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创新教学资料(鲁艳锋)

课文品读

《爱莲说》课文资料集美:

作品,主旨,章法,句法,手法,意味,诵读,译文。

作品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直接说明、阐述事理,也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或论说道理。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不慕钱财,淡泊名利,胸怀洒落,人品极高。“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这是一篇借花咏怀、托物言志之作。作者笔下的莲花,不为淤泥之浊所玷污,不因清涟之澄而妖媚,堪称君子的理想境界,是作者理想人格的真实写照。

主旨

文章内容委婉含蓄,言简意深。描绘“莲”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实际上也是比喻君子的胸怀坦荡、行为正直、美德广布、卓尔不群。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章法

本文章法严密。全文共两段,逻辑层次非常鲜明。第一段重在描写,层次非常清晰。首句总提,为“爱菊”、“爱牡丹”“爱莲”张本,接着以“予独爱莲”领起,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几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第二段重在抒情议论,始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来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表明了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及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句法

《爱莲说》句法严谨而不失灵动。

其句式之美有三:有长句,也有短句;有单句,也有偶句;有骈句,也有散句。需要着力之时,有时用长句一气呵成,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就是。有时则在句中着意于语气的变化,如“噫”后的三个句子,每句为一层,一陈述,一设问,一感叹,句式同中有异,变化有致,情感分明,意味无穷。

手  法

1.托物言志

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衬托

全文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表明了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见出莲的高贵品格;第三次,在对比中抒发感慨,表明心志。但对爱菊和爱牡丹,作者并没有多着笔墨,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把它们作为写莲花的左右陪笔,以求烘云托月,突出“爱莲”的重心。

3.象征

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品质。

意味

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爱莲,赋予了莲以人格之美,把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从生活环境方面,写它“出淤泥而不染”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它“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它“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循此继进,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了莲的品格。

诵读

第一段:①主要用陈述语调诵读。②首句总说,“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菊、牡丹、莲之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要长一些,然后再读“予独爱……”。③“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句要读出层次。“予独爱”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对生长环境、莲之形象和品格,要读出层次。前两层可用描写语调读,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第二段:①主要用议论的语调诵读。②第一次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用肯定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重读。③第二层用感叹的语气读,“菊之爱”一句读出惋惜意,“莲之爱”一句读出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读出讽刺意。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花。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特别喜爱莲,莲生长在淤泥之中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但不显得妖艳;它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能轻慢地去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

(注:以上内容综合了多篇论文资料改写而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莲说》创新教学资料(鲁艳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