。

从公元1194年到1853年,黄河就是通过这一地区向东入海的。在那里,就像在河北一样,北京宫廷命令农民进城避祸。但是,蒙古军队按照他们后来一再使用的残酷惯技,迫使俘虏和附近农村的居民包围城市。他们在攻城时,强迫这些俘虏和居民走在前列。被包围在城中的军民,见到自己的同胞被驱赶在敌人冲锋队伍的前列,在抵抗时也就只好克制。

就这样,除了几个真正无法攻破的城池以外,所有城市都相继陷落了。

成吉思汗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丝绸牲畜以及成千上万的可怜的童男童女之后,才率军退到了长城脚下。

在成吉思汗率领的中路军洗劫华北大平原的同时,他的另外三个儿子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率领的第二支军队循太行山向南进攻。

据我们掌握的史料记载,这第二支军队称为右路军。之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右路军”,是因为蒙古军队都是向南进攻。

这支右路军循河北西部太行山东麓南下,经过保定,一直攻到位于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的怀庆。

接着,他们又通过太行山南部山口,登上黄土高原。

成吉思汗家族的这三位王子登上山西黄土高原,进入由北而南将山西一分为二的汾水流域。他们溯汾水河谷北上,攻占了位于汾水河畔的汾水附近的主要城市如平阳、汾州、忻州等。

他们甚至还攻占了山西首府太原城,尽管太原城城墙高而坚,护城河水深而宽。在蒙古军入侵以前的历次战争中,太原城曾无数次阻止住了敌人的进攻。

马可波罗和其他13世纪时期的作者曾赞扬太原城十分繁荣,是冶金中心和葡萄种植中心。这样一个城市竟被蒙古军轻易攻陷,说明当时蒙古军队采取的战略曾使守城将士惊惶失措到了何种程度。

太原城守城将士原以为蒙古军队会从北面、即从大同方向进攻,所以他们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北线。当他们发现蒙古军队突然出现在南面时,顿时惊惶万分,不知所措。

蒙古军攻陷这座城池以后,即纵情洗劫,毁掉农场,屠杀农民,烧掉粮食。然后,他们打马北去,经代州和大同,返回长城脚下,在那里收藏好缴来的战利品。

之所以要将其战利品收藏在那里,是因为那里是他们的朋友汪古部的地盘,远离南方定居居民,处于大草原的边缘。

成吉思汗的弟弟合撒儿率领的第三支军队(左路军)也是从北京出发。

这支军队沿海岸,过平州,向东北方向进攻。他们沿路攻陷了山海关和涿鹿,接着又去征服金国的开国诸王(女真人)的家乡,即上满洲的挑儿河、纳水(即嫩江)、宋瓦江(即松花江),直至阿穆尔河(即黑龙江)等河流域。


兵临城下

公元1214年,成吉思汗的三支大军会师于北京。他手下的将领们又纷纷要求攻下北京城,但他又一次拒绝了这一主张。

这是因为,他比他的这些将领们更了解蒙古军队攻城技术的不足之处。同这些将领的主张相反,成吉思汗派了一名使节前往北京城内向金王提议媾和。

这位使节向金王转达了成吉思汗的如下一段话:

“金国黄河以北诸郡县都已经被我所占领,现在只有北京还在你的手上。这是长生天让我来惩罚你。现在我要准备班师回营了,不在顺天意惩罚你。那么你就不能顺应天意来犒劳犒劳我们这些王者之师吗?”

不幸而可怜的金王立即答应了成吉思汗的一切要求:黄金,白银,丝绸。

后来,中原的定居居民在想平息蒙古族牧民的怒火而求和时,总是要送这三样财宝。

这次,除了送上这三样财宝以外,金王还送去了童男五百名,童女五百名,马匹三千匹。

此外,金王还把金王室里的一名公主——歧国公主送给成吉思汗伴寝。

成吉思汗接受了这些礼物以后,即率军从居庸关穿过万里长城,退回蒙古。金王朝松了一口气,以为这下总算得救了……

实际上,金王是不能抱和平幻想的,因为,虽然以如此高昂的代价换来了和平,但这种和平当时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休战。蒙古军队已经积累了攻破万里长城及其附近的防御据点的经验,因而他们随时都会挥师重来。

毕竟,北京离蒙古草原太近了。

公元同年6月,金王决定不再住北京,要迁都河南开封,想躲避到黄河南岸去。

但是,他的许多臣民认为这一迁都之举是逃跑行为。

在南迁的路上,金王的一部分军队叛变,返身向北,投靠蒙古人去了。

成吉思汗是绝不会放弃这一良机的。

公元1215年3月,他派大将木合黎率领一支军队去围攻北京。

上一年,成吉思汗坚决不同意进攻北京城,因为那时北京城防坚固,卫戍部队齐集在城内。但现在,敌人的内部已经发生了混乱和内证,卫戍部队中已有一部分撤离了北京,他便毫不犹豫地决定攻占北京。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成吉思汗性格的特点之一。

他头脑清醒而冷静,总是善于辨别事情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只有在有把握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他才肯采取行动。

这一次他又看得很准,金王放弃和北京城内,留守将领已心无斗志。留守的将领之一完颜福兴心灰意懒,绝望自杀。另一位留守将领携眷逃之夭夭。

在这位将领逃走后,公元1215年5月,蒙古军队便在前面说到的已经投降蒙古的将领明安的带领下攻进了北京城。

当时金王统治下的北京城没有如今的北京城这么大。

当时的北京只限于指今日北京的“外城”,即今日北京的南部。但是,虽然如此,当时的北京仍不失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

环绕该城的城墙周长达43公里,有12座城门,城内分为4个“小城”,蒙古军队入城后不得不一个一个地攻占这四个“城”。

金国的皇宫设在今日的天坛附近,同时还有一座夏宫,位于靠近今日“紫禁城”之“北海”的白塔寺一侧。这座供金王驻夏的宫殿及其周围地面就是今北京的内城,在当时,这是一个供金王娱乐的巨大的公园。

整个北京城都被蒙古军摧毁了。

大屠杀也在人们的预料之中。蒙古军队放火烧掉了皇宫,熊熊大火持续了一个多月。

为避免被大火烤着,成吉思汗退驻于长城外侧的多伦附近,他不愿意枉驾来看一看他的战果。

正像所有其他的蒙古人一样,他根本不懂什么城市经济,对城市经济没有任何概念;

至少在他一生中的这个阶段,他还不知道除了把被攻陷的城市摧毁以外,还可以利用占领的城市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尽管他不懂得城市的用途,在占领北京以后,他仍派了三名军官去接收金廷府库里的珍宝,即黄金、白银、珠宝、丝绸等。

被派去完成这一使命的三位将官是汪古儿阿儿孩合撒儿失乞忽秃忽。金国一个名叫合答的将官来接收这些财宝,合答亲自去迎接他们。

为了讨好这三位蒙古将官,他取了几件绣金丝织品作为个人战利品赠送给他们三人,这种绣金丝织品相当名贵。

阿儿孩合撒儿和汪古儿为这种名贵织品所吸引,便收下了礼物。但是,失乞忽秃忽却表现得很廉洁,拒绝被收买。

他对合答说:

“以前这中都城及中都的财物是金帝的。而今中都城(及中都的一切财物),已成为成吉思汗所有。你怎么敢窃取成吉思汗的财物、缎匹,暗中送人?这些东西我不要!”

失乞忽秃忽等三人回到成吉思汗处交差。成吉思汗是很了解人的心理的。见到他们三人以后,他突如其来地问他们:合答向你们赠送了什么礼物啊?

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以后,便严厉责备汪古儿和阿儿孩合撒儿,同时极力赞扬失乞忽秃忽说:“你识得大体,慎职守,可以做朕的耳目忠臣!”

成吉思汗想充分利用攻陷北京所造成的有利形势,于是下令突袭金国的新都开封市。

但开封有黄河天险保护,蒙古骑兵要想渡过黄河是无望的。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骑兵采取迂回进攻的战略,从四面陕西一侧攻河南。


步步紧逼

公元1216年至1217年冬,蒙古将领三木合把阿秃儿攻取并洗劫了“中国的罗马”古城西安以后,便挥军从陕西南下攻潼关。

潼关位于渭水与黄河汇合处,即黄河向东拐弯处,处于华山与黄河之间的峡谷中,是阻挡蒙古军进入河南的重镇。

由于不能攻下这个重镇,三木合把阿秃儿便率军顺华山一侧继续向南。

潼关东面的黄河峡谷有洛阳扼守。三木合把阿秃儿避开洛阳不攻,再继续南进,来到嵩山下。

嵩山险峻峭拔,构成了他行军的巨大障碍。他在这个地区攻取了洛阳南面的汝州,终于来到由黄土和冲积层形成的广阔的平原上。该平原向北一直伸展到开封城。

他的行军计划,迂回前进的计划制定得很巧妙周密,执行得也很顺利,但攻开封的战斗仍然失败了。因为金人从容不迫地在开封城周围部署了比三木合把阿秃儿的部队远远占优势的军队。

三木合把阿秃儿攻到离开封4公里处时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和反击,只好后撤。幸亏这一年冬天来得特别早,天气酷寒,河水封冻,所以三木合把阿秃儿得以从冰上渡过黄河,顺利向北撤走了。

当时,成吉思汗已不大关注在中原进行的战争了。

金王已被赶到了黄河南岸,他对此已感到满足。此后,他再没有发动认真的攻势逼迫金王。即使在黄河以北,除了蒙古军队牢固控制的北京地区以外,他几乎只是把被他占领的中原土地看成是一块空地,一块供他留下的军队进行劫掠的地区。

他之所以持这种看法,部分是由于当时的蒙古人还不懂得城市生活方式。他们每夺取一个城市,接着就进行洗劫,随后就放弃海开城市而去。而他们一旦离开,金王便派兵来收复这些城市。

到了第二年,一切又从头开始。双方就这么攻陷、收复,收复、攻陷着。公元1218年9月,成吉思汗委任他手下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木合黎负责在中原的战事。

他作这样的决定很可能是由于他通过经验意识到了过去在中原的征战缺乏条理和连贯性的缺点。他授予术合黎以国王称号,赐给他金印。

木合黎也懂得了这样一条道理:

要进行中原式的攻坚战,就必须采用中原的战略,首先必须征召和组织一支步兵(由中原人组成),甚至必须组织起一支炮兵部队。

此后五年中,他顽强地坚持不懈地有步骤地在中原攻城掠地,占领城池要塞,再一次把金王逼到了河南境内。最后,他精力耗尽,于公元1223年4月死于任上。

在开始一段时期,成吉思汗的军队在中原北部的活动只是一味地破坏和摧毁。这是因为,作为草原游牧民和森林狩猎人,这些军队根本不了解文明。

但是,后来,成吉思汗从一位中原贵族身上接触到了中原的文明。

这位贵族是在北京陷落以后被蒙古军队俘虏的。

成吉思汗与这位贵族认识以后,逐渐了解到了中原文化,这一事件对蒙古帝国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在这里简单交代一下这一事件。

这位贵族名叫耶律楚材,是契丹人建立的辽朝的皇族后裔。

从种族角度来看,契丹王族属于蒙古种族。辽朝在北京统治了两个世纪(公元10世纪和问世纪)。公元1122年,金朝取代了辽朝。耶律楚材的祖先被赶下了台,随后便依附战胜者并忠实地为之效力。

耶律楚材本人就曾是北京金朝最后一位君王的顾问。在契丹人面前,成吉思汗灵活地把自己打扮成被金朝灭国的契丹人的复仇者。事实上,一部分契丹人也已响应他的号召,背叛了金王。

当人们向成吉思汗引荐耶律楚材时,成吉思汗并没有忘记他所持的这个宣传性的论点。他对耶律楚材说:

“契丹王族与金王族有世仇,朕今天可以说是为你们契丹人报仇了呢!”

“我的祖父、家父以及我本人,”耶律楚材回答说,“已经人朝侍奉金室,乃金王之臣仆也。我既然是金朝的臣子仆,若对朝廷还存在敌意,那可是犯有欺君之罪呀!”

要知道成吉思汗是非常敬重一个人的忠君情操的,即使这个人是敌人营垒中的人。所以,耶律楚材的这一番答话使成吉思汗感到特别高兴。

使他感到高兴的还有,眼前的这个耶律楚材,身材魁梧,胡须拂胸,说话口气庄重有力,令人肃然起敬。此外,耶律楚材还是一位博学的星相学者。于是,成吉思汗请他供职宫中。

从此,他二人便常在一起。每次远征之前,成吉思汗都要请耶律楚材占卜以测吉凶。

所谓占卜,就是把一块羊肿骨放在火中烧,然后取出观察羊肿骨上被烧的裂纹,据此判断吉凶事。这种占卜方式在蒙古族中间是很流行的。

耶律楚材不仅仅是一位顺应当时当地人们的思想的占卜者,他更主要的还是一位充满智慧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学者。

他充分地利用成吉思汗对他的信任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蒙古军队进行征战时,成吉思汗的一些将领只顾劫掠和摧毁,耶律楚材却只从一般的战利品中拿取几本中原的书籍和一些药品。

由于战争频繁,到处都是尸体,因而常常瘟疫流行。耶律楚树用得到的这些药品挽救了无数流行病患者的生命。

由于他的存在,中原的古老文明才开始对成吉思汗的思想产生影响。他深得成吉思汗的信任,但他从不滥用这种信任,他只利用这种信任做有益的事情。

他谨慎地利用这种信任,使成吉思汗撤销了一些野蛮的命令。

他进谏成吉思汗说:不应该摧毁耕地和屠杀农民,而应该保护农田和农民,向农民征税,这比摧毁耕地和屠杀农民更有利;不应该洗劫城市财富,更聪明的作法应该是为帝国的利益保护这些财富的来源本身。

后来他甚至大胆而明确地对成吉思汗的儿子说:战马上所建立之帝国绝不能靠战马来统治。

耶律楚材具有政治家的品质和才能,能如此迅速地发现他,得到他,倾听他的意见,这是成吉思汗的荣幸,尽管毡裘为袋的成吉思汗同这位北京宫廷的前大臣之间在文化教养方面存在着鸿沟。但他却从始至终保持着对中原学者耶律楚材的友情。


后记:

蒙古秘史第一部分到现在为止已经全部更新完毕。第二部分主要是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以及后成吉思汗时代的故事,因为有相当一部分考证没有完毕,因此在等一切全部整理完毕后再进行第二部分的更新。

在这里感谢大家的阅读、支持、点赞和打赏。毕竟我能力、精力和学识有限,因此难免有很多疏漏,在这里表示非常感谢,真的,非常感谢!!!

谢谢大家,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蒙古秘史(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