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练》|第十章 家庭亲子教育

我最伟大的工作是做一个父亲。

—— 郑振佑博士,ICF 大师级教练

家庭环境有多重要?

本章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让大家明白,家庭文化和家庭教育对孩子产生的巨大影响。

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全国有超过6100万留守儿童,在他们中,有15.1%的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29.4%的留守儿童一年仅能见父母一两次。

关于留守儿童因为缺乏来自父母家庭的关爱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媒体总有报道。我去年跟随六个大包公益组织,两次去到浙江淳安县的山区学校,一所80%以上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的学校,为孩子们教授社会情感类课程。

这所小学叫“卸岭小学”,卸岭,顾名思义,卸去这座山岭,这是山里人们的期望。看到下面的图片就明白了。山路不好走,从繁华的杭州市驱车过去将近3个小时,并不算特别远,却因为在山里面,阻隔了和外界的交通。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当地找不到工作,只好去外地奔波。孩子们就被留在了山里。

《自我教练》|第十章 家庭亲子教育_第1张图片

在其中一所小学的活动,让我深切体会到留守儿童内心所缺少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是一段我们从学校回来后,彻夜无眠,写下的记录中,其中的一段:

      在小学六年级班,带大家学习感谢怎么说。我邀请同学们去想一件自己做过的值得被感谢的事情。

      在往常带这个的活动,孩子们都能想到很多自己值得被感谢的事,一个班偶尔会有几个同学想不到。我会邀请其他同学帮他想。而在这个班级中,当我问有谁没有想到自己有值得被感谢的地方,几只小手很快举起,然后十几只小手,最后全班26个同学都举手了。当时的场景震撼到我了。

      按照活动的流程,我邀请我旁边的小女孩站起,请大家去帮她想一件值得被感谢的事。其实很快,就有另一位女同学对她说感谢,因为每次在叠被子的时候,她都能等她。我捕捉到那一刻,眼前这个女孩的眼睛一亮,露出带点羞涩的笑。说:“不用谢”。我说,你可以说:“谢谢你。”小女孩说:“谢谢你,我感到很开心。” 她说出感受的那一刻,我也很替她感到开心。

      我又邀请了另一位男孩,不多久也有人跟他说感谢。局面就这样被一一打开。感谢的地方不需要多惊天动地,我说:“六一班的同学们,谢谢你们,因为你们这么认真投入在活动中,让我们的课堂收获很多。” 我说,你们也可以感谢自己,今天起的早,今天没迟到,今天有认真的听老师讲课,今天在我们的课堂积极参加活动。当我这么说的时候,我看到他们小脸上开始放松的带点愉悦的表情。

      寻找到价值感,对他们来说如此重要。

第二次去的时候是一个月之后,他们还能记得我的名字,兴奋地叫我梅子老师。课堂里仍然记得我们上个月所学习的怎么表达感谢,对他人对自己。

他们内心有爱,有深深的爱,只是缺少唤起他们表达爱的环境。

《自我教练》|第十章 家庭亲子教育_第2张图片

四种家庭文化

作者把家庭文化分为四个纬度,包括欣赏纬度、信任纬度、责任纬度、希望纬度。

1. 欣赏纬度:

a) 真诚欣赏。

欣赏容易,真诚欣赏却需要用心去看到孩子并表达出来。这好比表扬和鼓励的巨大差别。当过父母的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孩子非常开心的跑过来让你看他的画作或者积木时,你说好好好。孩子会问:哪里好?你看都没看你怎么知道好的?而如果我们真正的去看到孩子的进步和值得肯定的地方,并具体的描述出来,结果会大不一样。比如,我们说:“ 我注意到你画的这幅画颜色搭配的特别美,而且这只小兔子也画的很逼真。你一定非常认真才能完成这一副美作。” 孩子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颜色、逼真、认真、都会是他努力的方向。

b) 发展个性。

作者用DISC来刻画不同行为特征的孩子。分别为权力型、社交型、平和型、完美型。

无论是哪种类型,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是“无条件的接纳”我们的孩子。用适合他的方式去鼓励和欣赏他/她。而不是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进行比较。

2. 信任纬度:信守承诺、接纳情绪

信任,是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基础。

3. 责任纬度:言传身教、设立界限

中国古书《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这说明了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重要作用。无论我们学了多少育儿知识,会用多少育儿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我们作为父母的示范作用。一个面对情绪无法妥善处理的父母是无法教会孩子积极应对自己的情绪的。

设立界限。界限,其实是让孩子很有安全感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说:“ 孩子享有自由和权利,父母承担所有责任和义务,这根本不是民主。在没有限制和规则的环境中,只会让孩子觉得混乱不适,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设立界限,其实是为孩子创建他的安全感规则。

4. 希望纬度:探索价值、发现梦想

巴菲特曾经说,父母唯一应为孩子做的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并鼓励孩子全力以赴地追求,并淋漓尽致地发挥。巴菲特自身的做法也示范了这一点。他并没有强迫儿子去继承自己的金融大业,却支持儿子彼得在音乐方面的发展。他们同样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同样快乐,同样成功。

如今,很多父母都在内心刻画了一个“理想”的孩子,把孩子推向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

央视花了10年策划、2年摄制的纪录片《镜子》,里面有一个叫家明(化名)的孩子。16岁,高一学生,辍学一个月。想摆脱父母的控制,做背包客,想当一个流浪歌手。

父母从来没有给过他机会自己做决定做事情。小到买衣服买东西,大到上学。无论做什么都必须经过父母同意。自己小时候买过东西回来,一买回来就被扔掉。骑车过街受限制,自己想告诉父母有哪些安全措施,父母不听完话却直接否定拒绝。喜欢猫狗,一买回来就直接被父母扔掉。家明说,他伤害自己为的只是向父母证明“我可以”“我是个坚强的人”。父母却永远只会说“我是在他们的底下长大的。”所以,自己才想出去,怎么样都想出去。不想一直在父母的想法下生活。父母从来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知道把想法强加在他身上,父母永远觉得自己是小孩子,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不被信任。

纪录片中,心理学家问:假如家长们还有十分钟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大家怎么想。家明的父亲说,我“希望孩子这一辈子比我活得好。” 而家明的父亲认为好的意义是实现他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孩子的理想。他仍然认为孩子的理想需要纠正纠偏。心理学家讽刺的说了一句“你死不悔改”。其实,这是个事实。而且有很多类似的父母。

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如其所示,而不是如我所想。

看见孩子,因为他们本身就很美。

《自我教练》|第十章 家庭亲子教育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教练》|第十章 家庭亲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