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的大量发表使我国成为“论文大国”,但“论文大国”并非意味着“学术强国”,大量的速成品也造就了大量的“学术垃圾”,引发了学术质量问题。除社会环境和体制的原因外,缺乏对研究本身的思索和掌握无疑也会影响学术质量。虽然阐释研究及其方法的书籍五花八门,但《研究是一门艺术》对研究质量的提高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价值。
《研究是一门艺术》由三名美国大学教授——韦恩·C·布斯(WayneC.Booth)、格雷戈里·G·卡洛姆(GregoryG.Colomb)和约瑟夫·M·威廉姆斯(JosephM.Williams)分工合作而成,是解析研究过程、阐述研究方法的实用类书籍。自英文版发行以来,这本书成为众多学生、研究者的权威指南。此书的中文版由台湾成功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陈美霞、徐毕卿、徐甘霖等翻译而成,并由新华出版社于2009年在大陆出版。
该书不仅在梳理研究、研究者与读者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解析了研究过程,提出了在选题确立、计划制定、资料收集、论证分析、组织草稿、润色修改等各个环节中的具体方法,凸显了研究的系统与规范,体现了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研究本身进行思考,强调研究情感的投入,强调研究过程的交流和对话,强调处理好研究者与读者、与原始资料、与自我的关系,从而赋予研究活力和生机。这种对研究过程的理性阐释和对感性交流的重视成为该书的最大特色。
《研究是一门艺术》对研究的理性梳理不仅将研究过程进行直线型划分,并且将研究的曲折性贯穿其中,注重过程的相关性。研究注重理性思考、逻辑思维不言而喻。当前众多讲求研究方法的书大多注重研究过程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将研究过程分为几个可供掌控的部分,对每一部分进行更为清晰的阐释与说明。《研究是一门艺术》在此基础上充分强调研究过程的曲折性和反复性。如作者所言,“就我们所知,还没有任何一本研究指南尝试解释研究过程的每个环节是如何互相影响的,比如说,对一个题目的提问如何让研究者为撰写草稿做好准备?撰写草稿如何揭示出一个论证里的难题?为何撰写导言会让你得跑回图书馆找资料”。这种对过程相关性的重视使研究成为环环相扣并不断反复的过程,更符合研究的实际。
具体而言,一方面,作者在规划研究计划时提出要从题目到问题、从问题到难题、从难题到原始资料、再到使用原始资料的过程。这个过程展示了研究递进性的直线特征。在汇集论证时,作者指出要掌握论证的五个要素——观点、理由、证据、承认与回应、论据。并且,观点由理由支撑,理由由证据支撑,承认与回应充实论证的完整性与丰富性,论据则阐明理由与观点的相关性,五个要素共同构成论证,从而强调了研究的系统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另一方面,作者认为,汇集论证与准备、撰写草稿不是直线式的机械过程,而是可以同时进行和循环往复的曲折过程。如作者所言,“产生一份有效的报告是个循环的过程,所以当你专注在本书第三部分关于论证的汇集时,你应该把本书第四部分中有关如何初拟一份草稿的意见放在心里。当你成为比较有经验的作者时,你就可以同时进行汇集论证及规划草稿了”,充分注重研究的反复性和同时性。再如,作者在撰写草稿阶段建议规划一个暂时性导言,其目的是为了把握正确的写作方向。“多数人都需要一个暂时性导言,才能在写作时有个正确的方向。你应该预期会改写这个暂时性导言,甚至弃之不用。就当下的目的而言,作者应该写得越清楚越好”。暂时性导言对研究的把控和利用充分体现了研究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总而言之,规划研究计划与汇集论证的过程揭示了研究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汇集论证、撰写草稿的同时性及暂时性导言的方向性则揭示了研究的反复性、曲折性及研究过程的相关度。作者这种缜密的逻辑思维及重视过程相关性的思考使研究更切合实际,打造出该书迥然异于同类著作的强大学术品格。读者可在明确研究复杂性的基础上借由研究过程循序渐进,指导实践,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正如作者所言,“做研究并非像是在有熟悉目的地、有清楚标志的路径上游历,比较像是在茂密的森林中摸索,迂回地寻找某个在未寻得之前不知为何物的东西。但是,不管路径多么迂回,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并预想着可能碰到的困难,你会有信心稳健地迈向你的答案”。
《研究是一门艺术》不仅理性思考了研究的逻辑性与过程的相关性,更重要的,也从情理入手,强调研究过程中的感性交流。这种交流来自于研究者与读者、与原始资料甚至与自我关系的定位与处理,来自于不断的对话与思考。
研究是什么。作者认为,研究是一种可以改善世界的社会活动。“有些学生认为每个人的研究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自己独立完成:他们想象,一个孤单的学者在安静的图书馆独自研读,或埋首于显微镜里,周边环绕玻璃器皿与电脑”。许多初涉研究的学生以为,研究是与他人无关的自我行为,而自我与研究对象之间更像是一场征服与博弈的过程,长此以往,研究便成为枯燥、机械、纯粹理性、无关情感的“身外之物”。然而,该书的作者指出,“进行研究与撰写论文是一种具有伦理意涵的社会活动”。“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你将被要求加入一场对话,而这场对话,在它最有作用的时候,可以帮助你与你所属的团体免除无知、偏见、误解,免于那些冒牌学者强加于我们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在作者看来,研究不是自我挣扎,而是一场对话,一种为了了解更多、改变想法的思想突围。“这个世界因为研究的关系,每天都在改变。这些改变不见得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如果好好去做,研究对于改善我们生活的每一层面,都将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这样讲并不过分:你的研究和研究报告或许不能改善整个世界,但至少可以改善你周围的环境”。
作者用精心的表达告诉我们:研究不是一场自我挣扎,不是孤单而艰难的破茧成蝶,而是一场对话的过程,是一场在呐喊与嘈杂声中跑向终点的征程。研究更不是为了自我满足,而是在权衡思索各种关系之后的成果展现。那么,这种关系的处理如何在研究中体现呢?
首先,与读者对话,即研究者与读者的关系。在开始一个研究计划之前,书中强调,要创造研究者和读者的角色。研究者应明确,研究是为了跟读者分享有趣的东西,还是解决一个世纪难题,或者是找到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应明确,读者是为了愉悦,还是解决实际难题,或者是更加了解某些事物。研究者与读者的角色定位影响整个研究的风格甚至框架结构。同时,这种读者意识并没有局限于规划研究之前,而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选题的制定要考虑读者想要知道什么,汇集论证需要思考读者可能提出的问题,从而明确观点、确定证据的真实性、做出承认与回应、充实论据,撰写及修改草稿需要以读者为中心,明确行为风格,斟酌组织架构及内容,符合读者的规范要求。研究者研究的过程不单只是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加以呈现,而应时刻保持与读者的对话,方便阅读与思考,也通过这种对话检视自己的研究。这种对读者关系的注重与运用使研究成为一种互动过程,互动中,研究者不是孤独奋战的形象,而是时刻注入自我思想、时刻与读者谈论的姿态,谈论中研究者不断输入了自己的思考,不断进行感性交流。
其次,观点与材料的碰撞,即研究者与原始资料的关系。“没有一个地方比图书馆或实验室更充满着对话的声音。即使独自一人工作,当你研读一本书或浏览一个网站时,你也是在无声地与人交谈。每当你搜索资料时,就是在更新那可能已存在数百年之久的‘作者—读者’关系。而在报告自己的研究时,你也期待其他人将对你的报告有所回应,然后再轮到你给予回应,如此循环不已”。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必然要阅读大量的原始资料,但阅读并非是人于书本的呆板操作,而是研究者与原始资料作者的对话与商谈。“当你阅读一份原始资料时,你会在哪里发现矛盾、不一致、不完整的解释?……许多研究计划起源于研究者与另一篇研究报告的作者之间一场想象中的对谈:等一下,他正忽略了……”。这种研究者与原始资料作者之间的对谈碰撞交织,产生出新的思想的火花,推进研究进程的完善与发展。因此,在阅读和使用原始资料的过程中将自我置身于与其他作者相对话、商谈甚至争论的情景中,研究不再冰冷、孤独和呆滞,而是在思想的碰撞、对峙与结合中逐渐升温,逐渐热烈。
此外,避免焦虑,即处理好研究者与自我的关系。任何一项研究过程都是迂回曲折、反复思考的过程。对研究者而言,理性思考的研究背后必然充斥着感性的复杂:流畅之处会欣喜,疑难之处会焦虑、纠结甚至痛苦。“所有的研究者都是从初学者开始的。我们都曾面临接触不熟悉其基本规则之领域所带来的焦虑不安,更不用说不清楚该领域的团体成员该如何做、如何写的那些细微又难以言喻的规则。而且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当我们进入不熟悉的领域时,竟会感受到初学者的不安。我们三个作者都经历过那种焦虑,不只是在我们开始做研究之际,即使在我们头发灰白后也会遇到”。焦虑是常有的,因此处理好研究者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作者在书中阐释,“不确定感和焦虑是无法避免的。……那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缺乏经验的现象”。对于这种焦虑,我们可以通过多写来掌控主体,建立自信,可以将研究过程分为可控的几个步骤提高效率,也可以请教老师的帮助。无论何种方式,作者对这种焦虑的提出本身强调了自我调节,从而使对研究的描述不仅侧重于理性思维下的原则与规律,也注入了感性的交流。
综上所述,《研究是一门艺术》不仅通过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系统思考,对研究过程以及具体方法进行规律性的理性解析,并且指出,在处理研究者与读者、原始资料的关系过程中,不断的对话与思考使研究不是冰冷的孤军奋战,而是充斥着思想碰撞的热烈温度,对研究焦虑等情感的描述同样也为研究增添了感性理解。理性解析增强了该书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对感性交流的重视则丰富了研究本身,使研究变得鲜活热烈。
译者说,“研究是有血有肉的,是一个感情与生命投入的过程,是有灵魂的,是需要有反省力的,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是要建立一个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的风范的努力,是对人类福祉和命运的深切关怀的行动”。而当下,这项与人类福祉和命运息息相关的行动存在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强、质量不高等问题,其中,社会环境和体制的影响自不必说,但作为研究个体,我们能做的是回归自我,提高对研究本身的认识,强化研究能力,做好研究,做好自我。《研究是一门艺术》对研究过程的理性阐释和对感性交流的重视丰富了对研究本身的思考,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式方法,我们需要投身其中,提高研究质量,不断追寻研究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