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拆墙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高校拆墙之路为何如此艰难_第1张图片

最近,一则北京将在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试点“拆墙”的新闻流传于网络。事后,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对此做出了澄清,指出本次规划是为推进高校周边区域路网管控,不涉及任何拆围墙、改成开放式街区的事情。据悉,市规划委已结合具体项目对人民大学、北科大、北理工、政法大学及北航等高校的道路系统进行了研究,重新钉桩道路红线,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这次“拆围墙”事件虽然已被官方部门解释,但仍然引发了公众对于“高校是否应该拆围墙”的大讨论。其实,从今年年初开始,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就一直未曾停息。早在今年3月,北京西城区在三里河二巷拓宽道路时,就因为被误解是“拆墙”而引发舆论讨论。而这些讨论都源于今年2月份政府出台的“街区制”推广令。在推广令中,政府表示要发展街区制,借此解决交通拥堵。通过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由推广令可知,城市“街区制”改造已经成为了大潮流。不仅如此,现实情况也表明,高校融入社会已经成为现实需求。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人口密集、高校林立的城市,因为高校的围墙封闭,已经造成了交通拥堵、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饱受争议。而且今年多发的大学生受侵害案件也让人们反思出围墙的作用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反而因为有围墙而造成的思想松懈使得受侵害案件有增无减。而如果政府能够按照国外高校经验将部分高校道路向社会开放,通过拆除围墙将校园道路与城市道路衔接,这将对完善城市路网体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实纵观世界,国外的很多大学都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与社区融为一体,大学里的很多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的公共设施。但在中国,由于高校的围墙封闭,类似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学校设施也是封闭使用的。这就出现了在城市公共体育文化设施的短缺的同时,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在假期常常出现闲置浪费的情况。而事实上,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制,财政投入还是占了很大比例。在这种情况下,禁止穿行学校,或者付费穿行、付费停车,校内设施不对外开放等做法就显得有些不合理。但高校选择围墙,而不是打破围墙融入社区,不单单是为了占据公共资源,更多的是为了避免很多潜在的问题。

首先就是安全问题,这个安全问题就包括财物安全和交通安全。首先,假如校园没有门禁,校外人员和车辆就可以随意进入,偷盗之类的案件数量将会上升,等于把社会风险分担给了校园。其次,校园里的道路相对狭小,而在上下课的时间段校园里的人流、车流量很大。而且一旦开放,校园里的车速很难得到限制,那校园内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将会大幅上升。相对于开放所带来的便利,推倒围墙对社会开放校园,对校园内的安全防护则是一个更大的考验。

加之近年来大学生受侵害案件的频发,很多学生和家长也对拆除围墙持拒绝态度。很多反对者认为,虽然围墙的作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一旦拆除,校园犯罪率将会大幅升高,校园将不再成为社会里的一片净土,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其次,开放高校对校园里的环境也是个不小挑战。打破围墙,高校“社区化”就意味着带来更多人流量。而这很容易造成环境、噪音等污染,对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会产生不小影响。比如武大就因为参观樱花人数过多,给学校的正常教学任务带来了影响,选择采用预约制来限制人流量。还有就是公共资源的抢占问题。学校内如运动场、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虽然在寒暑假期间会空闲出来,但在很多学校,这些公共设施在平时都是稀缺资源。而且有些大学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本校学生要求,如果此时对民众开放,那校园内的资源将会更加稀缺,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将会更加不便。

除了打破围墙会对校园和学生造成的直接影响外,其背后隐含的管理问题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关注。开放高校道路资源,虽然会为城市交通带来便利,却也会在无形中提高道路建设和维护成本。而外来车辆进入带来的乱停车等问题也会加强学校的管理成本,围墙拆除后安保投入的增加也是个不小的问题。那这些新增加的费用到底要由谁来出,校园内车辆管理是学校负责还是政府插手,这都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高校拆除围墙作为社会发展大趋势,应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得到重视。而因为它本身的复杂性和可能带来的问题,我们在进行“高校社区化”时就应该做好相关配套准备工作,打消学生和家长的顾虑,这样才能使得高校的道路、设施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运用。

要实现高校社区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安全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因为国外的很多大学从建校开始就没有围墙,而它们的安全主要是依靠加大安保力度和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例如在美国,高校的安保分为两类,一是有安保人员在整个校区来回巡逻,二是每栋教学楼等单体建筑内都有安保,安保觉得进来的人可疑,会让其出示有照片的身份证件。除了安保,加强和社区合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比如耶鲁大学在校园枪击案后并没有通过建筑围墙来提高安全系数,而是注重加强与周边社区的合作,来消除隔阂,实现校园与社区的无缝衔接。

对于环境和资源抢占的问题,则可以采用分时段开放方式。比如当学校的公共资源明显不满足本学校学生时,对于市民的开放则可以放到寒暑假期间。校园内的重要道路也可以采用分时段的方式对社会车辆开放,在学生上学、放学时段则不充许社会车辆通行。晚上休息时间也不允许大型货车通行,不允许鸣笛等,从而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除了解决可能带来的问题,“社区化”的循序渐进也需要注意。为了减少学生、家长、校方的顾虑,我们可以先采取试点的方式,对于老校区先不予以改造,现在新校区进行试点。在各高校新校区规划中尝试使用“高校社区化”理念,通过和社区的良性互动,产生更优化的解决办法。在试点过后,根据开放效果再进一步决定城内老校区该不该拆除围墙,并制定详细的拆除步骤,听取学生、家长、校方、居民的多方意见,形成维护多方利益的解决办法。

学校是否拆除围墙,其实不只是是否能够缓解道路交通的问题,其深层次蕴含的思想实质是我们的大学是否选择一种开放的理念。当今中国,很多大学因为围墙的阻隔、教育资源的占有而成为了城市中的“文化孤岛”。除了本校的学生,大学的精神内涵并不能影响其他人,这本身就和大学的理念相悖。而大学的开放也不应该仅仅建筑、道路的开放,而更应该是一种思想、教育的开放,是面向大众,面向人民的开放。这不仅将对社会的文化氛围起促进作用,对大学自身的办学合作、科研行动也是十分有利的。

拆掉有形的围墙或许不难,但拆除思想保守和理念封闭的制度高墙,却难上加难。这背后不仅是文化氛围,更是教育资源的均等化的问题。此次对高校围墙拆建的误读,也正是人民对文化开放和教育均等的呼声与需要。而政府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行动与反应,也值得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校拆墙之路为何如此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