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华--day5--《非暴力沟通》--读书有感

今天翻回来继续看非暴力沟通,可以说这是我看过最慢的一本书。我时常在看的过程中反思作者的四要素,理解四要素概念性的东西,又急于把这些内容实质化,运用在自己身上。

直到今天读了第三章-第五章的内容,作者区分了观察和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分析了感受的根源,让我离非暴力沟通又进了一步。

作者写道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我认为是因为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观,而且即使我们不评价,但违背内心做出的无视,只会为我们沟通埋下更深的隐患。久而久之,反而人们之间会疏离,开个玩笑,就像‘你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

作者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因为语言是静态的,而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借用鲁斯.贝本梅尔的一首诗

雯华--day5--《非暴力沟通》--读书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雯华--day5--《非暴力沟通》--读书有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雯华--day5--《非暴力沟通》--读书有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雯华--day5--《非暴力沟通》--读书有感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雯华--day5--《非暴力沟通》--读书有感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可以看出,我们的评论太单薄,妨碍去全面了解一个人。

作者教会人们如何观察,进而来教读者如何说出自己的感受。从作者本身的例子出发,表达了人们缺乏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我们要慢慢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同样细心的作者也提到了要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说实话,在阅读完这部分,我对我认为和我觉得产生了疑惑,具体来说我有些分不清感受和想法的区别。这个地方,我还需要再多些时间来思考。

第五章,作者分析了感受的来源: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在现实生活中,仅以我身边的人包括我举例,我们的感受是源于他人的行为。我的朋友有时候会抱怨我说,因为你怎么样,我才怎么样。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深感负担,久而久之内心有些烦闷。其实,通过了解自己的需求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就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来源于自身。作者分析了需要的词汇如爱,信心,尊重等,你就会发现作者对需要或者是说替我们总结的大部分人的需要往往都是促进我们感情,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作者在这里还提出了人们的三个成长过程:1.相信自己为他人负责,但这样正如作者分析的那般,人们的感情变得沉重,如果没意识到痛苦的根源在自己身上,有可能甩锅给对方,让这段感情陷入僵局。2.在第一段成长过程中憋屈的够久了,就会变的冷漠,生硬,即使怀疑自己,但更多的是保护自己。3.到了第三阶段,人们才能返醒过来,我们会帮助别人只是因为爱,乐于助人。我们只需对自己负责,无法负责别人。非暴力沟通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有关心他人。

因为我还在第二段里苦苦挣扎,所以对于第三阶段的领悟实在不到位,具体来说,我不知道不负责他人,是说明我不需要关注她的感受和意愿嘛,这不有与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意愿相违背嘛。希望读完整本书我有所感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雯华--day5--《非暴力沟通》--读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