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压榨百姓,民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都是贱民。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都在死亡线上挣扎。
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他在家里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名叫朱重八。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被送人或嫁出。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为了活命,朱元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不久,当地出现饥荒,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才做五十天行童的朱重八,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他边走边乞讨,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
第二年正月,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2月27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此时,儿时伙伴汤和来信,邀请25岁的朱重八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
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他将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即便获得了赏赐,也将功劳和赏赐分于大家。
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也即后来历史上著名的马娘娘。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所谓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这个朱元璋实际上就是诛元璋,朱重八把他自己比成诛灭元朝的利器,而这一利器正是元朝的统治者自己铸造出来的。在今后的二十年里,他们都将畏惧这个名字。
随着与大帅家结亲,朱元璋的身价也开始暴涨。一跃而成为了当时濠州红巾军郭子兴帐下的一员干将。而朱元璋的发迹之路,也就由此拉开了序幕。
当时的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朱元璋感到在这样的队伍里,难有发展,便征得郭子兴同意,回到家乡,组建自己的队伍。他很快就拉拢七百多人,其中有他幼时亲密的伙伴徐达、汤和、邓愈、花云等。这些人以后都成了他最亲信、最得力的将领,也是明朝开国的功臣名将。这之后,朱元璋很快打了几个胜仗,他收编了元军好几万降军,军力急速壮大。
朱元璋此时还只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员大将,但是他胸怀大志,希望在这群雄蜂起之中,脱颖而出,统一中华,重建太平。他很注意听取一些有学问、有远见的读书人的意见。
他奉郭子兴命南攻滁州。在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朱元璋便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此时的朱元璋手下精兵强将,谋士如云,并占据了滁州这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险要之地,他的眼界已经不是小小的濠州,也不是滁州,而是天下。
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州。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朱元璋准备渡过长江寻求发展。这时,老儒陶安来见朱元璋。朱元璋便向他请教过江后的方略。陶安称赞朱元璋胸怀济世安民大志,不像其他拥兵割据的人胸无大志,只知抢掠些妇女、财物,预言朱元璋一定能平定天下。他建议大军渡过长江,占领太平后,应该迅速夺取龙蟠虎踞的金陵,作为平定天下的根据地。朱元璋很同意陶安的意见。便迅速渡过长江,攻取了和州对岸的太平。接着,他挥军向金陵。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军在采石矶被朱元璋歼灭,集庆城里元军投降,朱元璋胜利进入集庆。他将集庆改名应天府,从此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有发展前途的根据地。他感到,现在终于可以放开手干了,真正的事业在等待着他。
当时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朱元璋还只默默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在太平,仅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在金陵,仅仅称吴国公而已。
他还非常清楚粮食等物资对支持他的政权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尽管军务繁忙,他每到一地,总要关心当地农业生产,鼓励种田养蚕。他安排军队耕种粮食,称为屯田。任命专管官员,负责修筑堤防,兴修水利,保证军粮的供应。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徽州,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今后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实际总结了朱元璋一贯实行的方针,他非常地高兴。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皇朝。
此时对朱元璋而言,元朝虽然是他苦大仇深的报复对象,但还不到时候,他先要料理他的两个邻居。对他而言,这两个邻居才是真正可怕的对手。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张士诚和陈友谅。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什么都不能阻挡朱元璋,若要施展抱负,就先从这些邻居开始吧!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都是当世之豪杰,如果他们分别出现在不同的朝代,应该都能成就大业,可惜,历史注定要让这个时代热闹一点。这是一场淘汰赛,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获得胜利。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公元1353 年,张士诚起兵后,连续攻占泰州、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以天祐为纪年。张士诚名扬天下,他再接再厉,连续攻克江苏、浙江的富饶地区,成为占地不是最大,却最富有的人。
然而从此之后,张士诚就变了,从来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突然间有了全国最富的地盘,再也不用贩私盐了,有钱了,有房子了,拿着馒头,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朱元璋对他有一个精准的评价,器小。这个人确实没有大志向,但他的的确确是个好人,还是个大好人,他生来就沉默寡言,待人宽大,过于宽大和无主见也使得他无法成为枭雄,而只能做一个豪杰。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陈友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八个字可以形容他,心黑手狠,胆大妄为,从他后来的行为看,确实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别人把义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却把义气当成狗屎。在他的心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地位,他掌握的最好的是“杀人灭口”“斩草除根”“无毒不丈夫”之类的人生哲学。这样的一个人是难于对付的,要对付这样的人,君子的做法是不行的,守规矩是不行的。只有朱元璋了。
陈友谅和张士诚可以说是朱元璋最重要的两个敌人了。在选择先对付谁这个问题上,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在实际决策中,不受他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当许多人众口一辞时,很多人都会从大流,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朱元璋用他的智慧告诉了人们,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数人一边的。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如此之见识,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取!
1363年7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陈友谅刚愎自用,造大船壮声势,显实力,战船中,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这一场景应该给朱元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之后明朝的船只制造一直都以巨舰为目标,郑和下西洋时,最大的“宝船”居然有127米长,似乎是在向几十年前的陈友谅示威。
在经过仔细考虑后,朱元璋的军队准备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徐达与常遇春、廖永忠等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准备给陈友谅沉重的一击。天意助,大风起,最终取胜,陈友谅在逃跑中被乱箭射死。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之战,以朱元璋的全面胜利,陈友谅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现在陈友谅已经完了,是时候收拾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了。1366年5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同年11月,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朱元璋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了张士诚。
朱元璋终于扫清了自己前进路上的两大障碍,即将面对自己的最后一个对手。那就是元。
正是在这个残暴王朝的统治之下,朱元璋失去了他的父母,家破人亡。自己流离失所,乞讨度日,不得已才去造反。在朱元璋的心里,埋藏着对元的刻骨仇恨。
1367年10月,朱元璋开始了他的北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南而北的统一战争。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大军按计而行。一路之上,元军不堪一击。
1368年,也就是洪武元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从和尚到皇帝,想必朱元璋坐在他的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心中定然是百感交集。次年,朱元璋于鸡鸣山立功臣庙,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等二十一人。
洪武元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蒙古在中原98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
经过二十余年的混战,中国大地上饿殍遍野,田地荒芜,开国皇帝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恢复生产,朱元璋在这一点上做的就相当好,他十分关注三农问题,把所有的热情都放在了农民兄弟的身上。
洪武三年,他规定凡是开垦荒地的,就免除三年租税,而且为了鼓舞开荒,他制定法令,只要你开了荒地,这块地就是你的,就算原先的主人找来,你也不用怕,我朱元璋给你撑腰。这就大大的促进了开荒的进行。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士人参与科举考试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登上皇位的朱元璋,矛盾复杂多面的帝王性格逐渐显露出来,一边是勤政爱民、夙兴夜寐,一边是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
在采用“以猛治国”的宗旨下,上到王侯将相、下到僧侣凡人,只要在他圈定的范围之内,几乎难以幸免,前前后后,杀了十几万人。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了。执政时严峻刑法,动之剥皮、腰斩、挖眼、廷杖、凌迟等闻所未闻之、让人不寒而栗的酷刑之下死的官员和连累的人员,以及动用特务监察机关锦衣卫逮捕的人员、文字狱诛杀的人员等等,可谓磬竹难书、斑斑血泪。
不能否认朱元璋所杀的贪官污吏数量也不少,但中国历史河流当中,杀人游戏玩得淋漓尽致、毛骨悚然的朝代,非明朝莫属,这一切皆拜明太祖朱元璋所赐。
朱元璋杀功臣、杀贪官、杀僧侣、杀地主、杀文人,等等一切,无非是为了他新建的王国统治更加牢固而已。功臣都是和他一起造反起义的军人,手握兵权,尾大不掉之势,不杀不放心。况且,夺取天下之后,这批功臣要了大批的土地,和整个农民阶层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农民无地可种,则国家没有赋税可言,所以,两权相害则其轻,天下已定,功臣无用,杀了算。
元朝的腐败就是因为下面的官吏贪墨横行,不杀不足以稳固国家下层建筑的稳定。杀地主,和杀功臣本质一样,地主拥有大片土地,农民无地可种,赋税锐减,于国家财政税收不利。杀文人,是因为文人还不能接受新的政权,怀念过去的朝代,为了降伏,只好采用了文字狱,杀一儆百。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开国皇帝明太祖杀这么多人,无非就是为了他政权的稳固考虑而已。
朱元璋再也不是当年一贫如洗,需要入庙做和尚才能安葬父母的朱元璋了,从他掌握生杀夺予大权之后,朱元璋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地主阶级,统治阶级,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他自己所建立的朝代考虑,所以为农民所想也好,杀戮功臣也罢,搞东厂和锦衣卫的特务机关也好,建立八股文的科举制度也罢,大肆制造文字狱也好,简化办公章程和办事公报也罢,他的出发点就是维护和统治他的国家和子民。
“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这句明太祖朱元璋所说的话语,在杀气腾腾里似乎能看到一个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封建王朝的君主形象。在他统治御宇之内,他是高度集权的天下第一人,民间话说“老子说了算”恐怕才是他心里封信的第一准则了。
对大臣们来说,朱元璋可能不是个好君主,但是对朱元璋的子孙们来说,朱元璋是个好父亲、好祖父。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不愿自己的子孙受苦。为了让继承人可以安心的统治天下,为了维持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为自己的帝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系统,他坚信只要子孙们坚守自己创立的制度,大明帝国将永远延续下去。
为了朱家的天下。朱元璋在执政的三十一年里可以说是孤独的,孤独的人看似很强大,其实内心是恐惧的。作为那个时代最厉害的人物,朱元璋难道还有害怕的吗?有,他害怕命运。害怕底下的臣子哪天想他一样反抗他的继承人。他怕的是他的继承人不能控制那些曾经随他出生入死的将领,因为朱元璋很清楚,那些将领能力不是文弱的朱允炆所能控制的。所以朱元璋就主动替自己的子孙做了很多事,颁布了《大明律》,分封了藩王,为了就是怕皇位之争。越是不想的就越出现,明成祖朱棣就是最好的证明。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当朱元璋回望自己几十年的峥嵘岁月,回望自己一手建立的强大国家时,他有充足的理由为之而骄傲和自豪!我是朱元璋,是大明天下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