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果枚+释若公式写作+旁征博引

第一题:自己去找5篇文章,必须有观点文,故事文,技巧文,图书解读文。用课堂上讲的拆解方法进行拆解,并做成思维导图。

第一篇拆解文章:选自公众号:有书《别让你的春节,只活在手机里》(观点文)

082+果枚+释若公式写作+旁征博引_第1张图片

第二篇拆解文章:选自公众号:剽悍一只猫《世间最美的艳遇》(故事文)

082+果枚+释若公式写作+旁征博引_第2张图片

第三篇拆解文章:选自公众号:罗辑思维《新年聚会,如何成为各种话题都接得住的人?》(技巧文)

082+果枚+释若公式写作+旁征博引_第3张图片

第四篇拆解文章:选自公众号:有书《看了《傅雷家书》我才明白: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图书解读文)

082+果枚+释若公式写作+旁征博引_第4张图片


第五篇拆解文章:选自公众号:有书《董卿又缺席春晚,倪萍经纪人抱不平:8个字令人深省  》(观点文)

082+果枚+释若公式写作+旁征博引_第5张图片


第二题:在第一题中选择一篇文章,模仿一篇文章,要求结构、风格一致。字数2000字以上,最好和原文一致,要在作业中附原文链接。

仿写文章:

                                                               别让你的孝敬,只停在表面


082+果枚+释若公式写作+旁征博引_第6张图片

又是一年春节到,家家户户庆团圆。

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家,是温馨的港湾;回家,为的是表达孝心,尽孝敬之情。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回不了家的,即使远隔千山万水,电话拜年、微信祝福,也会伴随着除夕的鞭炮声如约而至。

如今,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讯,让人们表达孝敬似乎变得容易,可我们的孝敬却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

01.孝敬成了朋友圈的作秀

我们常看到,某些人回到久别的家,不是尽心陪伴父母,而是先在朋友圈里发张和父母的合影,然后配上一句“爸妈,我爱你”,就等着看其他人来点赞,孝敬父母成了完成任务。而自己真正是怎样做的,只有自己知道。

不知什么时候,朋友圈代替了真实的生活。精心P过的图、组织好的话语、给父母的红包截图,让我们的生活显得无比幸福、完美。就连孝敬,也变成了一种炫耀和作秀。

02.孝敬成了“我在你身边看手机”

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倒出了家人对团聚的期望。歌词写道:“妈妈准备了一桌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但现在我们回家团聚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电视剧《恋爱先生》中,父亲面对儿子坐在自己身边看手机,对自己的问话很冷淡,说了一句话"什么常回家看看,回家也是看手机"。真是太扎心了!

想必大家对下面这个公益广告不会陌生吧?

一大家子人聚会时,男女老少围坐桌前,看起来其乐融融。酒足饭饱过后,每个人都习惯性地拿出自己的手机,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只有两个年迈的老人相视无言,一脸无奈。

有人戏称,过年“就是换个地方玩手机”。我们的孝顺,败给了手机,我们的孝敬,成了“身未动,心已远”。

082+果枚+释若公式写作+旁征博引_第7张图片

03.孝敬成了敷衍和嫌弃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京东物语》,把长大后儿女和父母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对日本老夫妇,决定趁着身体硬朗,到东京的儿女家住几天。

没想到让别人羡慕他们的东京之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当医生的大儿子忙了一个星期,临时又接了急诊。没法陪二老出去玩,他就把父母交给了开家庭美容院的妹妹。妹妹更精于算计,连丈夫买给父母吃的糕点都嫌贵。她打电话让守寡的弟媳妇带父母游览东京。还和大哥一起,花钱把父母打发到一个叫热海的地方去旅游。

因为热海的旅馆昼夜喧闹,父母提前回来,女儿很不高兴地抱怨,并当着其他客人的面,说自己的父母是老家来的亲戚。

懂事的父母想着不给女儿添麻烦,母亲到儿媳妇那儿凑合一夜,父亲则去找自己的老友。没想到老友住处已租给别人,老友又约上另一个朋友,三个老头一起到酒馆喝酒。

那一晚,三个人不由地感叹“没有孩子会寂寞,有了孩子又会嫌弃你”。早就戒酒的父亲喝得酩酊大醉,最后被警察送了回来。女儿抱怨父亲不懂事,父亲像个小孩一样,小心翼翼地回答。

第二天,两位老人决定回家。但在半路上,母亲就病倒了,只好在三儿子所在的城市下车。三儿子向同事抱怨,大半夜的,又是借被褥,又是叫医生,好一顿折腾。

到家没多久,母亲就去世了。大儿子、女儿和二儿子媳妇都急匆匆地赶回来吊唁,三儿子却没有回来。之后,只有二儿子媳妇留下来陪父亲多待了几天。

一家五个孩子,听上去父母该有多么幸福啊!但只有在守寡的儿媳妇——和这个家庭没有关系的“外人”跟前,两个老人才感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又一次扎心了!

也许生活让我们不得不改变,曾经的善良、温暖被生活磨砺,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辛辛苦苦养大孩子的父母,面对我们的冷漠和敷衍,会多么难过啊!

每一个儿女都会做父母,每一个父母都会老去。当有一天,你的儿女这样对待你,你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082+果枚+释若公式写作+旁征博引_第8张图片

04.走心的孝敬,才是真正的孝敬

我们也许觉得,给父母钱,带父母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但其实,真正的孝敬,不是你给了父母多少物质的享受,而是给了父母多少精神上的慰藉。

曾看过一个网友的故事。他开始工作没多久,每个月除了开销,几乎没有什么积蓄。但他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开开心心地和妈妈聊天。只要回家,就给父母剪指甲,捏肩膀,陪他们说话。有时候,他也会网购一些不太贵的衣物寄回家。父母拿快递时,村里人都羡慕地说他们养了个好儿子。

虽然给父母做一些事情并不花钱,虽然那些衣物并不值钱,但父母能感受到儿子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这就是真正的孝敬。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对父母好好说话,这一点看似简单,但要长期做到却不容易。

当我们和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当父母不小心做错了事情时,我们是好好说话,还是由着性子,大发雷霆、抱怨不止,让父母寒心呢?

我们常常忘了,曾经的我们什么也不会,是父母耐心地教我们走路、说话、做事。当他们老了,行动不便,思想落后,我们却抱怨他们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嫌他们落伍。

父母健在时,对父母和颜悦色是孝敬;父母有病时,不离不弃,陪伴他们走完最后的日子,更是难得的孝敬。

李开复的母亲晚年得了病,不认识自己的儿子。但李开复回忆起母亲在他小时候的引导,成长道路上对他的严格要求,事业遇挫时的全力支持,心怀感恩。他放下所有的事情,每天陪在母亲身边。一直到最后,母亲在他的怀里离去。他说:“这样,我和母亲都没有什么遗憾。”

父母老了,害怕孤独,最怕觉得自己没有用。儿女如果能从平时的聊天中了解到父母的需求,或者父母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帮助父母满足需求,完成心愿,就是更高层次的孝敬。

喜欢乐器的,动员父母学习乐器;喜欢新事物的,教父母使用智能手机、发微博、做直播;想去旅游的,带父母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喜欢种植的,给父母买一小块地,让父母侍弄花花草草。

给父母真正想要的,而不是你想给父母的,就是走心的孝敬。

 

05.别让你的孝敬只停在表面

今年央视春晚小品《站台》又一次感动了我们。

佟大为、杨紫扮演的小夫妻,为去谁家过春节在车站上闹了别扭。当佟大为扮演的儿子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后,流泪了。原来,母亲为了不让小两口为难,谎称和丈夫到三亚去旅游了。但来电显示却是座机。妻子被感动,答应并陪丈夫回公婆家过年。

其实,每一个父母希望的,无非是自己的孩子过得好。长大成人的我们,更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别让我们的孝敬,成了朋友圈里的作秀;别让我们的孝敬,变成“我在你身边看手机”;别让我们的孝敬,变成敷衍和嫌弃。

真正地关心尊重父母,耐心倾听父母的需求,帮他们找到价值感,帮他们圆梦,让孝敬走心,是我们做儿女的必修功课。

因为,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请从现在开始,别让你的孝敬,只停在表面。


第三题:照课堂中介绍的精简版讲述稿步骤,写一篇精简版讲书稿,字数:2400—2600字(字数必须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否则作业不合格)。要专门标注清楚,你在什么地方用到了“阅读理解、旁征博引”中的什么技巧。说白了,就是要你去刻意用公式去写作。

书太多,读不完?这样做会让你轻松前行……

每天,我们会接触大量的信息:打开电脑,推送的消息扑面而来,点开微信、QQ,上百个未阅读提示赫然出现,打开公众号,无数个小红点,让你心痒,又无力招架……

太多的消息等着我们看,太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学。可是每天每个人只有24小时啊,除去吃饭睡觉、工作之外,用于学习的就只有四、五个小时。

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多看一些书,多读一些有趣的文章呢?

曾经的我,焦虑,惶惑,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名为《快速阅读》的书,解决了我的困惑。这本书是英国人东尼博赞写的思维导图系列书籍之一。

东尼·博赞,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被称为“英国记忆力之父”,人类大脑潜能与学习法研究专家。出版了87部专著或和合著,系列书销售已经达到1000万册。

这么厉害的作者!你是不是也暗暗赞叹?那么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呢?

从书名就可一览无余。快速阅读,顾名思义,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快速阅读的知识和技巧。

快速阅读,真的可以做到吗?做事总是磨蹭、慢半拍的我很好奇,不由地读了下去。在当今信息过载的社会,掌握快速阅读的知识和技巧,特别有助于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中抓住重点,获得信息,实现高效学习的结果。

《快速阅读》主要分五个部分,介绍了快速阅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第一部分:什么是速读。第二部分:聚焦核心速读技巧;第三部分:克服阅读障碍;第四部分:成为速读大师。第五部分:快速阅读的技巧训练。全书从脑科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了大脑认知的特点和心理学中注意力的提升,最主要从实操的角度,教会读者如何从自己原有的阅读现状出发,不断进行快速阅读训练,获得能力的提升。这是是一本理论性和实用性兼备的好书。

(此处运用了阅读理解里的重述技巧)

那么,我们从这本书中能获得哪些收获呢?

1.以往的阅读习惯往往是错误的。

从小到大,老师和父母常常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读书。所谓的认真仔细,无非就是拿到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读完。然后老师和父母说,我们要把好词好句划下来,还要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本子上,也就是做摘抄。

听话的我们也常常照做,读书成了练字。至于为什么抄,抄下来的作用是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也不去想。

几十年来,我们也在读书,但是我们读过的书,真的“化成了我们的血肉”,反正是脑子里没有留下些什么。

在《快速阅读》这本书中关于应用跳读和略读的内容,让我联想到了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也写到了阅读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而检视阅读就是所谓的略读。在很短的时间里,快速了解书名、作者、序言、目录,了解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就是略读。略读的目的是从整体架构上了解一本书的大致情况,对书有个整体印象。因为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精读。(这里运用了旁征博引的“旁”的技巧,即从其他书中找到类似的说法。)

培根在《谈读书》中写道:“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 (这里运用了旁征博引的“征”的技巧,即引用名人名言。)

可见,不同的书,需用不同的方法。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阅读也是如此。在当今社会,要想适应快节奏、信息过载的现状,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自己。(这里运用了旁征博引的“引”的技巧,即发表议论。)

2.快速阅读有法可循。

在这本书中,东尼·博赞对阅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阅读,是个人与符号之间的全部相互联系”,“学习的七个层面分别是:辨识,吸收,理解,知识,保留,回忆,交流。”其中关于阅读方法,作者介绍了三种阅读方法供读者训练:双行扫描、可变扫描和反向扫描。

曾经在上大学时,我也阅读过关于速读的书籍。书中要求把手指指在纸张的中间,眼睛盯在手指端,缓慢地从上指到下面,眼睛也随之跟着,大脑也随着书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当时我研究速读方法,纯粹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效果,就不得而知了。(这里运用了旁征博引的“博”的技巧,即讲故事。)

而在《快速阅读》书中介绍的这三种方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同时必须不断地训练才能让自己养成速读习惯。

有网友说“东尼·博赞的书读了没有用”,还有人说“东尼·博赞是骗子”。我认为,有时候觉得读了别人的书没有用,也许你根本就没有用。(这里运用了旁征博引的“征”的技巧,即征用别人的话。)

前几年,网上曾有一句话很火:“为什么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是啊,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

很多时候不是道理不对,而是你并没有付诸行动,仅仅停留在“我知道”“我听说过”,而不是“我做过”(这里运用了旁征博引的“引”的技巧,即发表议论。)

就像我们都在学习如何写作。很多小伙伴都听过释若老师公式写作的免费公开课。听完后,热血沸腾,好像自己真的找到了写作的真经。但是如果不亲自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并不断修改,学习别人的好文章,思考自己的不足,进行调整,到头来我们也不会写出好的文章,也不会最终实现文章变现。(这里运用了旁征博引的“引”的技巧,即发表议论。)

3.经过训练,你也可以成为速读大师。

任何事情都有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有个成语说“循序渐进”,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们现在很多人,包括我,常常犯“急功近利”的错,总想着“一天到达罗马。”

学到一些干货,好想让自己马上就变得很厉害。结果,干货吃多了,噎住了,消化不良,最后又会退回到“什么也不信,什么也不做”的老路。

著名投资人、比特币首富李笑来在都到APP里开过一个专栏,叫《通向财富自由之路》。

李笑来讲道理特别善用类比。有一次他用拿筷子做类比,来说明学习投资也是从不会到会,再从不熟练到非常熟练。这个例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

李笑来从一个从来不会用筷子的人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每一个指头应该怎么放、怎么捏,就像在你的面前放了一幅动态示意图。然后,他说,现在你虽然看明白了每一步,但如果只练一次,或只练几次就以为会拿筷子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说:“做一件事情,入门快,但要做到熟练却不容易。需要不断地练习,直到非常熟练,才算真正地会了。” (这里运用了旁征博引的“博”和“征”的技巧,即讲故事和征用别人的话。)

有句古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原理和方法告诉你了,最重要的是不断地实践、调整、、总结、提升。

使用筷子如此,快速阅读也是如此,愿你读过《快速阅读》,找到一把高效学习的金钥匙,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海洋里自如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082+果枚+释若公式写作+旁征博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