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重点内容摘要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成甲著


读此书前想解决的几个问题

1. 如何改进学习方法?

2. 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3. 如何运用临界知识?

4.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读完后基本上都找到了答案

友情提醒:本文特别长,其实这是写给自己看的,目的是把这本书的重点脉络和我觉得重要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包括当时的一些感觉,以后再想重温,便不必翻书了。如果你是知道此书却一直没空读的,或许也可以花点时间看上一看,如果你是看完想简单复习一遍的,那也可以试着往下翻上一翻。


自序

《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作者多次提及,所以引为重点延伸阅读的书目,这里提到一个词,叫“普世智慧”,我的理解,其实就是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临界知识“,只是换了个名称,在成甲老师后来的一篇文章中也有提及,其实临界知识就是指基本规律,但是这么说太过普通,不容易被重视,所以用了一个听着不同以往的词来命名,以避免错误定价。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知识管理三个维度:一是数据管理的维度,二是信息管理的维度,三是底层规律的维度。

引言

主要就引入了两个问题:什么是知识?什么是临界知识?这都将在后面的章节详细阐述。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一、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左右):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第二个阶段(2000年开始差不多持续到现在):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第三个阶段(即将到来):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这三个阶段的说法,我深以为然。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美团网创始人兼CEO王兴

二、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这里他用三个层面的比较来分析不同深度的认知模式,分别是形式、回答的思考方式、答案的效果,得出的结论就是: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而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尝试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相较核物理、临界、裂变、叠加效应之类的说法,我更喜欢他这里对临界知识的定义,容易理解。

三、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问题出在哪里?

从提升“技术效率”转变为提升“认知效率”

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

老鼠赛道和快车道


图片来自《好好学习》

老鼠赛道: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要跳出“老鼠赛道”,我们就要运用“二八法则”学习“临界知识”,从而提升认知效率。

四、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斜杠=兼职?

斜杠青年应该更加深入探索,而不是简单追求多元的结果。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之前一度着迷”斜杠“一词,恨不得什么都要学上一学,很是焦虑,在读完整本后再回到这个章节的时候,我的想法已经渐渐清晰。

斜杠是结果,不是原因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表面上看在是提升能力,其实都是肤浅地拿时间直接变现而已。

所以呢,我还是先别七想八想了,认真把目前比较明确的几项能力发展好,多积累,少变现。

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

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做到极致,恰恰要学习”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少人为地给自己贴标签,画圈子,沉下心来,专注地打磨自己。

哪些“无用”对你有用?

各种表面上看起来”无用"的不相干知识,最后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而将这些“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的,正是“临界知识”。

在这里,他提到我们一生要学习的三个级别的课程:(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一开始我总是分不清这三个级别,思考了很久,姑且理解为:公共基础课所涉及的到的部分能力,有人只是掌握基本的应用,有的人却将其发展为专业必修课,比如说英语,有的人只是掌握了一门语言,而有的人开展英语教学,这就成了专业能力。至于结构能力,也就是掌握“临界知识”。

那么,怎样学习并掌握“临界知识”呢?这就是第二章要讲的内容。这本书的结构很有意思,基本就是读一章就会想到一个关键问题,而答案总在下一章,有点像“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一、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低水平勤奋陷阱”:摘记更多的知识

怎么觉得这正是我现在在做的呢,傻乎乎地摘本书重点。不过我个人为此行为定价:值得!

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记忆宫殿法

读书非背书,好在我记忆极差,想背也是不能的。现在的主要做法就是,把需要留存的信息都导入印象笔记,运用其强大的存储和搜索功能帮助我管理信息。

这本书可以说是重塑了我的学习体系,所以我花了大力气学习、整理、记录,而以后再遇到此类书籍, 我想,是不会再这样系统学习了,而是直接提取有效信息,挂到这棵学习树上,或者用以部分更新、替代,这是不是书中所说的“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呢?

具体来说,我会把这篇文章导入印象笔记,以后再学到的同类知识,会直接补充在里面,或者插入笔记链接,不过相较而言我还是喜欢更直观的方式,也能减少笔记数量,少便是多。

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我读过的所有书都将为我未来获取新的知识提供帮助

要做到这一点,一定很难吧。目前我只能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记录一点收获,记忆是会骗人的,被记录下来的才是真实,才可供回顾。

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

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从此以后,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少读书了,不读完一整本,也有了更强大的理由。好吧,只是玩笑,速读和精读相结合,才是正确的读书之道,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知识才能为我所用。

二、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是心态、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更高效的学习,来自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假设。

《学习之道》中提到关于学习的两种观点:一种是整体理论,一种渐进理论。理解了渐进理论,更有助于做出关于学习的正确选择。通俗地说,就是你哪怕底子差,起点低,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要更多时间才能达到别人的起点罢了,这不能成为“我永远学不会干脆不学”的借口。当然,如能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那是最好不过。

这里还提到一个概念:习惯性防卫。在看这一章节的时候,我留心了一下身边的人,包括自己,受“习惯性防卫”这种心理而产生的行为真是非常普遍,对生活的影响之大,难以想象。这里很庆幸,我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并决心逐步打破,所以,极为感谢成甲老师的这本书,和极力推荐此书并每日晨起领读的彭小六。

我们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呢?

这里又提到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基本归罪偏差”:当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归因于别人,当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则归因于外部因素。

有习惯性防卫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那就会陷入无法自我提升的境地。

有多少人就这样不自知地过了一生?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图片来自《好好学习》

“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乔布斯

以后在面对批评时要能想到: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

“结硬寨,打呆仗”

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

这里是举了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天国军的例子。自从听了“好好说话”的音频栏目,就对各种经典案例的收集很感兴趣,于是写到这里,赶紧去百度了一下,把网页剪藏到了印象笔记里,嗯,分外安心。本来是想把书页拍下来存进笔记的,然而我已经了解了印象笔记的剪藏功能了,信息收集模式该有点提升的,不是么。

读书的目的是:打通知识的险塞,实现融会贯通。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总结:掌握临界知识,首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绿灯思维,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三、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假设”一词,是本书中会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很多时候我们的认知有问题,可能就是因为假设与事实不符。而这句话,本身也是个假设,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更正自己的种种假设。

这里还提到一个概念:复盘。复盘自己的生活是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向外求,不如向内求,这也是成甲老师接下来要着重强调的一个方法——反思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在这里,成甲老师举了一个“高铁新城”的例子,这个例子也给了我很大启发,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是基于一个错的假设在做一件事,那自然难以避免失败的结果。但跳出事件本身去思考最初的假设正确与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想到这点,不免有些恐慌。

那么,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个关键工具,就是反思。

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

1.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跳跃性假设

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3.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这本书,到此时,我已经读完有三个礼拜了,如果说在不翻笔记的情况能想起什么,那一定是“反思”,如果问我有没有用反思改变认知模式并指导实践,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有。

很多时候,看完一本书,当时印象很深,过后雪过无痕。这次不知为什么,可能是书中关于学习的论述非常系统,可能是举的例子很是生动,可能是给出的方法太具可操作性,总之,我真的有拿书中的知识来重塑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受益颇丰。所以建议没看过此书的人,还是买一本来细细研读为好。

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3.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现在很流行一个说法,就是“拆书”,反思,其实就像“拆生活”。关于反思,书中真的是用了大量笔墨,举了大量例子,很有参考价值。我以前也常会反思,但不会记下来,所以曾经考虑得很清楚的事情后来就很可能忘掉了。这两天听一个课程,说到什么是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吗?并不是,只有被记录下来并且被解读的,才是历史。这跟记反思日记,是不是有相像这处。

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的三个额外价值:

1.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2.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

3.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平时生活中,“教”这样的机会还是很少的,更为实用的方法,可能是“分享”,可以把学到的知识与家人朋友、与同事分享,或者更广泛一点,建了个公众号来分享出去。

不过么,分享知识也可能是个尴尬的事情,一段时间下来,或许你会发现,朋友出去玩不带你了,闺蜜不爱理你了,家人跟你都没法好好交流了,谁让你现在的招牌形象是“好好学习”呢。

刻意练习

很巧,刚读完《刻意练习》这本书,因此对成甲老师这里关于刻意练习的一些论述,个人有些不认同。这里也可能是为了突出本书的主题吧,一定要把刻意练习与临界知识搭到一起,反倒忽略了刻意练习最为关键的几个要点。既然是自己的读书笔记,那我就直接替换成我认为更为精准的内容了。

刻意练习的特点:

1.所发展的技能是已经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

2.发生在舒适区之外

3.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以及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

4.需要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

5.反馈以及反馈后的调整尤为重要

6.与有效的心理表征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怎样刻意练习?

1.找位好导师

2.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

3.跨越停滞阶段

4.保持动机

而“心理表征”这个词在《刻意练习》这本书的地位,就像“临界知识”之于《好好学习》,可见其重要性。相较而言,我倒觉得比“元认知”更易理解些。

四、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记录

记录的时间跨度越长,就越可能让自己看到更深层的规律

定期回顾

回顾是让我们过去的记录和反思价值增倍的过程

这里提到了用印象笔记来有效地管理这些记录下的信息,我用印象笔记也有许多年,却一直停留在偶尔记个日记的层面,看到这里深受触动,于是满网查看用法,甚至看了一本书——李参老师的《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更不用说看了多少相关的帖子,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把自己的印象笔记体系彻底地理了一下,从此后,只怕再离不开印象笔记了,就算离开,里面的内容也定是要全部迁移的。关于印象笔记,或许以后也会专门写一篇文章。

付费购买

这里他说的是“买书”、“买时间”,而我今年实践最多的,是“买智慧”,这是个为知识付费的年代了。“得到”和“喜马拉雅”上,都有很多精品课程,然而买得多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吸收,又是一层焦虑。不过最起码,主动花钱买来的,学起来总是更有动力些,谁的钱都不是捡的不是。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一、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金

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假设基础上:

1.很多时间,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

2.复杂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

从短期看,学习临界知识的进步速度未必是最快的,但是从长期看,用临界知识学习和思考是效率最高的

二、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这里提到,解决问题最稳妥的办法是拿可信度更高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而能够用更加底层、通用的规律解释,就不用新的假设。

还有就是,临界知识的普适性。

可我总觉得,这世上大部分的基本规律,也就是书中说的临界知识,已经被孜孜不倦的人们发掘得差不多了,我们与其想方设法去研究挖掘,不如广泛了解掌握,然后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去一一对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当然,这只是我一懒人的懒想法。

三、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努力寻找天赋

找不到天赋,兴趣凑

天赋不是神奇,是理所应当

从热爱的事情入手发现临界知识

你的优势就是那些让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事

这段总觉得有些生硬,发现天赋的这部分内容,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对我的启发就是,我是个十足的话唠,这或许,就是个天赋。

但是硬要说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说到最后也没圆回去,再一看后面的说明,哦,原来这一段本不在写作提纲内,是应读者要求加进去的,怪不得,这是不是说明,一个作者就该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要随意被他人的意志动摇呢。

Anyway

我们应当对这个世界充当好奇,有自己的热情和独立思考

四、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

书里帮万维刚老师的《精英日课》做了一个很硬的广告,于是我火速订阅了,这还没完,后来又陆续订阅了《伯凡日知录》《老浦说字》《家庭教育宝典》等专栏,以目前对罗胖的粗浅了解,他不会这么轻易地放过每一个新老客户,尤其老客户。

但我很难像成甲老师那样从每一期节目中挖掘临界知识,这可能还是积累太少,且思考不足吧。

不过书里提到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中的6个武器,还是很有启发的,那就是:

互惠、喜爱、承诺一致、社会认同、权威、稀缺

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

2.大量地持续练习

这里举了小马宋收集研究广告创意案例的例子,还是很有实际指导性的,有点像富兰克林的写作练习,很适用没有导师的学习。

临界知识与预见性认知

掌握临界知识,对提升我们的预见性认知、提升我们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更重要。

这里其实有好几页内容,好几个层次的小标题,可我的书上很是干净,基本没什么划线的地方。有时候我觉得,本书在讲学习的地方是很好的,但提到临界知识就有点虚了,所以,致用类书籍本身不用全部读完,速读是最好的方法。

五、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每个人都有能力圈

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要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不能界定边界的能力,称不上真正的能力——查理 芒格

做狙击手,而非敢死队

你的本事是不是真的好,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有没有人愿意为此埋单

瞄准!扣动扳机!

第四章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终于到最后一章啦,记住这些核心临界知识就好,应用什么的,还是得自己来试一试才行。

复利效应    概率论    黄金思维圈    进化论    系统思考    二八法则    安全空间

其中,我应用最多的就是“黄金思维圈”和“二八法则”,尤其“黄金思维圈”,凡事多想想WHY。

总算摘完了,下次或许不干这种傻事了。看来,我需要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深度反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学习》重点内容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