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明园重建问题浅谈遗址保护

文/三丙君

2008年2月18日新闻报道浙江一家民间团体在北京宣布正式启动圆明园重建工程的社会募捐。同时,圆明园重建的一期工程也将在年内于浙江横店正式动工。该项目总计划投资200亿元,耗时5年完成,占地6000多亩。这则新闻一下就将圆明园重建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围绕着圆明园是否应重建,相类似遗址的保护问题而产生的争论也是层出不穷。本文旨在通过圆明园重建问题,提出自己对于遗址保护的一些思索。

一、两大派别

从理论上说,文化遗址的保护应当根据遗产类型、遗产价值和遗产面临的问题,按照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和原则,遵从国际和国内相关法律和法规,引入尽可能丰富的理论与方法,并结合遗产本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保护的策略和技术路线。然后在遗产保护规划的基础上,针对遗产存在的威胁,制定保护实施方案和修缮方案。在方案评审通过的前提下,对遗产进行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虽然2000年制定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可是长期以来,对圆明园保护的指导思想并不明确,学术界讨论了将近20年。大体上有四种意见:一是主张全面复建;二是坚决保护现有面貌,反对任何方式的改造;三是主张恢复山水景观的空间格局,反对建筑复建;四是主张恢复主要景观,提倡一部分建筑的复建。这四点可以概括为重建派和遗址派两派。重建派学者主张遗址的保护是必要的,但更应该注重建筑和园林的辉煌。圆观园作为“万园之园”,曾被欧洲人称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它是19世纪人类建筑园林文化的集大成者,可目前除了西洋楼景区的建筑废石,其余景观几乎一无所有。而成为圆明园遗址标志性遗存的西洋楼残景,不能代表圆明园的精华和主体。所以他们认为圆明园最需要复建的是代表中国建筑和园林艺术最高水平的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景观。而遗址派学者则认为圆明园的历史见证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它的文化遗存价值,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原初性。通过大兴土木“再现”出来的圆明园只不过是一件“假古董”。如果需要复古,还不如让现代建筑师通过建筑学原理,创造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新园林。①

横店项目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商业化的复古行为,它不属于重建派。虽然横店项目负责人极力把异地重建圆明园与遗址保护、弘扬文化扯上关系,如总指挥徐文荣就认为“北京的圆明园遗址记录的是1860年的屈辱史,而横店圆明园的任务是重现1860年以前的艺术辉煌”,但它只是一种旅游商品,不能更好地保护圆明园遗址,反而体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明确指出:“八国联军的大火中,圆明园已经死了,如今残破的圆明园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因此,不管在哪里重建,价值都不大。同时,圆明园并非短短5年、10年就可以完成的。与其如此,不如将这笔资金用于当前迫切需要保护的古代文化遗产,或者干脆建造一些展现当代风格的建筑,其中可以融合古代建筑精华,为后代子孙留下当代的文化印记。”②圆明园管理处为此召开新闻发布会,坚决反对圆明园异地重建。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也明确表态,重建圆明园没有可能。这样看来,全部重建或是异地重建圆明园都是不可行的。

二、圆明园遗址目前状况及保护对策

根据北京林业大学对圆明三园的调查研究,他们将调查的124处景点(圆明园58处,长春园31处,绮春园35处)大致分为2类,一类为原有景点的调研,共109处,仍存留有遗址共38处,完全被毁和已看不出原有遗迹的共有37处,在原址上重新修复的有7处,新建建筑用作服务管理或他用的19处,新建并被其他单位占用的8处;另一类在非原有景点处新建的建筑共15处。①从中不难看出,圆明园大部分建筑已被毁坏或看不清原有遗迹,只有少部分被保护或修复重建,遗址保护状况很不乐观,及时有效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按照2000年颁布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圆明园遗址保护应该以遗产价值为核心。目前圆明园被定性为遗址公园,主要有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和园林艺术科学研究、文化交流和游人观光游览四大功能,它的保护主要也应该围绕这四大功能展开。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圆明园遗址保护应该以恢复原状为主,做到修旧如旧。可是圆明园经历了康雍乾三代的辉煌、英法联军的火烧、同治光绪的修复、八国联军的再度洗劫和近代“石土木”三劫等多个时期,它的原状较为纷繁复杂,需要具体对待每一个时间点的原状。关于这一点北京大学的张成渝教授有很好的总结,她通过详细调查指出西洋楼景区、含经堂和九州景区可以较好的反映出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洗劫,以及北洋军阀石劫的状况,教育功能较好,尤其是西洋楼景区,其存留于地表的遗迹很多;科研和观光功能也明显优于其他景区。②

同时文化遗址保护还需要坚持原真性的原则。“原真性”一词源自于《威尼斯宪章》,它要求我们“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并将它们的原真性充分完备地传承下去”。③徐嵩岭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层面的原真性,包括地点、实体、材料、技艺、功能、环境和社会联系,知识层面的原真性和精神文化层面的原真性。具体到圆明园,物质层面的原真性主要反映在景点的建筑上。对于建筑物的保护可以适当有选择地恢复或重建一些关键性的建筑物,但这一过程需要严格按照《威尼斯宪章》第九项,即“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完全保护和再现文物建筑的审美和历史价值,不能有丝毫臆测。任何一点不可避免的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建筑外观明显地区别开来,并且要看得出是当代的东西。”而且对于建筑的重建不能局限于单个建筑物,还应恢复建筑物原有的环境,这体现了文化景观遗产的完整性。随着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也可以采用声光电等数字模拟技术,通过虚拟软件,依据历史资料,模拟出建筑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模型,便于游客了解圆明园建筑的整体形象,利于加深对景点的印象。白庚胜就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从过去传统的保护模式里跳出来,把最古老的民间文化遗产用最尖端、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这是最有前景的保护手段。④知识层面的原真性主要体现在关于圆明园的影像、图片、数字资料、历史文献和口头流传信息等资料。对于这一部分的保护,可以在圆明园内开辟博物馆,陈列展示给参观游客;也可以与景区建筑搭配使用,使游客更加生动、清晰地了解景区原貌,为物质层面的原真性保护服务;另外,将这些资料编辑成书出版发行也不失为一种保护的好办法。精神层面的原真性主要就是作为英法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国耻,具有一种符号和象征意义。圆明园弘扬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不能削减,张成渝教授建议把国外侵略者掠夺区域作为空间主体,重现圆明园被毁时的状况,使游人认识到圆明园的文化价值,进一步加深其被焚毁的国耻感。⑤

三、小结

总之,圆明园的遗址保护应该围绕它的四个功能展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以观光和研究为辅,保护优先,有选择地适当重建恢复一些景点,坚持“原真性”和“不改变原物原状”原则。可以借助高科技数字手段,恢复圆明园整体图貌,展示圆明园的辉煌胜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要破镜重圆,追求圆满无缺,横店重建圆明园也是这一思维惯性的产物,但正是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才更能体现被侵略亡国的切肤之痛。如果要在横店复制一个圆明园,那我们是否也需要再建一个华丽的阿房宫。也许正如廖保平所说的那样,“复建圆明园无为就是最大的作为”。


①参见苏实《“不求原物长存”——从圆明园重建之争小议“假古董”建筑》,建筑学报,2008年第8期。

②参见李扬《浙江横店重建圆明园引争议》,科学之友,2007年第23期。

①参见曹新 张凡 韩梅 康丽芳《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国园林,2008年第11期。

②参见张成渝《从原真性保护看圆明园遗址的功能分区展示》,同济大学学报,2010年2月第21卷第1期。

③参见《威尼斯宪章》引言部分。

④参见孙淑玲、倩男编《白庚胜文化遗产访谈录》第113页。

⑤参见张成渝《评“‘不求原物长存’——从圆明园重建之争小议‘假古董’建筑”》,建筑学报,2008年第12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圆明园重建问题浅谈遗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