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道德绑架”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做,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作者黄仁宇平铺直叙地用七面镜子,六个典型人物,折射出了一个王朝覆灭的原因。书中,作者明确指出,无论皇帝励精图治或是宴耽安乐,首辅独裁或是调和,文官的廉洁或是贪污,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无法取得有意义的发展,于是只好在此以悲剧结束。

          读完全书,我想,大明王朝分崩离析的最大原因在于其受到了“道德绑架”,当我们使用道德代替法律与制度去管理一个国家时,它将会陷入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如此周而复始,永无休止,直至覆灭。

            要说道德绑架的对象,万历皇帝自然首当其冲。曾有人说,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其消极怠工令人瞠目结舌,这也正是明朝衰落的原因。在我看来,其实不然。万历不过也是这场道德绑架的牺牲品罢了。在一个道德至上的王朝里,皇帝虽一人君临天下,实则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为巩固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君臣常常需要举办各种各样的仪式。而这种仪式又往往由皇帝亲自主持,这无法说明皇帝对展示其权威的热衷,却印证了他同样受到上天的节制,受其臣民的节制,受传统道德所节制。若果真一人独大,有无仪式又如何?

            书中曾讲到这样一个史实,万历曾在宫中宠幸一名王氏宫女,并得一子名朱常洛。不久万历厌烦,爱上了淑妃郑氏,并喜得二子名朱常询。万历欲立朱长询为太子,这时,传统道德观念中的以长为尊,立长不立嫡成了文官集团道德绑架的工具,他们不断上书批判万历的此种行为,以至于万历一气之下,无为而治,不再上朝。我想在他心中,并非弃其江山于不顾,而是当无休止的礼仪,无休止的争议扑面而来时,他既无解决之道,便惟有避而不谈。原本幻想的指点江山、宏图大业却将自己束缚成了提线木偶,试问有谁甘心?

书评|“道德绑架”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于是,这时,书中的第二位核心人物隆重登场了,他便是首辅张居正。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万历前期的掌权者。万历认为,是张居正分割了他的权力。于是,张居正死后,它通过推翻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却发现张居正的离去,让他自己成为宦官集团攻击的目标。原来,赶走了一个张居正,还有千千万万个张居正前仆后继。

            当大家都陷入道德所制造的幻境中迷茫无知的时候,张居正作为此时大明王朝为数不多的清醒者之一,展开了改革。在内政方面,他整顿吏治,创立“考成法”。经济上,张居正首创“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合为征收银两,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工商业发展。张居正改革,限制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可在其死后,反对派反攻倒算,改革成果毁于一旦。张居正是唯一试图用技术去取代道德来治理这个国家的人,可惜几千年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若是仅凭其一人之力能有所改变,又何来谭嗣同变法无不流血牺牲者之说?道德没有束缚张居正的思想,却束缚了他的行动。张居正如同大明王朝运作的齿轮,他的离去,使得中枢机构瘫痪并走向灭亡。世间已无张居正啊!

书评|“道德绑架”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比起张居正的一意孤行,有人却将其打太极的功底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便是本书的第三位核心人物——申时行。作为继张居正之后的首辅,具有举足轻重的中心人物。申时行吸取严嵩的教训,意识到自己既不能与皇帝太亲近,又不能像张居正那样有所作为。于是,他当起了朝中各方势力的平衡者。他强调以德服人,亦以德量人。在他眼中评判一个官员的最佳标准,不是他的工作能力,而是他的道德是否高尚。

              尽管在申时行和稀泥般的处政方式下,大明王朝勉强维持了秩序,但申时行正是那时千千万万深受“道德至上”思想禁锢的人民典范。彼时在翰林院修撰的徐时行曾对成为皇帝御前顾问的标准产生疑惑,而今天的大学士申时行已理解了其中的精妙。其原因就在于,因为我们的帝国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的方法则依靠文牍。所谓文牍即文件,是指一种思想传述。当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成为潮流时,通过法律传达其公众意志时,当时大明王朝的绝大部分臣民仍被束缚在这文牍之上,被动接受国家政策,被动接受“道德绑架”。最最不幸的是,他们早已深入泥潭,却不自知!

书评|“道德绑架”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继万历、张居正、申时行这些中心人物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工人阶级”代表人物之一,即地方官员——海瑞。海瑞大概就是古代社会所推崇的道德典范:清正廉洁、公平公正。作为一众同僚中鹤立鸡群的人物,海瑞忽视官场潜规则,极端的廉洁与诚实,让人难以不去正视这一号似乎有道德“洁癖”的古怪人物。作为乱世中的一股清流,海瑞本该得到重用,成为官员典范。可就是这样的海瑞,依旧无法挽救明朝社会。谁能想到,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最后会悄然死去,连安葬的钱都不够呢?他的存在,告诉我们,不是道德无用,而是其无法推广。一种无法推广的东西,之于管理国家,有何意义可言?

书评|“道德绑架”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若是说海瑞与张居正一样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执念,那么另一位核心人物戚继光显然像申时行那样懂得审时度势。黄仁宇概括戚继光时,说他是一位孤独的将领。孤独的原因如下:其一,明朝重文轻武。其二,明朝只缺骁勇善战的将士,却不缺运筹帷幄的统领。黄仁宇介绍了戚继光如何创建军队,抗击倭寇的种种成就,然而这些成就都是依附在文官的基础上的。当支持他的文官张居正等人下台,他的光芒也逐渐消失殆尽了。戚继光自知自己不是整个文官集团的对手,所以他收敛起锋芒,孤独地立在战场之上。如果说万历、张居正都是这场大战的主角,戚继光便是还没上场就已被消灭的炮灰。他很清醒,清醒地看着自己一步步沉沦于这场道德之战,纵然未曾踏入战场一步,可当他想要抽身离开却发现早已被波及且无路可退。

书评|“道德绑架”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后一个核心人物,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众所周知,哲学是自我的。哲学的研究基于理性的思考。然而身处中国社会,宗族复杂,很难有人能脱离独处。李贽渴望清净,却不断被尘世所打扰。他抨击官宦世家,却不得不依靠他们的接济而活。这个自相矛盾的哲学家,想要摆脱社会,却发现早已如困斗之兽,无处可逃。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李贽作为个人尚且无法摆脱思想的枷锁,道德的束缚,可想而知若是社会要作出改变将面临何种困难。

书评|“道德绑架”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任何势力不应该凌驾于法律之上。”我想,道德于我们而言,应该是心中坚守的最后一道底线,而并非首当其冲成为治理一个国家的核心与关键。

书评|“道德绑架”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道德绑架”)