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他,唯手熟耳”――论写作

        这两天逛公众号、逛的时候,一些挺热门的文章下面总有写作快速入门课程、新手写作指导之类的推广。我没有上过这类课程,也不知道其中的实用性有多少,只是想借此谈谈我对写作的看法。

        从小学起,我的文章就写得还不错,总是被老师当作范文拿在讲台上读。偶尔也会被推荐去参加各种市里省里的征文比赛、写作比赛,都只是三等奖而已(虽然我有时候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但每次都是这样的名次也总有点不甘心)。

        曾经我有一度以为这可能是我与生俱来的一种语言天赋吧!直到很后来读了一些作家传记才发现,天赋或许存在,但最终成就你的不过“积累”二字。

        我小时候家住在书店旁边,附近没有什么同龄小朋友可以一起嬉闹,去书店看各种彩印的儿童书便成了我唯一的乐趣。开始哪会看什么有内涵的东西呀,总是挑着画多字少的图册,这些书薄、又好看,没几分钟就能翻完一本。直到我十来岁的时候,去一家新书店也总是先去儿童区把这些故事书翻个遍先。时间一长,这种类型的书我几乎全部看过了,我就只能转战童话寓言。当然,我是格外渴望看漫画书的,但是小时候书店里的漫画书不是被锁在专柜里就是有专人看管,简单说,就是不买就不能看,看了就得买。

        再大些,上了小学,各种作文书又成了我的新宠,每天晚上窝在床上都要看两篇才能睡,那时候的我对那些游记、书评、散文什么全是美美的话的文章是不敢兴趣的,小傲娇地只看有故事有情节的章节。

        看得多了,自然也有内容可写,是那种不自主地,想要记录的条件反射式冲动。一年级的时候,我就给自己买了个日记本写每天发生的事情。后来大些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也有布置写日记的作业,本来是每周一篇的,后来突然开始个写日记大赛,没有奖品,然后对于那时候的我们来讲,没有什么比本子上有大大的红色“A”和被老师当众表扬来得更开心了。几乎每个人每周都会写五六篇交上去。然而,只有写的好的、比大家都好很多的才会被老师当范文读。天知道我小时候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虚荣心。

      有一次,我在写作文作业的时候正好突然想起之前好像读过一篇差不多的。于是,我便把那篇文章找出来重新读了一遍,真的写得特别特别好,我照着它的格式语言风格模仿着写了我的作业,也算是有丢丢抄袭吧,重合率估计有五成左右。

        那篇文章,是我第一篇被当做范文的文章,是我第一篇被校报收录的文章,给了我特别大的鼓励和启发。当然,我不是在鼓励抄袭,而是在你什么都还不会什么都写不出来的时候,模仿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能让你很快地学会写作的方式。

        再后来,我开始做积累本。说来特别好笑,初中的时候腾讯微博开始出来,我们班大部分人都在玩,而且基本上都会关注那些各种语录各种心情日记之类的博主,那些号总会推送一些特别文艺特别有哲理的句子,我把他们抄在本子上,隔一段时间就当QQ签名用,感觉特别酷。什么“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奋力奔跑”、“最美的话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我会一直在”以及各种泰戈尔诗集……我记了很厚很厚的一本,这奠定我现在爆炸矫情的文风哈哈^ω^。

        积累真的很重要,我基本上只要读书就会在身边放个本子随时记。在我上高中时,这个方法有了大用处,老师布置作文,我没灵感的时候就翻翻,找到一句看着挺有感觉的话就把它扩成文艺的开头,或者直接当开头,然后根据它编故事,再一顿鸡汤结尾。语文考试前夕,我也会读好几遍,当你自己编不满字数时候,就各种大脑搜索默上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这句话被传颂烂了,可是确是非常有效果。这里的读,不仅仅是翻阅,也是积累,还是你头闹中的二次创造。

      之前高中做文言文读到这样一则故事,卖油翁往口像铜币孔大的罐子里倒油,他毫不费力地就做到了,且油没有洒出来一滴。别人问他秘诀,他说:“无他,唯手熟耳!”

        写作也是一样,虽然我也上过挺多补习班的,但我依旧认为写作还是得靠自己,秘诀无他,唯多读,多模仿,多思考,多创作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他,唯手熟耳”――论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